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型群众活动的安全管理对策

2015-06-06 09:47:37翟永梅金赟赟胡苇罗奇峰
上海城市管理 2015年3期
关键词:群众性预案演练

翟永梅+金赟赟+胡苇+罗奇峰

前言

大城市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中心,其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随着城市发展,城市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风险也随之升高。在各类城市突发事件中,大型群众活动的安全管理问题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外因人群密集而发生的拥挤踩踏事故屡见不鲜。2004年2月5日,北京市密云县在举办迎春灯展期间,彩虹桥上发生拥挤、踩踏,造成37人死亡、15人受伤的特大伤亡事故。2014年12月31日晚在上海市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发生的拥挤踩踏事件,造成了36人死亡、49人受伤的惨剧。相类似的跨年活动踩踏事件在全世界也屡有发生,如2012年12月31日晚,科特迪瓦经济首都阿比让新年夜的烟花庆祝活动中发生严重踩踏事件,61人死亡,200余人受伤,死者中包括26名儿童、28名妇女;同日,安哥拉首都罗安达一座体育场在跨年夜也发生踩踏,包括4名儿童在内的10人丧生、120人受伤。

大型活动,例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在提升国家或城市形象和知名度、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具有突出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精神生活追求不断提高,城市中大型群众活动不仅数量上大为增加,形式和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如今各类活动规模越来越大,人群越来越拥挤,发生安全事故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大型城市中人流、物流、能量流、信息流高度交汇,众多子系统高度关联,它增加了事故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对突发事件的管理增加了难度。但现代信息流的使用也对灾前防治、灾时救援和灾后救援提供了新的手段。

对突发事件管理,城市管理部门必须从提高灾害意识、落实灾害管理、加强技术保障和增加培训演练四个方面入手;对大型群众活动的安全要高度重视,科学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技术措施,加强培训演练,为大型活动保驾护航。

一、城市大型群众活动的特点

(一)风险因素多

1.活动场地安全设计缺陷

活动场所的防灾设计对保障人员安全十分重要,如果设计不科学、不合理就会埋下人群拥挤踩踏事故的隐患。不仅如此,还有许多群众活动在临时搭建的场地中举行。例如同一个广场可被用作展览、展销、游园、招聘等多种用途,而同一个体育馆也会被改造为演唱会、音乐会、招聘会场地。在这种情形下,人员流量可能超过原有的设计承载能力,如果不能合理规划布置,对人员流动进行管理,那么大型群众活动的安全风险将会大大增加。

此外,活动场地周边的交通环境以及交通疏导对保障群众活动的安全也至关重要。大型群众活动往往会大大增加举办地周边的交通压力,若发生交通堵塞,人群滞留,不仅影响了大型群众性活动的正常进行,而且可能因此引发一系列的例如人员对冲拥挤等安全问题,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救援力量也无法快速到达事发地点。

2.人员密集、组成复杂

大型群众活动中人群在短时间内大量聚集,如果超过场地可承受范围,将会造成巨大的安全风险。在一些特殊区域内的人员分布可能会比其它区域更为密集,如展览会中的展台,游园活动中的特色园区,观景台的最佳位置处等。大型活动的进出口、上下楼梯处更是可能造成拥挤的危险区域,如果缺乏引导,形成不同方向人流对冲,极有可能发生踩踏安全事故。

大型活动不仅人员密集,而且活动参与者的年龄层次、职业、行为习惯等往往各有不同,人员的心理素质、安全意识、判断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身体体质等也参差不齐。复杂的人员组成使得大人流管理变得更加困难,不同群体或者个体之间可能产生摩擦冲突,再加上现场气氛与人群情绪的波动,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秩序的混乱,甚至会引发大范围的恐慌,继而酿成事故。

