马健斌
摘要:
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多管齐下,为更好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依赖于主流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就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必然选择。在坚持主流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不断开发和利用新媒体教育的途径,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手机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8015202
现代社会是智能化信息社会,短短几年,手机就从只满足人们的基本通话需求的通话媒体,发展为现今蕴含高科技含量的多功能新载体的智能手机,目前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普及品,并有机融入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高校校园。智能手机其独具的“便携性、多媒体化、语音通讯功能、信息处理、网络通信、灵活扩展等特点”已经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心理意识。
高校大学生群体依旧处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定型阶段,易为新鲜事物所影响。手机作为最新科技的代言成果,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尤其是苹果手机的问世,更是倾注了大学生极大的热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不仅仅依托与课堂,更依托于全方位的德育工作开展。从手机广泛普及的这一现实条件出发,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路径进行思考,就显得合理而必要。
1手机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手机媒体作为信息的承载体,对于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犹如一把双刃剑,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也为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
1.1手机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手机媒体作为信息的承载体,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充斥在其中,大学生作为手机媒体使用最多的群体之一,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心理意识必定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方面,不健康的手机信息使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淡化。在手机媒体环境中,各种形形色色的手机短信充斥在整个手机媒体环境中,不能够对其自行选择和筛选,这样一些诈骗、色情、反动信息就有了可趁之机。大学生通过手机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将这类的不讲康的信息进行传播与扩散,形成了恶性的循环,不良的文化观念,不正确的价值取向等有害的传播,让大学生深受其害。另一方面,非主流信息的意识形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冲击。一些境外敌对势力利用手机媒体宣扬所谓的民主、自由、人权以及反马克思主义的言论对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阻碍了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进程,对西方反华意识形态的渗透抵御力下降,各种非主流信息通过手机媒体传播呈现网式传播,各种信息相互交错,各种意识形态或冲突或融合,这大大的降低了大学生对非主流意识的辨别能力。影响着大学生对正确的、积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
1.2手机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面影响
手机媒体的使用的广泛性、及时性能够让大学生接触更多的信息。手机媒体的运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创了新的教育方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机遇,也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了有利的影响。一方面,可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手机媒体具有携带方便、可以及时交流的特点,这样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方便快捷的开展工作,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亦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突破了时间与空间,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凸显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另一方面,能够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手机媒体的运用开创了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者之间新的交流方式。手机媒体的运用可以构建一个自由平等对话的交流平台,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者可以“零距离”交流。手机作为一种随时随地可以交流的通讯工具,手机媒体充当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者之间的桥梁,这样可以拉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者之间的距离,可以对受教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的时效性。
2借手机媒体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2.1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手机媒体的意识和能力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加快了手机更新换代的速度,手机的功能变得多种多样,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好的方式。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者对于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远远没有大学生那样敏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然是以课堂教育为主,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手机媒体的出现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者是一种挑战。为了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增强手机媒体的学习和应用。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要求,及时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第二,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要自觉培养自己使用手机媒体的意识,增强灵活使用手机媒体的意识,充分利用手机媒体手机短信、及时聊天工具、手机微博的功能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手机载体开展互动性的活动,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者通过互动来拉近双方的距离,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第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者运用手机媒体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手机媒体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扎实的理论素质、高尚的道德人格之外,还要有民主、平等的教育观念,全面的媒介、网络和媒介知识,利用手机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手机媒体的能力需要做到及时过滤有害信息,增强手机微博的语言措辞能力,以期做到对受教者进行正确的引导。
2.2运用手机载体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中,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首先,运用手机报、手机短信进行渗透。在以往,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是通过课堂教育,手机媒体的出现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项新的方法。运用手机媒体渗透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有利于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大学生脑海中形成。手机信息的驳杂,各种势力的思想交杂,都充斥在其中,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运用手机报、手机短信及时传递正能量,传达当今社会所倡导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行为规范。其次,运用手机微博来进行渗透。手机微博具有很强的互动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者可以与大学生“互粉”尊重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大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对话,及时的发现不健康的、反动的、负面信息,并有效的阻止有害信息的传播,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最后,以“手机资源网为中心的”灌输途径的提出依据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介体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介体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它是教育者与受教者共同面对的“客体”利用手机教育资源网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者都当做“主体”来对待,二者都是天平的两端,形成平等对话交流的局面。这样就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单一向受教者灌输的局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和受教者处于对等地位的交流更加有利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
2.3引导高校学生利用手机媒体开展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者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反思等方式,主动接受科学理论、先进思想观念、社会生活规范,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的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不仅仅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课堂教育来传授,还必须依靠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途径,而运用手机媒体来引导高校学生自我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了一个新的平台。首先,提高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认知能力。要对手机媒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手机媒体的功能不仅仅停留在游戏、聊天上,而是报纸、广播、网络功能的浓缩。提高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认知能力,可以正确的引导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第二,引导大学生运用手机媒体来了解时事信息,国家大事。大学生通过手机报、手机微博等手机媒体功能了解关于国家大事、形势政策的信息,关注民生,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将时事政治与课堂教育有机结合,引起大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育的效果。第三,引导大学生运用手机媒体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大学生长时间沉浸在网络的长河中,各种各样的、复杂的信息充斥在其中,缺乏对信息筛选能力,不良的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伤害大学生的心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无时无刻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引导大学生运用手机媒体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对大学生心灵进行修复。
2.4运用手机媒体创新校园文化
每一所高校都有她独特的校园文化,是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形成的。优秀的校园文化可以学生们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手机媒体以其独特的优势成功的融入了大学校园,改变着师生的日常行为,进而推进校园文化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运用手机媒体来创新校园文化。高校借助新媒体开展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手机短信创作大赛。繁冗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通过小小短信展示在大家面前,不但可以展示在自己的才华,而且通过语言提炼的过程也是思想得到升华的过程,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的净化着大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的完善着大学生的日常行为。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任重而道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利用课堂教育的同时要兼顾新媒体来创新途径,有效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杨炼.基于智能学习终端的移动学习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2]李辽宁.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王欢.手机媒介互动性、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维护的效用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