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付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5-000-01
摘 要 华佗五禽戏是东汉神医华佗在前人导引术基础上,根据虎鹿熊猿鸟五类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神态,结合中医学阴阳、五行、气血、经络等原理创编的一套养生功法。经常练习五禽戏能强身健体,提高人体免疫力,具有治病防病的作用。
关键词 五禽戏 动作 健身作用
华佗五禽戏是由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华佗根据中医原理、以模仿虎鹿熊猿鸟等五种动物的动作和神态编创的一套导引术。华佗五禽戏是以模仿动物动作和神态为主要内容的组合动功。“五”是一个约数,并非限于五种功式;“禽”指禽兽,古代泛指动物;“戏”在古代是指歌舞杂技之类的活动,在此指特殊的运动方式。本法之起源可上溯至先秦,如《庄子》中有“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等载述,可见当时已有多种模仿动物形神的导引图文,更属“五禽戏”原始功法之类。具体将“五禽戏”整理总结并作为一套功法推广者,是汉末三国时期的著名医家华佗,只是有关“华穹五禽戏”的原始文字早已佚失,惟存一此致零星的史籍记载。
“五禽之戏”的动作遍及全身,是一套能使全身肌肉和关节骨骼都得到放松舒展的医疗保健体操,实用性非常强。所以华佗敢直言,平常健康状况下做之能使“身体轻便”;身体不舒服、生病的时候做之则“亦以除疾”。其指导思想是“动摇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这一精辟见解是有其相当的科学内涵的。后世隋唐时期着名医学家孙思邈“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的着名论述,可以说是这一精辟见解的总结与发扬,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华佗五禽戏有句顺口溜:虎练骨、鹿练筋、熊练脾胃、猿练心、鸟练皮毛、气贯全身。
虎练骨:虎戏主肾,虎戏动作的主要特点是活动腰部及四肢,其劲道主要是要不带动四肢运动,在调息上主要是意守命门穴。骨骼起支撑人体的作用,为人身之支架。骨之所以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全依赖于骨髓的营养。骨髓由肾精所化生,《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肾生骨髓、髓藏于骨腔之中,以充养骨骼,所谓肾充则髓实。此外,牙齿和骨的营养来源相同,同样也是肾脏的精气所化生,故有“齿为骨之馀”之说。一般练习虎戏时要求意守命门穴,有强力壮骨益髓和发动肾间真气的作用,能益气补肾,壮腰健骨。虎戏动作主要刺激肾经和膀胱经,改善肾脏功能。
鹿练筋:鹿戏主肝,鹿戏的动作舒展、以伸筋拔骨的动作为主,其劲道主要是四肢带动躯体运动。其动作主要是刺激肝经、胆经等。中医认为肝主筋、主疏泄、藏血,全身的筋膜都依赖于肝血的滋养,肝血充盛,筋膜才能强韧健壮。鹿戏能疏肝理气,舒筋活络,一般练习鹿戏时意守章门、会阴等,引气接通任督二脉,可有长寿之效。
熊戏练脾胃:熊戏主脾,动作沉稳,其动作特點是以肩胯带动躯体和四肢运动,主要刺激的是脾经和胃经等。中医认为:脾主肌肉,全身的肌肉,都要依靠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来充氧,脾气健运,肌肉才能丰满、发达、健壮。一般练习熊戏时,要求意守中脘,意随形动,行随意动,达到形意一体,起到四肢筋、健、肌肉的发达,增长气力,灵活关节,起强身壮体的作用,能调理脾胃,充实四肢。
猿练心:猿戏主心,动作灵巧,动作特点是抓、跳、盼、望等,主要是上肢体带动躯体运动,静动结合,动中求静,反应猿的习性。一般在练习猿戏时要求意守鸠尾穴,外练肢体的灵活,内抑情志的动荡,可通关达窍、醒脑、健脑、灵活耳目,练猿戏,能达到思想静宁、气贯全身、体轻力壮,三元气充盈丰满之效,能养心补脑,升窍益智。
鸟练皮毛:鸟戏主肺,其动作轻捷,用不同的方式飞翔来舒展筋骨,动作特点主要是以上肢运动来带动全身运动,其劲道是以肩带臂、臂驱手,主要刺激的是肺经和大肠经等。一般练习鸟戏时,意守“气海”,具有调达气脉,增强肺活量,疏通经略、灵活关节、疏导真气、直通三关,直达顶门,使神意上下运行而得安静,神静则气足,气足而生精,精溢而化气,达到三元合一、体健身轻、延年益寿。
五禽戏结合人体的体表部位、骨骼、关节等部位特征,把形体动作融于套路上,练习要求全身放松,使血脉的主循环和微循环不受影响,使细胞能够得到充足的氧气,即使有发力动作也是爆发力、闪电式的弹劲,是全身肌肉和关节得到舒展,提高心肺功能,改善心肌供氧量,增强心肌收缩力,促进人体组织器官的正常发育。
练习五禽戏其运动规律和动作特点体现了形、神、意、气的统一,练习者符合人体的健身要求;功法符合中医理论基础及五禽戏的秉性特点,配合中医脏腑、经络学说,既有整体的健身养生作用,又有每一戏的特定功效。实践证明,常练此戏,可促进新陈代谢、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略、强身健骨、增强免疫能力、全面改善整个身体素质,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更可升华到灵性开启的层次,使心情舒畅、心态怡然。
参考文献:
[1] 周金钟.传统华佗五禽戏[M].人民体育出版社.
[2] 张永红.五禽戏[M].成都时代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