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会章
摘要:针对网络讨论区开展的讨论式教学还存在着师生交互不畅、容易偏离主题、讨论效率不高等问题,本文从理论分析入手利用思维导图作为辅助工具将其合理应用于师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之中。旨在为开辟高效实用的优质网络教学,寻求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网络讨论区;交互;讨论式教学;思维导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674-2117(2015)05-0102-04
● 提出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校园网已经普遍具有了供师生交流的功能,称为学习论坛。教师可以根据所学课程设置一些相应问题,开辟讨论区域;学生可以在论坛中自由地发表见解,还可以向教师寻求帮助、提出建议,拉近了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尽管网络讨论区为讨论式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调查显示,在讨论区中进行讨论交流还存在诸多问题。[1]经过长期观察与实践我们发现,造成师生交流不够,容易跑题的主要原因为网络交流互动不同于课堂,在网络论坛这样的虚拟平台上,师生交流地位平等,学生可以轻松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且不受时间限制。如果讨论主题不够明确,又缺乏教师引导,极容易出现跑题现象。另外,大多数学生反映在分析浏览讨论内容(帖子)时,受线性结构影响很大,讨论的关键词会被湮没在大量的不相关的语句中,阻碍大脑做出联想思考,对问题的分析质量也会下降,等等。
因此,我在对讨论式教学理论和网络教学中师生的交互行为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试图寻找解决的最佳途径。最终,我锁定了思维导图作为辅助工具,建立了一种基于思维导图的网络讨论教学模式。
● 网络教学交流行为分析
在网络环境中师生进行的交流(对话)行为同于课堂讨论交流。因此,传统的讨论式教学也是指导网络讨论区中师生交流互动的主要理论依据。
早在1919年英国俄斯凯恩教授就明确指出“讨论是促进思考和领悟的最有效途径”。最早给讨论式教学提供理论支持的应该是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观”,该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在一定情境中的社会互动过程,也是对话的过程。[2]俄罗斯语言学家巴赫金最早提出了对话理论,它继承并发展了维果斯基的关于语言和对话的功能。[3]巴赫金认为说话人和听话人是平等的独立主体,只有双方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得到尊重,对话才能顺利进行下去。关于意义建构,他认为意义是多种声音相互碰撞后所产生的。[4]该理论对网络交互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著名远程教育专家赫尔曼等人的研究,网络教学交互可分为四种类型。其中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主要包括学习者个人之间、学习者与群体之间,但最好有教师来参与,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习者掌握学习内容、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热情等。这样的讨论内容专一,方向明确,较深入。但无论何种交互形式都是以概念交互为目的,促进学习者建构知识。
陈丽在2004年将网络教学交互模式划分为操作交互、信息交互和概念交互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概念是构成信息的主要元素,概念交互是教学交互的起点也是终点[5],是其他交互对学习者知识建构成功与否的直接体现。为此,在网络交互中我们选定了以概念为线索,具有思维辅助功能的思维导图作为工具来引导、帮助学生的思维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促进学生对问题的快速理解。从而提高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效率。
● 思维导图的应用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思维导图理论日渐成熟,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追捧,它具有让思维可视化、提升注意力与记忆力、启发联想力与创造力和开启大脑无限潜能等优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辨识并记忆图片的容量几乎是无限的”图像往往要比词汇更容易触发联想和记忆力。[6]因此有21世纪全球性的图形思维工具美誉。
目前,思维导图已经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国外许多世界名校师生都在使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和学习;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思维导图得到开发,出现了专门制作思维导图的软件,如Inspiration、CmapTools、MindMapper等。而我国有关思维导图的教学研究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引起教育技术研究者的高度关注,但教学应用并没有普及。
● 思维导图在网络讨论式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1.研究对象
为了使得该教学更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本研究选择兼具文理科,如英语专业、信息专业和数理专业的师生为对象,经与教师协商,征得学生的同意,选取该专业某一门课程为教学平台,分别选三个专业的三个班共计100名学生参与实验教学,另外对应的三个班为对比班,历时两个学期,每个学期16个教学周,共计32个教学周。
2.教学实施过程
对比班主要采用传统课堂教学;实验班教师予以学生思维导图知识的渗透,使得学生学会绘制思维导图,并通过绘制的过程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其能自主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加强了理解与记忆。同时,教师不断地给予宏观引导,启发学生大胆思考,而不偏离单元内容的主线,以便很好地完成各单元的教学任务。针对不同的任务形式,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将课堂任务延伸到网络中,在网络社区、博客、QQ群、微信群等不同网络平台中继续进行线上讨论,教师参与指导,最终成果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展示(如上页表1)。
