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彪,吴雪蕾
(上饶师范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广丰五都读洲社公庙会
李 彪,吴雪蕾
(上饶师范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广丰县五都镇读洲社公庙会是一个多神崇拜下的信众虔诚地表达对神敬畏、祈福于神,由众醮主和庙里的主持共同商议安排的丰富多彩的醮仪活动,主要由本地的伙居道士参与完成,多元的醮仪内容受全体信众多元信仰的影响,其所应用的音乐兼收并蓄了周边邻省不同风格的音乐,表现出多元文化的融合性。
广丰五都; 庙会; 醮仪; 音乐; 多元文化;
广丰五都镇属赣东北地域,东邻浙江衢州,南连福建浦城,地处赣东、浙西和闽北三省交界,有著名的“江南二度关”之称。历史上进出邻省的商贾云集五都,每旬一、四、七日为墟日,人员南来北往,各种商品、农产品琳琅满目,百货荟萃。客栈茶楼熙熙攘攘,各种民间艺术交相辉映。孔子第四十七代孙孔传曾客居于此,有诗为证:“溪驿旧名杉,烟光满翠峦;须知今夜好,宿处是江南。”[1](P63)五都镇历史上是徽州文化、客家文化、吴越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交汇处,这些古文化积淀在宗教仪式之中。
广丰五都镇人口基数大、姓氏繁杂、信仰各异,其社公庙建筑和所供奉神灵反映了信仰的多元性。
1.五都读洲社公庙诸神
五都读洲社公庙是在五都妈祖庙、天后宫和五都村社公庙的基础上合建而成。读洲社公庙的信仰是多神崇拜,庙堂之上供奉着社公、社母、财神、五谷神、灶神、葛仙翁、妈祖和原始宗教的祖先崇拜。
(1)社公。社公是乡村社区村民的本土保护神。农耕社会里,农民的粮食种植、家禽圈养等都会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病虫瘟疫的侵袭。村民把希望寄托于社公对抗灾难,保护人丁牲畜的兴旺。在村头村尾、大树底下、公共建筑旁边,小则三个石头搭建,稍大占地几个平米,摆上香烛祭拜,即为社公。自然村庄不论大小、人口多少,分别设立社公庙。社公信仰在赣东北广为流传,福建省闽北、闽西长汀客家人也信奉社公。社母是相对于社公的女性神。
(2)财神。财神是指可以让人发财致富的神。读洲社公庙将其供奉于高堂之上,并列于诸神之间。
(3)五谷神。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们活命之根本。在农耕社会,粮食种植、成长和收获所依赖的土、肥、水、种子和阳光雨露的条件是由自然界客观提供的,人们相信冥冥之中有一种神可以使粮食在生产过程中免遭旱涝病虫的危害,保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4)灶神。又称灶君。在江南,以前烧火煮饭的燃料主要是便利的草木,必须请石匠师傅打个土灶。凡是生火做饭之处便有灶神存在,搭伙起灶,另立门户,代表一个独立的家庭。灶神监管记录一家大小的善恶言行,腊月廿三日,灶神上天,跟天神汇报家庭成员一年来的善恶言行,以便天神对好人给以好报,对坏人给以惩罚。除夕夜灶神又会回到人间。村民为了讨好灶神,让灶神能对天神说些好话,替自己隐瞒恶行,腊月就会打扫卫生,供奉糯米、年糕、水果、猪血等物品给灶神。社公庙每逢请神打醮,信众皆来庙里聚餐。
(5)葛仙翁。原名葛玄(164-244),字孝先,今江苏丹阳句容镇人,葛洪的从祖父,世人称其为葛仙翁,“在江西铅山县杨村云岗山(今杨林葛仙山)修道,一边弘扬道法,收功丹鼎,一边为百姓治病,庇护众生”[2](P27)。葛仙翁为民造福,是被神化了的历史人物,成为道教四大天师之一。
