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康乐,董亚军,卢灯亮
(安徽省宁国市人民医院①放射科,②骨科,③病理科,安徽 宁国 242300)
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潘康乐1,董亚军2,卢灯亮3
(安徽省宁国市人民医院①放射科,②骨科,③病理科,安徽 宁国 242300)
目的:探讨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病灶位于肱骨3例、股骨3例、胫骨2例、距骨1例;病灶呈类圆形、分叶状骨质破坏区,膨胀性生长6例,偏心性生长7例。病灶内常见钙化灶,病灶周缘见硬化边,少数有软组织肿胀、骨膜反应。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病灶周围骨髓腔见长T1、长T2水肿信号,骨膜反应呈条状长T1、短T2信号。结论:软骨母细胞瘤好发于青少年四肢长管骨骨骺区,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结合X线、CT和MRI一般能作出正确诊断,但应注意与其他骨病鉴别。
软骨母细胞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软骨母细胞瘤又称成软骨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软骨源性肿瘤,多数起源于青少年长管状骨的骨端和骨骺,约占原发性骨肿瘤的1%,其主要成分是软骨母细胞[1-4]。1993年WHO将其分为软骨母细胞瘤和恶性软骨母细胞瘤两类[5]。恶性的极其罕见,少数在组织形态学上为良性,但可表现侵蚀性生长、复发、转移等组织学特点[1,3]。现收集2010—2013年我院收治的9例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水平。
1.1 一般资料 本组9例中,男6例,女3例;年龄14~46岁,平均24.8岁。临床表现主要是患处疼痛、肿胀,邻近关节不适,活动受限,关节腔积液,其中1例无明显临床症状,因外伤来就诊。患者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
1.2 仪器与方法 患者均行Philips DR检查。6例行Philips 6层CT检查,扫描参数:140 kV,180mAs,螺距1.5,层距5mm,层厚2~5mm。6例行MRI检查,采用Siemens 1.5 T超导MRI扫描仪,层厚5mm,层距1mm,采用T1WI(TR/TE 350ms/12ms)、T2WI(TR/TE 3 500ms/69ms)、脂肪抑制序列T2WI(TR/TE 3 600ms/51ms),分别行矢状位、冠状位及横断位扫描。均未行增强扫描。
2.1 肿瘤发生的部位及形态 股骨3例,其中股骨下端2例、股骨头1例;肱骨3例,其中肱骨头1例、肱骨下端2例;胫骨2例均位于近端;距骨1例。7例病变仅累及骨骺,1例病变跨越骺板累及干骺端,1例未累及骨骺或干骺端。病灶呈圆形、类圆形6例,不规则形2例,1例发生在距骨病灶内可见分房。偏心性生长7例、中心性生长2例;轻度膨胀性生长6例,无膨胀3例;病灶最大直径4.2 cm,最小1例直径1.6 cm,平均直径2.8 cm。
2.2 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7例病灶位于长骨骨骺,呈边界清楚的骨质破坏区(图1a,1b),2例突破骨端进入关节腔,1例向干骺端扩展。病灶边缘有完整或部分硬化边4例,3例病灶内有斑点状、片状钙化。1例有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胀。距骨1例呈多房状,边缘分叶。
CT表现:病变形态与X线所见相似,但CT所提供的信息比X线丰富,可以充分显示病灶内的结构、有无钙化及其形态、密度、边缘硬化情况,更能清楚显示软组织及关节情况。病灶的边缘硬化5例,其中1例在X线未见显示,完整硬化边3例,部分硬化边2例;病灶内伴有钙化5例(图1c,1d),其中2例X线表现不明显,CT显示清晰。2例骨膜反应,均位于干骺端,呈条状高密度影。2例可见软组织肿胀。1例可显示邻近关节腔积液。
MRI表现:病灶呈类圆形、卵圆形囊状骨质破坏区,边界清楚,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病灶内见斑点状、片状更低信号钙化或骨嵴3例,病灶边缘表现为低信号硬化带3例,病灶内钙化和边缘硬化表现不及CT。5例脂肪抑制T2WI病灶周围骨髓腔见长T2水肿信号(图1e~1h),病灶的范围明显较X线、CT所示破坏区广泛。2例骨膜反应表现为与干骺端平行条状长T1、短T2信号,与CT表现吻合。3例邻近关节软组织肿胀,呈稍长T1、长T2信号。4例邻近关节腔见长T1、长T2积液信号,较CT显示明显。