3.客观环境因素

自然条件、道路条件、治安条件等客观环境也存在潜在风险。在大型群众性活动举办期间,有可能发生暴雨、雷电等自然灾害。如2002年9月14日上海旅游节开幕式当天,突如其来的大雨造成南京路步行街举办的开幕大狂欢电源总控制器短路,使全场灯光和音响不能使用,活动被迫延期举行,给主办方(黄浦区人民政府)和承办方(波兰商人马列克)的社会影响和财产方面造成重大损失。[1]大型群众性活动场所周边道路、治安环境的好坏也直接影响活动开展的质量。如果道路不通畅,出入口无法分置,在高密度人流区域,不易引导群众单向有序流动,潜在风险会增大。治安状况不好,有可能出现不法分子借大型群众性活动的机会,实施偷盗、抢劫、蓄意滋事,出现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这将严重影响大型群众性活动的正常进行。目前,世界范围内恐怖活动愈演愈烈,大城市大型群众性活动的高影响力更加容易被恐怖分子利用,实施报复性的恐怖活动,人员密集区域一旦发生恐怖活动,其混乱、拥挤状况及发生的事故灾难更会加剧。

(二)群众活动的自发性逐渐增强

以往的群众活动往往是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面向社会公众举办的,但随着时代发展,群众活动的自发性,尤其是人员流动的自发性逐渐增强。自媒体迅猛发展,“主流媒体”的声音有可能逐渐变弱,人们不再被动接受“统一的声音”,公民通过诸如微博、微信、博客、论坛/BBS等网络工具,发布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从独立获得的资讯中对事物做出判断。这种传播,有时还快于正规媒体,传播范围也更广。

2014年12月31日,主办方已经取消上海中心的跨年灯光秀,但官方停办灯光秀的消息没有得到广泛传播,仍不断有大量人员涌向外滩,尤其在陈毅广场附近形成热点,后来不幸在该区域发生拥挤踩踏事件。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使灾害信息的传播便利、快速和多样化,致使灾害影响迅速扩大,有时这种传播给减灾救灾带来不利。

(三)大型群众活动安全科学管理至关重要

要做到大型群众活动的科学管理,首先应掌握大型群众性活动中人员密集程度和集群行为的规律。主办方如果认识不足或者经验不够,就可能因人群过度密集或无序流动造成拥挤、踩踏事件。还有许多意外事故是由于管理疏忽或失误造成的。大型群众性活动对场地、设施、设备等要求很高,主办者不仅要确保场地满足活动本身的需要,还要预留出足够的安全通道和应急通道,某些管理细节的失误,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公共安全隐患。应急预案是群众活动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对突发事件的预防起到积极的作用。预先制订预案,进行必要的演练,可以察觉风险因素的存在,在事故还没有发生之前进行防控。

二、大型群众活动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一)预案制定的必要性

为了有效应对近年来频发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从2003年起,全国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积极开展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工作。国务院2007年颁布《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中,对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面向社会公众举办的每场次预计参加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的活动,在安全管理方面予以规范,但对在一些大型活动中可能出现的自发性群体活动并未作规定,因此,容易被活动组织者疏忽。对于这部分可能出现的问题,活动组织者事先应对大量人员聚集风险做出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预案。

体育比赛、演唱会、音乐会、展览、展销、游园、灯会、花会、焰火晚会等大型群众活动具有场所开放、规模大、人员多、流动性强等特点,如果规划组织不当,应急管理不善,防范处置措施不到位,极易发生治安、拥挤踩踏等群体性突发事件,可能造成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甚至带来比较严重的社会危害,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从而给和谐的社会秩序带来消极影响。

大型群众活动安全保卫工作具有多部门合作的特点,不仅涉及公安机关内部的各警种,还要与社会上各相关部门协同作战。尤其遇到严重恐怖、暴力案件时,动用警力数量大,时间极其紧迫,处置这类事件的行动方案,不可能在现场临时制定,必须在事情发生之前有所准备,因而必须针对各类大型群众活动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事先充分评估潜在风险,规划群体活动进出、聚集、疏散场所、路径。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措施,掌握主动权,就可以使我们从容应付各种复杂局面,处变不惊,临阵不乱,避免发生重大事故。2010年上海世博会就是一个群体活动组织成功的案例。

(二)大型群众活动应急预案的特点

1.预案要有科学性

预案制定,需要对预案的标的做深入调查,了解类似事件的历史与现实状况,充分评估各种潜在危险因素,进行科学预测。预案不仅要进行群众活动的安全方面的可靠性分析,还要进行系统的各个潜在危险因素的分析;既要考虑系统内的物、场所因素,也要考虑人的因素。只有做好科学预测,才能有针对性的预案。[2]切不可盲目地、不切实际地制定预案,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这样的预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安全的目的就无法达到。

