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层螺旋CT多种后处理技术在鼻腔鼻窦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2015-06-08 12:13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21期
关键词:鼻道蝶窦小柱

王 雷

(东莞市石排医院放射科,广东 东莞 523330)

鼻腔鼻窦疾病是耳鼻咽喉科较为常见的病症,临床早期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方案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多层螺旋CT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1],其处理技术方便、快捷、准确,其三维重建具有立体影像定位、定量的优势,诊断率较高,本文以15例临床高度怀疑鼻部病变者和15名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对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及仿真内镜诊断鼻腔鼻窦疾病的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15例(28侧)临床高度怀疑鼻部病变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均经鼻内镜检查,术后经病理学检查确诊,其中男8例,女7例,患者年龄13~66岁,平均(41.6±2.2)岁,抽取同期15名(30侧)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鼻-鼻窦CT扫描未见异常,无鼻部症状,其中男9名,女6名,年龄13~66岁,平均(41.6±2.2)岁。

1.2 方法

1.2.1 术前NE检查:经表面麻醉后,经梨状孔置入NE,分别用0°和30°镜检查两侧,对下鼻甲肥大者先予以含肾上腺素丁卡因棉片收缩下鼻甲,然后再观察,记录在光盘上。

1.2.2 CT扫描及后处理技术:采用TOSHIBA(Activion16)16层螺旋CT(购自于TOSHIBA公司)。设置管电流250 mA,管电压120 kV,原始图像的层厚为1.0 mm,层距为1.0 mm,准直器宽度为1.0×16 mm,螺距为0.938,以听眦线为基线行横切面扫描。对其进行MPR及CTVE处理,重建图像层厚为3.0 mm,层距为3.0 mm。步骤:①用键盘、鼠标引导CTVE在水平位、矢状位和冠状位的位置,使其在鼻腔内随意运动,浏览全貌后,使光标对准中鼻道外侧壁,调整阈值,移动光标,分别经梨状孔、鼻后孔和鼻窦内进行观察。确定钩突后观察筛泡、半月裂、筛漏斗,中鼻甲及中鼻道所在区域,详细记录所有解剖结构及病灶情况,保存典型图片。②测量解剖学参数[2]:鼻小柱-蝶窦前壁距离(以鼻小柱为起点至蝶窦前壁);鼻小柱-前筛顶距离(以鼻小柱为起点至前筛顶);鼻小柱-后筛顶距离(以鼻小柱为起点至后筛顶)。

1.2.3 影像学分析:CTVE下观察与NE相同的内容,结构显示分级标准,Ⅰ级:结构显示清晰,边界清楚;Ⅱ级:结构只能部分显示,部分边界不清晰或不易识别;Ⅲ级:结构不能显示。NE检查录像资料和重建图像由1名耳鼻咽喉科医师和1名CT室医师阅片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矢状位图像解剖学参数:鼻小柱-蝶窦前壁距离:(66.61±6.01)mm;鼻小柱-前筛顶距离:(62.38±6.36)mm;鼻小柱-后筛顶距离:(73.86±3.91)mm。

2.2 MPR解剖结构及病变结构: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可从不同切面显示鼻腔、鼻窦及鼻咽的解剖结构。水平位图像可清晰显示鼻腔、鼻窦前后壁、侧壁,鼻咽侧、后壁及与颈部深层组织关系;冠状位图像可清晰显示鼻腔上、下壁、侧壁,鼻甲,鼻道,牙槽,腭部,眶底,前颅凹底和蝶窦顶底壁;矢状位图像可清晰显示鼻小柱到额窦口,前后筛顶、蝶窦的深度,各鼻甲鼻道、鼻咽后壁和外侧壁、前中颅底及与鼻腔、鼻咽部气道的关系。可从多方位、多角度观察病灶部位及范围,比单层面图像能获得更多诊断信息。

表1 健康者鼻腔鼻窦解剖结构显示结果[侧(%)]

表2 CTVE及NE对高度怀疑鼻部病变者鼻腔、鼻窦和鼻咽部病变显示能力的对比(侧)

2.3 仿真内镜成像:正常解剖15名(30侧)正常鼻腔,CTVE分别从梨状孔和鼻后孔入路观察鼻腔、鼻窦结构,进入各鼻窦内观察鼻窦、窦口及窦腔情况。经统计学分析,与NE比较,二者在上颌窦口显示情况不一致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部位显示情况一致性良好(P均>0.05),见表1。