2.3 手术病理结果 肉眼见圆形或分叶状肿块,边界清楚,瘤体质地硬,呈棕褐色、红褐色,部分为沙砾样。镜检:肿瘤主要见成软骨细胞,边缘围绕巨细胞和软骨样基质,软骨母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缘清晰,呈片状排列,部分可见单个细胞“格子样钙化”。术后病理为软骨母细胞瘤。
软骨母细胞瘤起源于成软骨细胞或成软骨性结缔组织,也称成软骨细胞瘤,好发于青少年四肢长管骨骨骺区[3],肱骨、股骨上端和胫骨近端好发,也可见于距骨、跟骨等不典型部位[2,5-7]。软骨母细胞瘤分良性和恶性,恶性极为罕见[8-9]。本组仅对良性软骨母细胞瘤进行分析;少数良性软骨母细胞瘤有侵蚀性和转移性表现,也可恶变为软骨肉瘤或纤维肉瘤[8]。本病仅常见于25岁以下,多见于10~20岁年龄组,本组中,10~20岁7例,男6例,符合文献[10-11]报道。临床上病程进展缓慢,症状较轻微,可有疼痛、肿胀,邻近关节不适、活动受限,关节腔积液,有时见滑膜增厚[12-14]。
图1 男,17岁,骨母细胞瘤图1a,1b 正侧位X线片显示股骨远端骨骺区类圆形骨质破坏区,周缘见硬化边,周围松质骨略显模糊硬化图 1c,1d CT骨窗及软组织窗显示病灶呈浅分叶状,边缘见硬化边,破坏区内大部分为软组织密度影,夹杂斑点状钙化影。病灶周边骨质稍模糊硬化,股骨下端周围软组织稍肿胀 图1e~h 分别为矢状位 T2WI、1WI、压脂T2WI和冠状位压脂T2WI,病灶呈类圆形,边界清晰,未明显累及干骺端。T1WI呈稍低信号,T2WI及压脂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周缘硬化边呈低信号,病灶与病灶周围骨髓腔见长T1、长T2信号,边界不清,病灶范围明显超过CT所示的松质骨硬化区
软骨母细胞瘤典型的X线征象为长骨骨骺端圆形、卵圆形骨质破坏,少见跨越骺板向干骺端发展,分叶状和其内分房并不少见,病灶边界清晰,相邻骨质可变薄,轻度膨胀、甚至缺损[15-17];边缘不同程度硬化,其内常见斑点状、片状钙化,本组X线显示钙化率33.3%(3/9),病灶大多数无明显膨胀,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时可有明显膨胀及分房改变,少数可见骨膜反应及关节软组织肿胀,本组胫骨下端1例可见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胀。CT扫描,除能显示X线平片所见征象外,病灶内部结构显示更清晰,病灶内的钙化、分隔、边缘硬化、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胀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尤其是细小的沙砾样钙化[17-18],本组显示钙化率55.6%(5/9),高于X线平片。MRI的密度分辨力优于CT,病灶和骨髓腔的分界显示更清晰[6],T1WI呈低信号,与肌肉信号相似,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信号不均匀,一般为斑点状、片状低信号与结节状高信号混杂。T2WI低信号对应的病理基础是密集的细胞束、不成熟的软骨基质、含铁血黄素沉积和钙化;结节状高信号对应的是透明软骨[19-20]。少见液-液平面[4],提示可能伴发动脉瘤样骨囊肿可能。钙化的显示不如CT和X线平片,硬化边呈长T1、短T2信号[9]。本组5例病灶周围骨髓腔明显水肿,X线及CT是不能显示的。骨膜反应多表现为邻近骨皮质与之平行的线样长T1、短T2信号;周围软组织肿胀,呈长、稍长T1、长T2信号。邻近关节腔积液和滑膜肥厚显示更清晰。本组3例见软组织肿块,4例关节腔积液显示较X线、CT明显。
软骨母细胞瘤需与以下疾病鉴别:①骨巨细胞瘤[21],常见于 20~40岁患者,而软骨母细胞瘤患者多小于25岁;骨巨细胞瘤多发生于干骺端愈合后的骨端,骨破坏区膨胀明显,周围无明显硬化边,其内无钙化。②内生软骨瘤[1,5],发病高峰年龄段为20~40岁,虽然骨破坏区内常见钙化,但多见于成人短管状骨,周围少有广泛水肿信号。发生于长骨者,病变多位于干骺端并向骨干方向发展。③软骨黏液样纤维瘤[5,9],发生于干骺端。偏心性囊状扩张明显,常为多房状,房隔粗厚呈“蜂窝状”,少见钙化。近骨干侧皮质显著增厚。④骨骺、干骺端结核[7,10],病灶多位于骨骺或跨干骺端,病变多较小且无膨胀,一般无硬化边及骨膜反应,周围软组织肿胀,病灶内的钙化常密度较高,也可见细小死骨,邻近骨质常有骨质疏松及关节间隙变窄。⑤软骨肉瘤[5],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多位于骨盆或长管状骨干骺端,病灶呈溶骨性破坏,边缘模糊;软组织肿块较大,边界不清,MRI上易出现短T1出血信号。
