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磊 赵晋 徐杨 丁文成
中图分类号:G82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5-000-04
摘 要 通过对世居亚高原中长跑运动员进行1900m高原训练研究,观察对其血象指标的影响及探讨世居亚高原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高度的选择。结果显示:亚高原运动员进行1900m高原训练缺氧刺激不够深刻;对血液学指标有一定影响,但到达平原后很快消失;在高原期间骨髓造血能力显著性提高,到达平原后注意营养摄入。
关键词 高原训练 中长跑运动员 RBC HB HCT RET
一、引言
高原训练(Altitude training,AT)是指将人体置于高原环境中,通过高原缺氧和运动的双重刺激来加深人体的应激反应,从而提高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的特殊训练方法[1]。高原训练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应用与发展,在各项运动项目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以有氧运动为主的运动项目。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高原训练研究较多,尤其是对世居平原运动员及世居高原运动员都有较深入研究,但对亚高原运动员研究较少,有研究者从高原-平原交替訓练与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对平原运动员的肺功能[2]、中性粒细胞[3]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对亚高原运动员的研究仅有对赛艇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影响[4]和赵晋博士[5]在其博士论文中对世居亚高原赛艇运动员进行过研究,但作为生长在海拔1200-1500m的亚高原中长跑运动员,高原训练是否能有效提高其的有氧运动能力,研究较为少见。本文通过研究世居亚高原中长跑运动员在进行1900m高原训练中血液学指标的变化,分析亚高原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的特点,以期为亚高原中长跑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二、研究对象
选用长期生活在贵州省遵义地区海拔1200m左右身体无疾病、机能状态良好的亚高原中长跑二线运动员9名。
三、研究方法
对世居亚高原的9名年龄为13-15周岁的中长跑运动员进行6周高原-平原交替训练(高原训练3周,平原训练3周),每周一早晨进行安静状态下采肘静脉血测试血液学指标,系统监控9名运动员的RBC、HB、Hct、Ret指标的变化。经过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检验后,数据用平均数标准差( )表示,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学处理。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进行同一指标不同时期的差异性检验;P<0.05为有显著差异,P<0.01为有非常显著差异。
四、结果
(一)1900m高原训练对世居亚高原中长跑运动员RBC的影响
世居亚高原中长跑运动员到达1900m高原后,RBC与基础值(4.74±0.338)相比较略有升高,但波动不大;到达平原后,RBC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一直到平原末达到最小值。三周的高原训练中RBC值基本保持稳定上升,没有出现太大波动,但升高幅度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本研究红细胞变化一览表(1012/L)
注:图中符号*表示P<0.05,**表示P<0.01。
(二)1900m高原训练对世居亚高原中长跑运动员HB的影响
世居亚高原中长跑运动员在1900米高原训练期间HB一直处于升高趋势,高原训练前期与基础值比较呈显著性差异P<0.05,到达高原末HB达到最大值。到达平原出现下降趋势,平原末期HB值低于基础值。
表2 本研究血红蛋白变化一览表(g/l)
注:图中符号*表示P<0.05,**表示P<0.01。
(三)1900m高原训练对世居亚高原中长跑运动员HCT的影响
世居亚高原中长跑运动员到达1900米高原后HCT波动幅度不大;到达平原初期HCT显著性下降,与基础值比较P<0.05;平原后期逐渐升高,但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直到平原末达到平原阶段最大值,但仍低于基础值。
表3 本研究红细胞压积(HCT)变化一览表(%)
注:图中符号*表示P<0.05,**表示P<0.01。
(四)1900m高原训练对世居亚高原中长跑运动员RET的影响
世居亚高原中长跑运动员到达高原后RET迅速升高,与基础值比较分别为P<0.05,P<0.01;到达平原后前两周RET值显著下降,与基础值比较P<0.01;到平原末值有所回升但仍低于基础值。
表4 本研究网织红细胞数量(Retic#)变化一览表(109/L)
注:图中符号*表示P<0.05**表示P<0.01。
五、讨论
高原环境空气中氧分压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人体摄氧量将随之降低,海拔高度每升高100M其VO2max将下降1%[6]。红细胞、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这三个指标是密切联系的,红细胞是血液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向组织输入氧和输出二氧化碳,而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红细胞运输氧与二氧化碳的功能主要是由血红蛋白来完成的。红细胞压积是指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所占体积的比值,它能反映红细胞数的增多或减少[7]。在一定的范围内,红细胞压积和血液的携氧能力是成正比的,即HCT的值越大,血液的携氧能力就越强[8]。
红细胞的特殊形态增加了红细胞的表面积并且有利于气体进出红细胞。运动员在高原低氧环境中进行训练,机体受到了低氧和运动的双重刺激,因而就会出现一系列的代偿性反应,而血液成分的增加就是机体适应低氧的一个重要代偿机制。血红蛋白浓度的上升可提高血液中携带氧的能力,最终可改善耐力性项目的比赛成绩。大量的实验资料证明,运动员在高原环境中训练,机体受到缺氧和运动的双重刺激,会出现一系列的代偿性反应,血红蛋白含量增多,氧容量增加,有助于氧气向组织传递,是机体适应低氧的重要代偿机制之一[9]。
本研究发现,在高原进行训练过程中,中长跑运动员RBC有所升高但没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由于世居亚高原中长跑运动员长期生活与训练在海拔1200m亚高原地区,1900米高原相对亚高原运动员缺氧程度较低,刺激程度不大。本研究结果与前人报道不甚一致,我国学者赵晋博士在其博士论文中报道:上高原后无论是HB、RBC,还是HCT均有一个明显的下降,在第11天达最低值,以后才开始上升[10];本研究结果显示在高原训练阶段RBC一直高于基础值,直到平原阶段出现下降趋势。分析原因可能是本研究采血时相与赵晋博士有所差异且实验对象所从事的项目有所不同。