2.4 CTVE及NE对鼻腔、鼻窦和鼻咽部病变显示能力的对比:CTVE及NE对鼻道狭窄显示率高,对鼻中隔偏曲、鼻咽部肿瘤显示完全一致;CTVE显示鼻腔黏膜粘连为4例比NE多2例,术证实均为假性粘连,需要医师加以鉴别;CTVE和NE对鼻黏膜炎症的显示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VE检查对窦内囊肿和息肉显示情况优于N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矢状位图像重要径线的测量对鼻腔鼻窦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3],其可显示额窦窦口、筛泡、钩突、上鼻甲等结构及相互关系。本研究中以鼻小柱为起始点,其与手术器械在鼻内深度一致,测量径线的方向与NE手术入路一致,可有效避免因解剖缺损或变异等原因,引起脑脊液鼻漏、大出血、视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对指导临床手术具有重要价值[4-5]。本组研究选取15例临床高度怀疑鼻部病变者和15名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鼻腔CT扫描,经软件处理后进行MPR及CTVE,研究我们发现,MPR可从多方位、多角度显示鼻腔、鼻窦、鼻咽部及颅底解剖结构关系,水平位、冠状位及矢状位各具优势,三者结合可达到全面观察的效果,其定位诊断的准确性较高,可从多层面、多角度观察病变部位及其范围,对定性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除此之外,其可直观显示气道情况,多层面重建图像可清晰显示气道各方位狭窄、受压、阻塞等情况。对临床鼻一鼻窦、前颅底等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与NE相比,MPR可多方位、多入路观察NE无法到达的腔道,无损伤地进入到鼻窦及狭窄鼻道[6-8],经口咽部入路观察鼻咽部病变;MPR还可动态、立体地观察中鼻道的解剖细节和形态,对临床制定手术方案和评估手术风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CTVE结合水平位和MPR图像可更完整地提供鼻腔鼻窦及鼻咽部病变情况,从而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相关学者研究报道[9],CTVE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中可看出,如其不能显示病变的颜色,因而不能发现充血水肿等炎性病变,不易发现腔内直径<2 mm的扁平病变及程度<30%的狭窄病变[10-15],因而单凭CTVE很难对病变进行定性诊断。CTVE在三维立体影像的基础上借助红外线、激光双重定位系统来引导手术,有助于克服NE手术立体感不足对手术带来的影响,对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但是CTVE不能替代NE,只能作为辅助手段。

综合上述,综合使用16层螺旋CT应用 CTVE、MPR等后处理技术,有助于增加诊断信息量,提高临床诊断的正确率,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 李占军,柳学国,王运中.16层螺旋CT对副鼻窦检查的技术优势[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2008,17(5):197-199.

[2] 田勇泉.耳鼻咽喉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9-20.

[3] Rydberg J,Buckwalter KA,Caldemeyer KS,et a1.Multisection CT:scanning techniqu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J].Radiographics,2000,20(6):1787-1806.

[4] Klingenbeck RK,Schaller S,Flohr T,et a1.Sub second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basics and applications[J].Eur J Radiol,1999,31(2):110-124.

[5] 跃珍,李睿.副鼻窦CT两种扫描方法的比较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2,9(5):324.

[6] Siegel ML.Multiplanar and three-dimensional multi-detector row CT of thoracic vessels and airways in the pediatric population[J].Radiology,2003,229(3):641-650.

[7] 史卫健,朱宏伟.鼻腔及鼻窦癌的16排螺旋CT诊断[J].医学信息,2013,26(5):922.

[8] 张勤修,邹剑,王光辉,等.视神经管局部解剖与鼻内镜下解剖的结合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6,20(17):774-776.

[9] Klaapan L,Simicic L,Risavl R,et a1.Tele-3-dimensional Computer assisted 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new djmen5ion in the surgery of the nose and paransal sinuses[J].OtoI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2,127(6):549-557.

[10] 潘宇澄,沙炎,叶昕襄,等.鼻腔鼻寞恶性歼雏组织细胞瘸的CT和MRI表现[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2,23(2):108-111.

[11] 雍军,张华,陈晓飞,等.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鼻腔鼻窦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与评价[J].临床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21(20):922-925.

[12] 徐惠峰.鼻窦黏液囊肿16例CT和MRI诊断[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6):104-105.

[13] 丁振波.CT检查和X线平片在副鼻窦疾病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8):96-97.

[14] 姜力.螺旋CT在鼻腔副鼻窦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4):126-127.

[15] 董怿,周兵,王成硕,等.CT与MRI检查对单侧上颌窦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48(11):895-900.

猜你喜欢
鼻道蝶窦小柱
志向
蝶窦分隔确定海绵窦段颈内动脉位置在神经内镜手术中的应用
鼻出血鼻内镜下精准治疗与传统填塞治疗效果比较
经鼻胃镜检查86例临床分析
新乡:小城失败者
孤立性蝶窦病变的鼻内镜手术治疗
耳后游离皮片在修复鼻小柱与上唇粘连外翻畸形中的临床应用
鼻内镜下经上鼻道—筛窦联合入路蝶窦开放术临床体会
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治疗下鼻道穹隆顶部出血的51例疗效分析
鼻内镜下经下鼻道及中鼻道双进路治疗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