(6)妈祖。闽南地方神,是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妈祖本来是海上保护神,后来当她的职能逐渐扩大时,无论是商人、手工业者,还是妇女难产或其他疾病,人们都认为妈祖能帮助排难解困。“每逢妈祖节日(九月初九日为妈祖升天祭)所有妈祖庙都要隆重祭祀妈祖”[3](P195),人们总希望通过妈祖祭祀,将妈祖的博爱、扶弱济贫、勇敢无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尽孝的观念发扬光大,将其精髓融入日常生活中。
2.读洲社公庙多元的建筑文化
读洲社公庙座落在五都村最高的小山顶上,牌坊式门楼,进牌坊的右侧为正殿,左侧是戏台,与正殿遥相呼应。大殿之上供奉着葛仙翁、妈祖、社公社母、五谷神和灶神。大殿右厢房为驻庙卧室和各种法器陈列室,左厢房为议事场所。可见此建筑既有赣东北寺庙殿堂结构的共性,又融入了客家房舍和闽南庙宇建筑戏台正对神龛的特点。
戏台的布局和功能是宗教多元性的体现。福建许多寺庙建筑往往在大殿神灵的正对面建有古戏台,在戏台上表演各种戏剧或鼓乐,既酬神又娱人。读洲社公庙有着相似的布局。
从上可知,五都镇社区村民的信仰是多元的,具有多神崇拜的特征。
五都读洲社公庙会持续四天,共有五个主题,分别称为启场、延寿、祈福、九卮、散花,醮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1.醮仪内容的多元性
五都读洲庙会斋醮科仪内容包含道教、佛教、妈祖和祖先崇拜各种仪式,具有多元性的特点。
(1)发表。请神打醮仪式的执行者主要是伙居道士,发表是庙会仪式的主要组成部分。道教科仪中的各种表式达二百余种之多,其中醮仪的表式有《悬幡关式》《门坛牒式》《启场情由》《监斋牒式》《禁坛符告》《水火告式》等。如《启场情由》:
正乙盟威经篆之职,法名吴罗升稽首、顿首、俯拜,上言臣以九月廿一日奉,道东季酬恩谢神集福保泰众信醮主王贞荣、合众信人等,仗道就境启建。先天雷霆太平斋醮四旦四夕仰祈,天泽保佑平安,已今敷列瑶,宏开妙范,切虑凡尘浊世秽气。匪凭荡涤之功,难格真灵之驭,恭冀清肃而副。修崇者臣伏以修斋行道,仰祈清净之风,请圣迎真用涤氛。葩之秽俾凡诚而上达头天观以下临。
臣诚惶、诚恐、稽首、顿首、端拜。恭惟祖师六合云穷高明上帝,道前体道云和施功不宰斡运乾坤之妙,主张造化之权,有求皆应惠顾不从仗日。天慈特垂,束力命差降灵宝官属解秽官军浣濯玉女,天上地下年月日时解秽值符,真官仙众下临坛禅,普放祥光,驱凡妖氛。俾玄坛而整肃,荡除妖气,祈宇宙以郭清诶。万圣以临轩拱千真,而驻驿完隆醮事福佑信人亲眷。无威臣下情会瞻天望,圣激切屏营之至,谨奉表上奏以闻右臣。
诚惶诚恐、稽首、顿首、再拜、谨言,天逢甲午年九月廿二日表文上呈*此内容由道士书写,张贴于醮坛墙上,原文记录。
虽然《启场情由》的原文很难读懂,但是可以从字里行间了解到设坛建醮的起止时间、历时多少天、所为何事、醮仪程式、信众愿望等。
(2)诵经。在四天的请神打醮仪式中,每天上午和下午都要安排道士或和尚诵经。道士念的经有《东西延寿经》《北方真武经》《李老真君妙经》《北斗延生经》《东西中斗经》《许老真君经》《太阳经》《封护国佑民修真悟道陈凤马氏夫人妙经》等,以祈求天神的保佑;和尚念的经有《金刚经》《高王观音经》《观音灵感真言》《观音经》等,以求福于菩萨。其他的诵经还有《五谷经》《灶君真经》《太极左宫葛氏仙翁妙经》等,为受苦受难的信众解脱。
(3)祭水神妈祖。妈祖原名林默,生前乐善好施,在一次海上救险中遇难。传说升天为神,救逢凶遇难之众。广丰境内在古代陆路交通不畅之时,百姓各种货物商品主要靠溪、河之水运输。妈祖在五都周边信众心中神化为水神,保佑人们行舟于河道之间能顺利平安、逢凶化吉。醮仪的第四天下午,众位道士领着事主、演奏鼓乐前往河边,点燃水灯祭祀水神妈祖。
(4)请灵。祭祀祖先,在醮仪中,祭祀过程分为安位、请祖先和谢灵。安位:启场时,在庙宇的天井边张贴用红纸书写的事主各姓祖先灵位的榜文,法师奏乐建坛,告知情由。请祖先:醮仪的每天早晨,事主用各种新鲜素食供奉于祖先灵位前。谢灵:醮仪即将结束的第四天晚上,事主在灵位前燃烧纸钱,法师一边奏乐、一边祈求祖先保佑信众幸福平安。