HB含量对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影响很大,对耐力运动员的专项素质尤为重要,HB升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机体氧的运输,说明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提高。翁庆章研究显示高原后期或者会平原后运动员HB会回升或者超量回升[11]。弗兰克·莫格杰尔等报道高原期间高原期间HB、HCT明显升高,到达平原后明显降低[12]。林金龙[13]等学者报道高原训练对游泳运动员HB水平的提高有很大作用,且训练效果能持续3-5周。蒋宇乐[14]等研究报道模拟高原训练队运动员HB浓度影响出现超量恢复。本研究与我国学者翁庆章、林金龙等报道不甚一致,与弗兰克.莫格杰尔报道一致,HB在高原训练期间稳步上升,与基础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直到高原末期HB浓度达到最大值,到达平原HB浓度比基础值降低。
红细胞压积(HCT)是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红细胞压积过高或过低都将使氧运能力降低,对于氧的运输来说,最适红细胞压积水平为45%[15],红细胞压积水平过低,使血红蛋白浓度减少,运氧能力随之降低;红细胞压积过高,又使血粘度增加,循环血流速度减慢,血液不能进行有效灌注。本研究中HCT变化趋势不大,本研究显示HCT在高原训练期间于高原结束后都没有出现明显升高或者降低。学者李立群[16]等研究报道轮椅竞速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与高原训练结束后血液学指标显著性升高,而本研究与其报道不甚一致,本研究显示亚高原运动员下到平原后各项指标出现下降趋势,且低于基础值,分析原因认为,亚高原运动员生活在海拔1200m高度相对缺氧状态,1900m高原对其缺氧程度较低,低氧刺激不够深刻所致。
网织红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是成熟红细胞的前体。网织红细胞参数可直接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盛衰与红细胞的活动度。临床上网织红细胞参数对判断骨髓红系造血机能具有重要意义,其在诊断铁缺乏及监测铁剂治疗效果中的应用研究已颇为成熟,且敏感性较高[15]。Dehnert C等对21名优秀田径运动员进行为期2周的高住低练后,结果表明Retic非常显著的升高[17]。本研究结果与Dehnert C学者报道基本一致,說明亚高原中长跑运动员进行1900m高原训练时,骨髓造血能力出现明显提高。
六、结论
亚高原中长跑运动员进行1900m高原训练,由于其自身常年生活在1200m相对缺氧环境中,当到达1900m高原后,对缺氧程度有一定的适应性,没有对其机体造成深刻刺激;亚高原中长跑运动员在1900m高原训练对HB显著性升高,但下高原后迅速下降,在高原训练期间对RBC及HCT影响较小;对RET影响显著性升高,表明骨髓造血能力显著性升高,下到平原后RBC、HCT及RET迅速下降。
亚高原中长跑运动员选择1900m高原训练没有平原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效果明显,可以考虑选择更高高度的高原进行训练;由于亚高原运动员长期生活在缺氧环境中,对缺氧有一定的适应性,在1900m高原训练可以考虑大强度训练来弥补高度上的缺陷。亚高原运动员进行1900m高原训练期间骨髓造血能力显著性升高,在到达平原训练期间血液学指标出现降低趋势,建议教练员到达平原后加强营养的摄入。
★项目基金:国家体育总局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1B016。
参考文献:
[1] 马福海,冯连世.高原训练实用问答[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2] 甘春龙,赵晋,徐杨等.高原-平原交替训练与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对运动员肺功能的影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6):56-60.
[3] 吴翠翠,赵晋,徐杨等.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对中性粒细胞的影响[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0(3):101-105.
[4] 蒋波,徐杨,丁文成等.高原训练对世居亚高原赛艇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0):1367-1369.
[5] 赵晋.高原、亚高原训练对世居亚高原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6] 翁庆章.高原训练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7] 袁汉尧.临床检验诊断学[M].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2002.
[8] 刘明,张国庆,马先英等.模拟高原训练对游泳运动员血液载氧能力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6):774-776.
[9] 彭丽娜,冯桂娟.高原低氧运动对机体Hb及Hb和O2亲和力的影响[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10):117-120.
[10] 赵晋.高原、亚高原训练对世居亚高原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及研究机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11] 翁庆章.游泳运动员的高原训练[J].科学训练.2005(5):14-15.
[12] 弗兰克·莫格杰尔,可杰尔·迈赫利.高原训练队优秀男子越野滑雪运动员某些生理参数的影响[J].冰雪运动.1995(4):31-33.
[13] 林金龙,洪跃伟.高原训练对福建游泳运动员血红蛋白的影响[J].福建体育科技.2009.28(4):37-40.
[14] 蒋宇乐,张婷,王焕焕.模拟高原训练对中长跑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J].运动训练学.2014.2(4):45-47.
[15] G Banf,I DelFabbroM.Behaviour of reticulocyte counts and immature reticulocyte fraction during a competitive season inelite athletes of four different sports[J].IntJnlLab Hem.2006.34:200-204.
[16] 李立群,李汉杰,宋娇等.高原训练对轮椅竞速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5):74-77.
[17] DehnertC,HutlerM,LiuY,et al. Erythropoiesis and Performance after Two Weeks of Living High and Training Low in Well Trained Triathletes[J].Int J Sports Med.2002.23(8):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