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佩娟 张苏苹
毋庸置疑,实践性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高职领域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研究和理论如雨后春笋,但就实验、实训、实习这三个传统的教学环节而言,却犹如过气黄花,鲜少有人提及。但根据实践教学理论,结合学生能力形成规律,三个主要环节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不可替代。建构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梯次”,仍然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理论定位:高职实践教学环节的三大环节
(一)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主要用来证明一个已知的、存在的理论或现象,加深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或认识。实验教学一般被安排在一年级的下学期或二年级的上学期进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专业概念,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合理安排试验、参观实习、问卷调查等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实训教学
实训是学校按照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结合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活动,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职业技术技能,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一般安排在第三、第四学期进行。教学的目的主要有:结合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专业基本训练和单项技能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锻炼学生初步解决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初步对学生进行本专业职业素养的培养和训练。
实训教学有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两种组织形式,但由于该阶段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是在专业理论指导下的实习实践活动,一般倾向于校内组织。如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训创造条件,既免去了在学校与企业间的奔波,提高了实习效率,也省去了不断上涨的实习、授课、交通、住宿、伙食补助等费用,使有限的教学经费真正用在刀刃上。
(三)实习教学
实习教学是为了掌握某工种技能进行的实际演练活动,以获得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养成独立工作能力和职业心理品质。实习教学一般安排在第五、第六学期进行。
实习教学通过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的机会,使学生完成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并学会如何将这些理论运用于实践。通过真实的工作环境的锻炼,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通过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训练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通过实践的协同作业,训练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实习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正视自我,为学生零距离踏上工作岗位创造条件。实习教学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不仅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提供条件,也为学生和企业之间搭起一架共同发展的桥梁。高职学生精力充沛,敢想敢干,实习给他们创造了锻炼提高的机会,同时,年轻学生思想活跃,思路开阔,也能给企业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四)实验、实训、实习的关系
目前,高职院校一般把结合课堂理论教学进行的实验作为实践教学的第一梯次结构,解决理论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理论验证和加深认知的问题;把独立设置的教学实习、技能强化训练作为实践教学的第二梯次结构,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初步掌握专业技能;把毕业实习、见习作为实践教学的第三梯次结构,锻炼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梯次首尾呼应,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发挥着各自不可缺少的作用。
二、应对挑战:困扰高职实践教学的主要问题
一是实践环节教学计划缺少柔性。目前高职院校一般都把实验教学安排在第二学期,实训教学安排在第三、第四学期,实习教学安排在第五、第六学期进行。这种安排虽然符合一般的教学规律,但却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因为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不同的。忽视学校特色、专业特点和教学需要的千篇一律的教学计划必然影响教学效果。比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入学的第一学期安排现场参观实习(实验教学)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参观实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专业概念,使他们对复杂的工程结构和专业术语更易于接受和理解。
二是对实验、实训、实习三者作用和关系的定位过于简单。目前,在高职教学领域,对实验、实训、实习三者的作用已经形成一定共识,即把三种实践教学形式分别对应于学生不同阶段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观点虽然有它的道理,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割裂和简化了三者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实践性教学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实验、实训、实习虽然在实践教学中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但却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阶段,他们的作用不是相互孤立、自成体系的,而是系统的、相互交叉、相互促进的。因为学生知识的形成是一个由“感性—理性”逐渐升华的过程,其能力的养成也是一个“理论—实践—理论—实践”螺旋上升的过程,学生在每一个接触新知识的阶段都存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同样,对应的实践教学安排也应该兼顾这一特点,而不是机械地把所有课程的实验教学安排在低年级,实习教学安排在高年级。
三是实践教学定位不够深入,教学设计不能满足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以实验教学为例,目前实验教学广泛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学目的大多停留在验证书本中论述的结论是否正确、或者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知识的层面,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方面并没有发挥应有作用。而实际上,实验教学蕴含的实质更多在于,学生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实验教学,以验证理论或获得感性知识为目标,综合运用已有的预备知识,通过观察、判断、搜索等过程锻炼能力。这个问题在实验和实训阶段同样存在。这说明,目前高职实践教学目标比较单一,教学设计只停留在“实验—理论验证、实训—技能训练、实习—综合能力训练”的层面上,不能充分体现实践教学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四是忽视了实验、实训、实习之外的其他实践教学形式。实践教学“梯次结构”的划分比较笼统,容易导致对三种实践教学之外的其他实践教学的忽视,从而使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体系出现缺失。因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包括专业实践能力在内的多种能力,它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仅靠实践教学体系的三个“结构梯次”是难以实现的,实践教学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
三、强身战略:高职实践教学的发展梳理与重新定位
作为高职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实验、实训与实习三个梯次是高职教学中总结出来的有效的实践教学手段,同时三者又都存在自身的特点和局限性,为了使学生提高并真正融入其中,应该统筹安排,使三者形成良好的互补和互动关系。
一是理顺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外关系,创造和谐的内外环境,并应细化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精心设计实验(实训)室和实训项目,在明确各实践环节和活动的具体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技术应用与开发能力。
二是调整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精心组织,不同的实践类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为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比单纯的实践教学结果重要的多,所以实践教学应该是一个包含获取任务、解决策略、计划、实施、评价以及结论六个步骤的行为导向性的教学。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更应注重实验的组织和设计,而不是机械地根据教学目的让学生学会什么。
三是强调阶层划分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接触科技前沿知识的机会,开展各类讲座,组织各种专业兴趣小组,作为三个阶层之外的补充,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创造更为广泛的条件。
四是实践性教学资源实行开放式管理,给学生创造和提供更多自主实践的条件与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
总之,高校实践教学应能做到实验、实训、实习等多管齐下,相互间取长补短,保持实践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探索性,并突出其技术性、可操作性,强化对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强调在专业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训练,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之间的关系。
说明:本文系中国建设教育协会立项课题《高等职业教育土建类专业体制机制研究》(项目编号:中建协【2013029】)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张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