2.醮仪艺术形式的多元化
斋醮科仪的艺术形式主要有书法、剪纸、米画、拜表、建模等。
(1)书法。书法艺术源于汉字的书写,常用毛笔通过线条、造型和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运笔体现书写者的审美倾向及修养。书法艺术的社会功能体现在“调适人的心理,抚平人类生存的焦虑”[4](P15)。醮仪中需要用毛笔书写大量的文字材料,分别有幡文、书写了全部参与醮仪的各个自然村的各姓醮主和周边散缘名单的祈福酬神牒、斋醮文凭、醮主祈福牒等各种文书。字号大小、字体种类、横竖排列、整体章法都有讲究。
(2)剪纸。剪纸艺术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用剪刀在纸上剪出各种图案花纹,老百姓常常在逢年过节、各种喜庆场合进行剪纸,寄托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美好的愿望。斋醮属于阳事,为了渲染出欢乐喜庆的气氛,伙居道士用各种彩色纸分别剪出各种富有神韵的象形图案和文字图案,象形图案种类有鱼形图、莲花图、兰花图、梅花图、雪花图、菠萝图、烛台图、八卦图等;文字图案有春字图、寿字图、双喜图、荣华富贵图等。右边悬挂的剪纸上书写“设坛启醮”“醮答诸神”“神明默佑”“佑我庶民”;中间悬挂的剪纸上书写“蓬莱仙境”;左边悬挂的剪纸上书写“民安物阜”“阜泰康宁”“宁符逐疫”“疫瘟潜藏”。剪纸的图案既讲究中心对称、轴对称、重复、黏连的构图,也讲究点、线、面有机结合,以及色彩之间的协调和对比。
(3)米画。稻米是老百姓的劳动果实,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在仪式中用“圣米”表达信众对神灵的虔诚与尊重。在法事道场案桌上,用五升斗盛入四升米,刀剑等法器插于其中。醮仪的每天傍晚,各位道士轮流作一幅米画,其他未作米画的四位道士演奏鼓乐。一位道士将一张大红纸铺在庙宇正厅的地上,用供奉神灵的酒杯把五升斗中“圣米”舀出当作画笔,作出含有太上老君、祥云、北斗星、龙、凤、八卦等的图案,惟妙惟肖,生动逼真。根据每天的醮仪内容,在画的正上方分别用“圣米”书写“八卦图”“斗姆宫”“延寿宫”等字样。另一道士在米画的周围燃放28盏油灯、22支烛,口中念念有词,诉述情由,为信众祈福。
(4)拜表。整个醮仪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拜表时间,可以分为早朝表、午朝表、晚朝表;根据醮仪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延生表、请福表、祝观音圣诞表、断瘟表等。每一种拜表所用法器、乐曲、道服、手法、步伐、队形变换均有不同,十分讲究,具有舞蹈性。如拜《请福表》,四位道士奏响《火炮》《扭丝》鼓乐伴奏。两位道士分别穿大罗天道袍和八卦图道袍与四位“大头醮主”共六人先“一字形”站立,俯身作揖三次;而后其中一名道士向前迈出一步,左手执笏,右手作剑指画符,唱偈,身体旋转360°,重复三遍;接着,他又走到队伍最前面,带领大头醮主绕斋坛三周,如蛇形来到斋坛前的空地上,沿着地上“人”字形轨迹,在各个顶点右转身向里继续,其他五人紧跟其后,不断变换肢体,转身舞动手臂,既有错落有致之美,又不失井井有条之序,重复六次;接着道士鼓乐队奏出《清平调》,舞者依曲调歌唱《请福表》。
(5)建船模。建模是为了研究某种现实或事物而建立相应的模型,信众在水上放纸船,看着纸船安全平静地远去,寄托祥和的情愫。信众们用土纸做出大、中、小各种各样的船模,土纸卷成筷子的形状当作桅杆。将松香放入铁锅,加热使松香熔化成液态,把船模的底部浸入其中片刻,捞出即可,完成纸船的防水处理,避免纸船被水打湿。把“桅杆”一头撕开成“十”字形,先把桅杆另一头浸入松香之中,待其固化,用于点燃;然后将撕开的一头蘸取松香,趁其未固化之时,粘立于纸船底作桅杆。醮仪第四天下午,六位伙居道士敲锣打鼓、拉二胡、吹笛子,四位醮主分别提着纸钱、纸船和香、鞭炮、蜡烛,来到丰溪河畔。道士拜《水火表》,点燃“桅杆”,一艘大纸船领头,三艘中纸船、数十艘小纸船顺水而下,近看是纸船,远看似水灯,浩浩荡荡铺满水面,祭祀妈祖水神,保佑信众水上往来一路顺风,逢凶化吉,平平安安。
