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应崧 李静 陈锡宝
高职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就是在高职院校发展的顶层设计之基础上,在学院的核心办学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明确专业质量保障的方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用系统论的方法,以市场需求、就业导向为依据,对专业的教学条件、师资条件以及专业与行业、企业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程度进行统筹思考。专业是学院进行教学的基本单元,也是学校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专业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是反映办学水平、质量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所好的高职院校,一定有高水平的专业。离开专业建设,或者说不重视专业建设,想成为好的高职院校,想成为高水平的高职院校,那无异于痴人说梦,自欺欺人。”[1]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入到新的时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石是学科内涵式发展,因而高职院校的专业质量建设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发展内涵的重要要素,其中提升专业质量则是核心目标。
一、“谁来保障”:专业质量保障的主体定位
质量保障组织主体的提法,实质上是为了解决当前高职教育的质量提升问题。
(一)西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三种主体模式
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主体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由一元模式走向了多元模式,即由多个成员或组织组成“共同体”来评估高等教育的质量。[2]从宏观上看,主要分为三大类:大陆模式、美国模式与英国模式。[3]大陆模式是指在西欧大陆国家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基本上是一个严格的政府控制模式,它关注高等教育的输入质量甚过输出质量,也可以称作政府部门主导模式。美国模式,也可以称作中介组织认证模式。美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估不是由中央政府进行的,而是由各级专门机构与民间组织发起的,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美国模式。这种模式具有非官方性,非政府组织的认证、排名和博士点评价等活动共同构成美国高教质量保障的系统,院校和专业认证居于核心地位。同时,它也得到政府的支持与认可,具有权威性。英国模式,也可以称作大学自我管理模式,又称学术团体自我管理模式。该模式的核心特点在于大学享有较大的自治权,大学质量主要由大学自己负责,具体由学术专家进行评判,政府的干预较少。
(二)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二大需求主体
对于我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定位,梳理我国相关学者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职业教育的实施主体是全体学生。职业教育质量必然包括职业教育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学生教育需求,多大程度上提升他们的职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多大程度上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的规划和理想;职业教育应该带给学生思想和观念的转变,能够让他们在终身学习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从而为社会作出贡献,实现人生的价值。其次,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区域经济。职业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必然包括其能否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技术水平、高素质的人才,能否为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4]所以,职业教育质量指的就是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满足各需求主体多方面需求的程度。
(三)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三大协调力量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就其过程而言,是各价值主体通过控制教育资源表达并力求实现其高等教育利益和质量诉求的一种实践活动,因此,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主体则是指为了实现自身的高等教育利益和质量需求,直接或间接地参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的团体、组织或个人。[5]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主要存在三种价值主体,即国家、社会(市场)和院校。由于各价值主体所代表的利益的差异性,使得不同主体在高等教育的价值认识和价值评价上存在不一致,从而导致了不同主体之间的价值冲突。这种冲突具体表现在各主体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和质量保障主张上。价值冲突的存在反映了各主体价值取向的局限性。利益的差异和主体价值取向的局限性说明协调多元主体之间的价值冲突的必要性,[6]这就需要有一种力量能充分协调好各主体之间的价值冲突,从而更有效地保障高等教育质量。
二、“质量工程”:专业质量保障的顶层目标
(一)明确目标:顶层设计的关键导因
目标是顶层设计的导因,也是顶层设计的方向,是顶层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标决定行动,行动又用来保证目标的实现。当人们的行动有了明确目标的时候,并能把行动与目标不断地加以对照,进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进速度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人们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到达目标。由以上分析我们发现,质量保障在内部面临学生的需求,在外部面临着企业、社会的需求。换言之,要想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就必须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来实现。
(二)内外体系:顶层设计的实现路径
我们可以把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内部保障体系;二是外部保障体系。内部与外部保障体系包含了多种要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有机体。职业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主要负责职业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活动,其要素主要包括师资力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计划、教学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等。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主要是外部相关主体对职业教育质量进行评价和提供资金、人才和政策支持等。本课题是基于内部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其组织主体是专业教学团队,是由专业技术教育、科技研发与技术服务和实践技能综合互融,为实现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和人才培养负有相互学习、相互协作的专业教师及相关学科兼职教师组成的群体。在面临进一步教学改革、完成“质量工程”所指向的专业、课程、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多项目标之时,无一靠教师个人的力量能够达成。只有教学团队才可以承担这样复杂的系统工程,也唯有具有专业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团队的各种功能才能够使“质量工程”健康、有效地推进。
(三)质量文化:顶层设计的重要作用
质量文化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既是专业建设质量生产过程,又是调节质量的方式。培育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文化,可以提高毕业生的质量,对于高职院校其他相关工作的质量保障也有着积极的示范意义。质量文化侧重精神培养,通过建设质量价值观念、质量意识、质量规范文化、质量行为模式及其精神体现等方面的内容,深刻影响着专业建设的质量。因此,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质量保障顶层设计最高目标是专业建设质量文化的构建,是找准专业建设各环节的着力点,需要从高职教育目标出发理清专业建设的基本要求。同时,要从高职教育目标出发,确立顶层设计专业质量保障的内在体系,即主要从资源(条件)要素、过程(状态)要素、绩效(成果)要素和诊断(改进)要素整体设计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质量保障体系。
纵观职业教育发展历史,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高职专业质量保障的建设从当前高职院校的现状来说,强化先进的专业建设理念、建立与就业岗位高度一致的专业人才质量标准和教学标准、建立符合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的教学模式、建立促进教师队伍成长的队伍建设模式、建立保障教学质量要求的管理模式、形成特色化的建设模式等内涵建设任务尤为迫切。
说明:本文系课题项目“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研究”(项目编号:沪评研201409)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刘希平.专业是高校发展的试金石[N].中国教育报,2010-10-26.
[2]许杰.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主体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5):46-50.
[3]陈玉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
[4]贺祖斌.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质量保障[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田恩舜.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模式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42.
[6]林正范.高等教育评价中多元价值取向之间的协调原则[J].辽宁高等教育,1999,4(32).
责任编辑:张 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