2.预案要有可操作性

应急预案必须强调可操作性,必须针对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复杂的情况,提出有效应对措施。预案以是否符合实战的要求为衡量标准,不具有实战操作性的方案毫无意义。处置事件的预案最终要落实到对现场情况的处置上,根据大型群众活动规划,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现场应急行动如何展开、警力如何布控、机动力量所处位置、何时参与行动和行动路径等,都是预案的可操作性必须解决的重要环节。

(三)大型群众活动应急预案的基本要素

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保卫工作预案的基本要素有:人的要素、物的要素、技术保障要素等。人的要素主要是指,在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应急预案中应该特别强调安保人员的配备,安保人员要分为防御性安保和机动性安保力量。前者主要是维护大型群众性活动的正常秩序,实行点线面的常态控制,对重点地段、重点区域、重点人物、重点目标实行安保控制,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它的职责是阻挡、隔离、延迟。后者主要是在局部安保力量不足时进行增援,应对和防止突发事件向恶性方向发展。

物的要素主要指各种物防、隔离设备等,它们是构建物理防范的基本条件。以设置应急通道为例,有研究认为,人群规模越大,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的风险越高。这主要是因为由于人群规模变大,人群从一个运动状态改变到另一个运动状态(例如从运动到静止、从静止到运动、改变方向等)所需要的时间更长,从人群中开始出现波动到恢复稳定状态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可以将游客最密集的区域划分为数个较小区块,减少人群规模;同时,采取硬隔离手段将排队观众隔离成条形等候队伍,顺次前行,避免发生互冲挤压;另外,还需要为救护、安保设置应急通道,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安保和救护人员能从通道赶到出事现场。

技术保障要素是指各种防范设施和技术,包括风险评估预测技术、安全检查技术、防爆排爆技术、监视控制技术、证件检验技术等。具体可以分为下面四个方面:

1.现场最大人流承载量预估及限流分流措施

人群拥挤与踩踏事故的发生,与事发人群的密度和人群运动速度有密切的关系。而人群密度的升高会引起人流速度的下降甚至堵塞。国外学者Wertheimer[3]认为,人群的密度如果超过了某个临界值,那么危险就有可能发生。Still[4]认为,静止人群的临界密度为4.7人/m2;而运动人群的临界密度为4.0人/m2。根据大型群众活动的场所及周边状况,可以预估活动最大人流量,如果超出承载能力,则应采取限流及分流措施以避免人群的进一步聚集。

2.人群分布实时监控及预警

在大型群众活动中,应做好客流量高峰的预测预警。在大数据的时代,有很多途径可以预测客流量的高峰。例如根据百度大数据实验室BDL(Big Data Lab)发布的2014年12月31日外滩地图搜索与人群汇聚情况趋势图,可以很明显地发现二者有极为一致的趋势。参见图1。

另外,BDL通过对大量历史数据的统计和发掘,发现搜索量和人群数量之间的相关性在1.5小时左右达到最高峰,这说明根据地图搜索的数据可以提前几十分钟对客流峰值发布预警。同样,如果能得到活动场所附近的旅馆预定信息、餐饮预定信息、旅行社接待游客信息、门票预售信息等,也都可用于对客流量进行更长时间的预报。媒体可以在重大活动前进行各大景区的客流预报,类似于天气预报,可以有效地引导人们避开热点区域,避免游客扎堆,有效缓解客流密度较大景区的压力,同时关闭附近公共交通系统或车站,密切监测活动区域游客。为了实时掌握景区的游客总量,在核心区域的主要路口可设置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游客流量。

3.人群分流引导和疏散救援

在活动场所还应事先设计好人群的进出场路线和行进路线,控制人群的行进方向,最好采取单向行进。单向行进不仅可以使人群的行进速度不受其他人群的影响,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更容易疏散救援。在广场或其它空旷区域,需用路障进行分割,避免线路交叉,尽量避免人群互冲拥挤造成挤压事件发生。

预案应以人员疏散为中心,基于风险评估制定疏散路径、疏散场地、协调联动救援等具体措施。紧急疏散措施包括现场疏散的指挥、疏散人群区域的确定、各区域负责疏散的相关人员的分工、疏散出入口、疏散地点和疏散路线的选择等。救援措施包括现场指挥、救援人员组成、救护医院的选择、救援工作后勤保障、相关部门的职责等。