(6)戏剧。由于社公庙里供奉的各种神所处时代不同,在传说中其喜好各异,读洲社公庙的主持为了表达对诸神的敬重、讨得神灵的“欢心”能更好地护佑信众,挖空心思、竭尽全力在醮仪的形式和内容上安排丰富多彩的节目,用烟花爆竹、鼓乐演奏、晨钟暮鼓渲染热闹氛围,用设坛、诵经、发表强化规矩,以深夜戏剧表演娱神酬神。读洲社公庙醮仪期间的戏剧表演主要是浙江的越剧,每天安排在晚上道教科仪之后,通常是晚上八点半开始,表演两场三小时,深夜十一点半结束。
(7)散花。第四天晚上醮仪结束,伙居道士、越剧团的演职人员离场。第五天中午,全部的醮主和散缘信众数百人在社公庙聚餐开荤(醮仪的四天皆为斋饭,是日有鱼有肉谓之开荤),这些信众近则是左右邻舍、毗村街坊,远则是来自千里之外的散缘香客,他们互相交流,其乐融融,一幅和谐热闹的画卷。
多元的醮仪内容受全体信众多元信仰的影响,反之,信众多元的信仰决定着醮仪内容的多元性。
音乐贯穿于整个庙会活动中,不同地域的人们由于生产劳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交流语言的区别,所使用的音乐曲目各异。读洲社公庙所用音乐有赣东北的饶河音乐、婺源徽剧音乐、浙江音乐、当代音乐等。
1.赣东北饶河音乐。鼓乐曲以乐平台为主,曲目有《四工调》《老二板》《正二板》《花披衣》《老拨子》《滩簧男工》等。其中《老拨子》原存于饶河戏唱腔,伙居道士耳熟能详,在乾隆年间常借用到醮仪中,当饶河戏逐渐衰落,其唱腔在道教斋醮仪式中已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谱例1:《老拨子》
五声民族调式,名称是宫、商、角、徵、羽,唱名为do-re-mi-sol-la,音域十一度,以级进为多,围绕骨干音宫音进行。上下句结构,上句以长音落在商音,下句落徵音。
2.徽派音乐。婺源北与安徽黄山接壤,南接江西上饶市,为上饶市辖区的一个县。历史上从宋宣和三年到清朝同治八百多年间隶属于安徽,在文化上深受徽派文化影响且根深蒂固。徽剧音乐唱腔在古代通过艺人传到广丰县境内,依然保留着原貌。
谱例2:《婺源调》
加入变宫的六声徵调式,名称是徵、羽、变宫、宫、商、角,唱名为sol-la-si-do-re-mi。旋律时而出现六度、八度大跳,上下句结构,上句落角音、下句落徵音。
3.浙江音乐。浙西金华市与赣东北相邻,浦江县位于金华市北部,历史上艺人往来赣、闽,常在五都镇停顿歇息,进行道教音乐上的交流,因而将《浦江调》传入到广丰县五都镇。
谱例3:《浦江调》
七声清乐调式,名称是宫、商、角、清角、徵、羽、变宫、宫,对应唱名为do-re-mi-fa-sol-la-si-do。上下句结构,上句落徵音,下句落商音。旋律以级进为主,夹着四度小跳,句中强拍强位休止。
综上所述,五都读洲社公庙在醮仪中伙居道士所应用的音乐,其来源不同、调式调性不同、旋律线条各异,不是单纯的本土特色的音乐,而是兼收并蓄了周边邻省不同风格的音乐,成为一个多元音乐的有机统一体。