综合上述,软骨母细胞瘤虽属于少见骨肿瘤,但其有常见发病年龄段和好发部位,结合X线、CT及MRI表现,一般能作出正确诊断,但应注意与骨巨细胞瘤、内生软骨瘤、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等疾病相鉴别。
[1]于爱红,顾祥,屈辉,等.软骨母细胞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6):1137-1139.
[2]郭中帅,刘宇雷,扈鑫,等.成软骨母细胞瘤65例临床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14,20(3):228-231.
[3]麦春华,蔡泽银,程晓光.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2,10(3):87-90.
[4]王桂宁,张家雄,霍敏中.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5):731-733.
[5]唐学峰,李龙辉,许建平,等.软骨母细胞瘤9例临床病例分析[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2,19(3):168-170.
[6]王岩,陈国栋,于爱红,等.少见部位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表现[J].放射学实践,2012,27(8):889-892.
[7]朱苏元,李颖端,宫少兰,等.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对比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10):1364-1368.
[8]郭启勇.实用放射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67-1168.
[9]丁孝意,薛文,管晓鹂.原发恶性软骨母细胞瘤1例[J].罕少疾病杂志,2005,12(6):54.
[10]周建军,曾蒙苏,严福华,等.软骨母细胞瘤影像学特征及其病理基础[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28(12):1659-1663.
[11]卢超,徐盛,张国庆.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1,9(6):58-59.
[12]徐爱德,徐文坚,刘吉华.骨关节CT和MRI诊断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57-160.
[13]方三高,印洪林,袁菊,等.软骨母细胞瘤骨膜反应的影像学及临床病理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2,25(8):836-840.
[14]刘健华.骨巨细胞瘤的临床和影像综合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3,33(5):99.
[15]张丙娜.探讨X 线与CT诊断对成软骨细胞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4,22(9):58-59.
[16]李爱芝.成软骨细胞瘤应用X线与CT的临床诊断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14,25(12):74-75.
[17]张永寿,吴宏.软骨母细胞瘤的 X线及CT诊断(附 14例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10):1577-1579.
[18]陈亚玲,王军辉,刘玉珂,等.软骨母细胞瘤的 X线和CT诊断[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1,9(2):172-174.
[19]胡智斌.软骨母细胞瘤的CT及低场MRI诊断价值(5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1,9(5):442-444.
[20]张国庆,郭树农,卢超.软骨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09,7(1):45-47.
[21]徐福欣,王静静,徐高峰.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9,25(9):1368-1370.
2014-08-18)
10.3969/j.issn.1672-0512.2015.02.029
潘康乐,E-mail:4277517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