课堂教学要按照教学计划与课表安排,在固定的教室与固定的时间,利用板书或多媒体设备,完成授课内容。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完成思维导图及相关知识的渗透,这要求教师尽量避免传统的笔记式的板书模式,而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教师可利用思维导图设计教学流程,引导学生针对该课程的核心概念、应用等积极绘制思维导图,并允许学生对思维导图进行扩展与补充。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培养个人发散思维,学习并汇聚集体智慧,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为进一步开展网络讨论式教学奠定基础。教师还要在课堂上提出可供学生讨论的开放式问题,或由学生自行提出讨论问题及供网络讨论的解决对象。
在网络讨论教学中,地点与时间都无法固定,应给予学生和教师足够的自由度。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确定网络讨论的平台,如创建网络社区、开设博客、创建QQ群或微信群等。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界面友好的平台,并将其固定,设专人维护。学生在进入网络讨论之前,通过查阅文献和搜集资料,对讨论对象进行独立思考,绘制个人思维导图;进入网络讨论平台后,自由发表个人观点,与其他成员分享信息,进行头脑风暴,实现思想火花的碰撞。从而使个人思维导图得到扩展、修正和完善。教师在网络讨论的过程中,应对学生的讨论方向予以监控,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向,适当时可参与讨论,但避免过度地干涉,应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从而真正实现网络讨论的目的与意义。
3.结果分析
(1)实验班与对比班的测试成绩情况
各专业授课内容虽不同,但实验班教学统一采取了基于思维导图的网络讨论教学,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网络讨论相结合。实验班与对比班的测试成绩整体均呈现明显差异态势,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第一,平均成绩均有所提高。平均成绩的提高是基于思维导图的网络讨论式教学带给学生们良好学习效果的具体表现(如图1)。
第二,高分数段人数明显增加。实验班成绩的80~89和90~100的两大分数段中,各专业均呈现出人数增加的趋势。大学阶段的考试中,较高分数的取得要求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为准确、透彻,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准确掌握概念等知识点,而且能够通过独立思考很好地运用知识点。在这一过程中,基于思维导图的网络讨论式学习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机会,为高分数成绩的取得提供了可能性。
第三,没有了不及格分数。各专业实验班成绩中没有出现不及格现象。基于思维导图的网络讨论式学习将学生在课堂上的机械记忆转化为课堂下的主动学习。这使得基础薄弱、成绩不佳的学生能够有更为灵活的时间进行消化理解,跟上教学的进度与节奏,从而提高成绩,消灭不及格现象。
(2)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从结果来看,80%以上的学生对课堂教学应用思维导图及思维导图融入网络讨论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持肯定的态度,说明学生对此项实践是欢迎的、是从中受益的。具体分项调查为:
第一,关于思维导图的基本了解与绘制。整体上看来,93%的学生选择了解思维导图,同时82%的学生能够熟练绘制思维导图,但只有28%的学生能够利用电脑软件绘制思维导图,而近70%的学生更青睐手绘图。以上数据表明,学生总体上对思维导图持积极肯定的态度,愿意了解并学习思维导图。
第二,思维导图对学生能力提高方面的帮助。我采用了里克特五度量表调查,发现学生对于思维导图的帮助作用均持肯定态度(值介于3和5之间),认为思维导图能够在整合信息点、理清思路和呈现学习成果方面有所帮助(如上页表2)。
第三,关于“网络讨论”教学模式的基本了解。与对思维导图的了解情况相似的是,95%以上的学生表示了解“网络讨论式”教学模式,同时89%的学生认为网络讨论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程的学习,对网络讨论式教学是认可的。同时,值得关注的是,87%的学生熟悉网络平台,愿意花费一定的时间在网络上进行讨论活动。这说明,网络讨论模式获得了学生的肯定,同时迎合了学生目前对网络媒介的依赖心理,发挥了网络平台在教学中的优势。
第四,网络讨论教学模式对学生能力提高方面的帮助。从数据图表中可看到,数据均在3和5之间,高于平均值,说明学生对该教学模式在能力提高方面的帮助持认同的态度,肯定了其对能力提高的帮助。在网络讨论中,学生愿意听取他人意见,也获得了更自由的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机会,在讨论中能够有所收获,在整理思路和开阔眼界方面获得了收益(如上页图2)。
第五,其他影响因素。62%的学生认为个人的软件使用能力不足,成为制约电脑绘制思维导图的首要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思维导图有效性的发挥。33%的学生认为教师对网络讨论的干预不足,同时也有22%的学生认为学生参与的程度不够。
● 结论
通过对不同专业学生开展的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网络讨论与交流的实践表明,该教学具有明显优势:①基于思维导图的网络讨论教学,在大学各科学习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后网络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②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示把零散的知识围绕一个主题组织起来,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易于发现事物内在的联系,优化知识表征,开拓思维,改善学生的信息加工方式,提升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合作和与人分享的机会,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