当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居民的文化水平、宗教信仰、价值取向千差万别,如何进一步繁荣城镇社区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广丰县五都镇读洲社公庙会是一个多神崇拜下的信众虔诚地表达对神敬畏、祈福于神,由众醮主和庙里的主持共同商议安排的丰富多彩的醮仪活动,主要由本地的伙居道士参与完成,表现出多元文化的融合性。该社区的村民祖祖辈辈深受这种多元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豁达开朗的性格,他们对各种异地文化尊重、认同,并将它们与本土文化融为一体。《孝经》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千百年来五都社区草根阶层人士以伙居道教鼓乐曲音乐为依托,承袭了斋醮科仪,每年一次或数次相聚交流,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
(附:笔者对在田野调查中提供帮助的江西省艺术研究院万叶老师、广丰县道协吴接兵道长表示感谢。)
[1] 王兆鹏.宋代的“互联网”——从题壁诗词看宋代题壁传播的特点[J].文学遗产,2010,(1):56-67.
[2] 袁志鸿,宁明伦.葛玄——灵宝派在铅山玉虚观的传承[J].中国道教,2000,(3):27-29.
[3] 王福梅.妈祖信仰与道教关系调查研究[J].宗教学研究,2010,(4):194-196.
[4] 冯猛.中国书法普世性价值探析[J].书法赏评,2014,(5):14-16.
[责任编辑 许婴]
The Duzhou Temple Fair in Wudu Town of Guangfeng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versity
LI Biao,WU Xue-lei
(School of Music and Dance, 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 Shangrao Jiangxi 334001, China)
The Duzhou Temple Fair in Wudu Town of Guangfeng is a colorful Taoist sacrificial rite which is held together by the main Taoists and the abbot of the temple to piously express the polytheistic followers’ worship to gods and to ask gods for blessing and is participated in and accomplished by the local Huoju Taoists. The Taoist sacrificial content of multiplicity i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diverse beliefs of all the followers, and its music has absorbed in the different music of neighboring provinces, displaying the merging of diverse cultures.
Wudu of Guangfeng; temple fair; Taoist sacrificial rite; music; diverse cultures
2015-04-28
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3YSQ04)
李彪(1967-),男,江西上饶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民族音乐学。E-mail:yueyinli2007@163.com
G127
A
1004-2237(2015)04-0016-05
10.3969/j.issn.1004-2237.2015.0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