4.完善信息传播渠道,保障信息畅通

信息畅通对大型群众性活动组织十分重要,主办方只有在第一时间掌握各种信息,才能及时做出判断和决定,对突发事件做出正确的应对。大型群众性活动场所一旦发生危险或感知到危险,人们容易慌不择路地逃离,会导致严重事故。组织管理者通过现场信息传播系统,可以及时向公众传达官方信息,减少人们的盲目行动,稳定现场秩序,引导公众有序分流和疏散,有效防止危害后果蔓延。政府有关部门应及时向公众发布信息,阻止有害、失真信息的传播,主动与媒体合作,增加危机处理工作的透明度,缓和公众的紧张、恐惧心理,稳定情绪,引导大家采取正确的行动。

(四)大型群众活动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与技能培训

大型群众活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模拟演练是提高整体作战和应急处置能力的重要途径。模拟演练要着眼于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复杂情况的应变能力。演习和训练要从实际出发,明确演练就是为了实战。模拟演练的基本要求是:真实、踏实和实用、实际,不摆花架式,也不仅仅是为了验证预案。在演练时,要做到二个结合:一是把一般演练与特殊训练结合起来。一般演练就是按工作预案的常规训练;特殊训练是指在遇有特殊情况,如恶劣气候、突然停电、出现骚乱时的处置演练。二是把基础训练和应用训练结合起来。克服形式、内容、方法单一和简单的做法,提倡设置综合、复杂全面的演练。通过预案的模拟演练,及时修正、完善预案。

大型群众活动突发事件的应急技能培训,首先应加强以急救知识为核心的应急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急救专业资质人员比;其次应加强群众自身的防灾救灾能力,普及普通民众的急救知识,在突发事件中通过互救提高救助率。[5]在社区、企业、学校中应积极推进公共安全宣传教育,强化社会各界的防灾意识,增强青少年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鼓励市民参与应急演练和技能培训,共同树立忧患意识,增强安全防范知识,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三、总结

政府在防灾减灾中担任的重要责任不言而喻,对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对于大型群众活动的安全管理,政府应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协调能力,构建相对统一、快速高效、强大有力的应急指挥系统。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各类应急处置预案,一旦事故发生,能够按照预案迅速、有序地组织应对,阻止损失和影响的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尽快让城市系统恢复正常运行。大型群众活动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可以减少应急响应的反应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环境破坏。对于越来越频繁的大型群众活动,主办方与管理者应提高安全风险防范意识,积极应用各类科技信息手段,科学制定大型群众活动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通过应急演练和技能培训,提高救援人员的应急水平,培养民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强化社会各界的防灾意识,从而降低大城市大型群众活动的突发事件风险,保障城市安全运营。

参考文献:

[1]杨鸣,钱晓群.论大型群众性活动公共安全的风险评估[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56-61.

[2]罗奇峰,肖丽君.城市地震突发应对的国际借鉴与中国对策[J].上海城市管理,2011(5):42-46.

[3]Paul W. Principal Crowd Management Strategies Chicago[R].Copenhagen, Denmark:Presentation to the Danish Committee on Concert and Festival,2000.

[4]Still K. Crowd Dynamic[D].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Warwick,2000(8).

[5]罗奇峰,金赟赟.城市灾害管理的核心环节及防灾救援的实施路径[J].上海城市管理,2014(3):72-76.

责任编辑:张炜

猜你喜欢
群众性预案演练
启东市强化预案演练
首次演练
环球时报(2023-03-20)2023-03-20 15:15:32
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的数字化治理分析
核电网络安全应急预案考虑
北京冬奥会背景下群众性冰雪运动的发展
冰雪运动(2019年5期)2019-08-24 08:04:50
统计知识综合演练B卷
“群众性养护”体系护路潇湘
中国公路(2017年16期)2017-10-14 01:04:51
航空工业昌飞兴起群众性太极健身热
中国军转民(2017年9期)2017-01-23 23:45:18
未雨绸缪演练忙
2016年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解读
中国民政(2016年9期)2016-05-17 04:5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