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燕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哈尔滨 150080)
构建特色德育模式提高黑龙江中小学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郭春燕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哈尔滨 150080)
摘要:针对黑龙江省目前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必须创新思路,拓宽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特色德育模式的研究探索,破解难题,构建有效的德育体系,以期全面实现德育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德育;特色模式;实效性
美国道德教育理论的繁荣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各种各样的道德理论相继推出,如“存在社会”道德理论、“认知发展”道德理论、“价值观澄清”道德理论等等。在上述道德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各种德育模式也随之出现,主要有:“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价值分析”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社会行动”模式、“品德教育”模式等等。其中,“价值澄清模式”与“道德认知发展模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欢迎,并影响至今。这种类型的德育模式其实质是关心品德的形式,轻视品德的内容,强调在德育过程中要突出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能力,这也是当前西方的主要德育教育模式。但由于其更多强调的是过程性,而忽略其主体内容,使美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出现了两个特色:一是个人主义,二是多元主义。前者强调个人的权利,后者强调道德的普适性,但不做善恶判断。在这些主流价值观的主导下,道德失去了社会舆论的压力,走向道德相对主义和多元主义,而成为“失根”的道德教育,这些情况正在引起西方国家对学校道德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反思。如何创新德育模式,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难题。
我国德育模式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以后,各种德育理论和模式的研究才逐渐繁荣起来,先后出现了如“理解型”德育模式(鲁洁,1994)、“人格型”德育模式 (肖川,1999)、“欣赏型”德育模式(檀传宝,1999)、“情感型”德育模式(朱小蔓,2001)等。“十五”期间,“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模式建构研究”于2000年9月被教育部列为重大项目,并由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承担这项重大课题。11月正式批准,作为重大科研项目在教育部立项,表明我国德育模式的研究工作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由于受时代的变革、政治多极、文化多元、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等的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念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有些德育模式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如适切性不够,更多的没有结合地方文化与学校文化,对实践的指导有限。因此,需要进一步创新、完善德育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结合学校自身特色的构建,对德育理论进行再创造,形成效率高、针对性强的为我所用的特色德育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行特色德育模式的创新,是引领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也是将《规划纲要》落到实处的需要。
根据调查,黑龙江省目前德育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从德育理论层面来看,通常都是分别对德育过程的目标、原则、内容、方法、途径进行研究,割裂了德育过程的各方面之间的有机联系,不能为广大德育工作者提供具体操作的范式。从德育实践层面来看,全省中小学在德育实践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德育实效性不高,德育工作没有感染力和影响力,学生自主进行道德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德育工作做表面文章,走形式、走过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不强,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失去其生命力等问题。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之间仍存在着许多相互脱节的地方,而德育模式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此,需要通过特色德育模式的研究和探讨,进行黑龙江省特色德育模式的创新与构建,从动态上去把握德育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形成具体的富有特色的可操作的德育范式,并指导学校的德育实践。
一、概念的界定
德育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德育理论指导下,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德育范型。或者说,即在一定的德育原理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固的德育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
也就是说,在比较具体的层面上阐述深奥的德育理论,用稳定、简约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它,人们可以比较容易地理解它所表述的理论,清楚地了解某一德育理论要实现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德育过程、步骤划分、环节相扣、师生作用、策略方法等等。从而使人们对某一德育理论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和把握,用于指导实践,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特色德育模式:“特色”指一般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和风格。特色代表的是事物的特长和优势。“特色德育模式”是指学校在某种德育理论的指导下,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全体师生的探索与实践,在一定范围内产生积极影响与示范效应的自主创新的个性德育模式。
二、构建学校特色德育模式的目的
1.了解德育、特别是德育模式的一般理论
通过构建特色德育模式,使教师了解德育、特别是德育模式的一般理论,掌握目前国内外有关德育理论的研究进展,具体分析不同德育模式的应用及其局限性。
2.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构建特色德育模式,使教师掌握创新特色德育的一般理论、途径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自身德育工作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专业化水平。
3.增强德育工作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通过构建特色德育模式,增强德育工作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充分调动学生进行“道德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引领创建一批德育特色品牌学校
通过构建特色德育模式,形成学校的特色德育范式,引领创建一批德育特色品牌学校。 以德育课题研究引领学校特色品牌建设,形成学校特色德育模式,指在德育理论和实践领域里,结合学校资源特色,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创造性地提出适切的德育理念,构建模式内容结构,建立模式评价系统,形成学校特色德育模式,提升学校教育教学品质,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三、构建特色德育模式的意义
1.“特色德育模式创新”是破解德育难题的需要
在“十二五”课题调研中了解到:在学校德育工作方面,还存在德育没有确立整体目标体系;德育工作没有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德育工作没有调动全方位因素,形成育人合力;德育形式、内容简单,德育工作没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德育工作没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工作还没有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德育评价单一,缺乏科学性,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开展。特色德育模式创新,就是在德育理论和实践领域创造性地提出和实施新的德育理念与特色模式,拓展德育功能、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及主动性,实现促进人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特色德育模式创新”是增加德育工作树德育人功能,确立学校德育核心地位的需要
学校的德育工作常常陷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局面,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德育主体地位的缺失,而未来社会需要的就是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优秀的人,特色德育模式的构建,不仅拓展了德育自我发展功能,确立了德育的核心地位,而且解决了德育为智育让位的问题。
3.“特色德育模式创新”是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品质,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学校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通过特色德育模式的创新,可以充分挖掘学校自身的优势,整合学校的优质资源,打造学校品牌,提升内涵品质,确保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4.“特色德育模式创新”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需要
德育模式是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特色德育模式的构建过程也是对德育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提炼的过程,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打磨,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从而不断充实和完善有关的德育理论。通过特色德育模式的构建,能够改善学校的育人环境,形成学校的教育特色、教育风格,显著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主题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3]檀传宝.德育与班级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薛晓阳,班华.模式研究与教育的实践哲学[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3).
[5]班华,薛晓阳.新时期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理论特征[J].北大教育评论,2004,(1) .
(责任编辑:侯秀梅)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1-0083-02
作者简介:郭春燕(1965—),女,山东莱阳人,教研员,从事德育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2014-09-12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5.0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