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下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5-06-05 18:49龙瑞翠郑丹
教学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英美文学建构主义

龙瑞翠 郑丹

[摘 要] 英美文学作为英语专业核心课程,一直承担着语言培训、文化传播、德育等多项职能。在大力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时代背景下,通过打破英美文学课程孤立性,将本科四年作为一个整体,规划英美文学的全程渗透式教学,又重点关注英美文学的模块化专项教学,使学生层层深入地了解、学习英美文学,进而解读文学背后的文化、美学等,充分发挥英美文学课程的应有教学功能,同时也能更有效激励教师积极提升自我学习与创新能力以及文化理论素养,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教学发展。

[关键词] 英美文学;建构主义;模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5)01-0041-04

1 英美文学课程教改研究背景

英美文学作为英语专业核心课程,一直承担着语言培训、文化传播、德育等多项职能。然而,虽然世界经济一体化提升了人们外语学习的意识,也把功利主义思想引入学习中。重技能轻人文的功利主义思想冲击着文学课教学。笔者对全国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调研显示,2010年以前,大部分院校英美文学(必修课)总课时都在64~80之间,且多集中于大三年级,课程系统性与完整性都存在严重缺陷。教师层面上,由于课时极其有限而英美文学又属高信息量课程,即使认识到文学的多层内涵,也多选择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所授内容,丧失了作品自主解析能力。千篇一律的教学内容与单一化教学手法则导致课堂沉闷枯燥,进一步加剧学生对文学无用的消极认知。在考核方式上,教师多以闭卷考试为主、课程小论文为辅。这一教学模式不符合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设置英美文学课程的目的,即不仅要传授英美文学史的基本知识,更要“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1]。庆幸的是,当前很多高校已意识到这一现状,并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大力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建构主义教学模式[2]为契机,着手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大幅增加英美文学课时。当前问题是,如何在课时增加后提升英美文学教学质量,以充分发挥其课程功能。

2 建构主义教育理念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教育理念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被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革命[3],最早由皮亚杰于1960年代明确提出,后经Kohlberg、Sternberg、Katz、Vygotsky、Ausubel、Bruner等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进一步丰富、发展并逐渐形成较完整的体系。1990年代美国乔治亚大学教育学院连续组织的“教育中的新认识论”系列研讨会,尤其是其标志性成果《教育中的建构主义》[4]的发行使这一理念真正在全球传播开来。该教育理念坚持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使学生有效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这一教育理念通过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与随机进入式教学等方式训练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与创新和元认知能力,颠覆了传统教学理念,在教育界掀起轩然大波,并成为我国《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支柱理念。学者自本世纪初将之引入我国外语教学研究以来,对之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探索与思考,极大推进我国外语教学研究思路的深广度。但近14年论文发表统计数据也表明,学者大多将之作为一种教育/学习理论进行综述介绍,实证类研究甚少且多偏向网络媒体教学方面,以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作为实践教学指导进行具体课程教学研究的案例不多,与英美文学教学相结合的研究更少,更勿论以之为教育理念进行课程改革的实证性研究。

3 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设计

3.1 教学目标

为解决当前英美文学教学的困境,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研究试图打破英美文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孤立现象,以模块化、系列化、协作化的教学模式重新设计、展开该课程教学,协助学生梳理英美文学发展脉络并深入了解各种文体的特征,使之更准确解读文本,充分发挥本课程的教学功能。

在具体英美文学课程专项教学中,以建构主义作为课程设计核心理念,将教学过程分为教师课题设计、学生参与资料准备、师生互动式主题研讨、学生文学创作四个环节,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而教师则在整个教学中承担控制者、评判者、组织者、促动者、参与者与获取知识来源指导者的角色。以全面培养学生文学兴趣、审美趣味、实践操作能力,渗透文学的德育功能;为提升教师文学修养、教学掌控能力等提供契机。

3.2 教学对象

参与本教学改革的是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自2010级至2013级四个年级的学生。在这四个年级学生中,2010级和2011级学生为前期试点教学年级,因为这两个年级执行的是该校2008版教学计划,其中英美文学课程总课时仅为64学时。因前期教学试点促使教学效果明显提升,该校英语专业在2012版教学计划修改中大大提升英美文学课程总课时(160学时),使得本教学改革得以在2012级和2013级中全面展开。

3.3 教学方法

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本研究以建构主义作为核心教育理念,通过运用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以及随机进入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及实施具体教学。

1)支架式教学。教师在课程设计环节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要求建立概念框架,然后按概念所涉属性的重要性次序排列,以问题情境方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帮助学生沿框架逐级攀升;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基础上全面正确理解所学概念,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 )抛锚式教学。组织学生以所学文本为切入点进行文学创作,充分体验作家创作情境,以深化所学知识。由于该教学方式可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效果,因此通过实时记录学生表现便可实现教学效果评价,而不再需要专门测验。

3 )随机进入式教学。针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时间与情境、为不同教学目的、用不同方式加以呈现,使学生可随机进入该内容学习,获取对同一知识的多面识解。

3.4 教学实践流程

为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教学设计将大学四年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英美文学的全程渗透式教学,又重点关注英美文学课程的模块化专项教学。

首先,以系列化教学方式打破英美文学课程孤立性,使学生真正实现随机进入式学习状态。具体而言,大一由文学方向教师承担基础英语、阅读等课程,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并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与素养;大二以英国文学历史发展脉络为线,模块化专项培养学生的英国文学素养,使之熟悉英国文学概况,基本了解文学五大体裁,并在赏析英国文学精华中关注所涉中国元素,拉近课程与学生的距离;大三以美国梦为主线,模块化解读美国文学发展历程,赏析其中精华,解读文学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关系,深化学生的文学热情;大四以学年论文及毕业论文形式巩固学生对英美文学的认知、及自主解读与文学评论实操能力;与此同时,陆续开出英语诗歌欣赏、短篇小说赏析、西方文学与文化等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更深入欣赏英美文学之美。

与此同时,本研究又以建构主义为课程设计核心理念,以模块式教学为课程设计出发点,对英美文学课程进行专项化教学。具体而言,首先,将英国文学按历史发展脉络划分为七大模块进行教学,尤其关注所涉罗曼司、戏剧、散文、诗歌与小说等五大文体,使学生初步认知基本文体。教师在教学中重点培养、监测学生问题分析与小组协作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文学热情。其次,以美国梦为主线,引导学生解读美国文学发展历程,赏析其精华,尤其关注其中所体现的美国精神,促使学生深刻了解文学的社会价值。教师在教学中重点培养、监测学生在建构知识意义过程中整体把握、思辨及随机进入知识的能力,同时深化学生的文学热情。这一模块化专项教学的具体课程内容、教学流程及考核项等详见表1、表2与表3。

4 教学效果及启示

为期近4年(2011~2014)的教学改革实践及检测表明,以建构主义作为教学实践核心理念,更易于明确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要素在教学中的作用与关系,拓宽建构主义与外语教学尤其是英美文学的结合空间。

首先,由于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是当前我国“全面检查已完成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课程是否达到《大纲》所规定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标准以及英语专业知识的要求”[5]最权威官方的测试方式,能够有效反映英语专业学生本科四年在语言技能、文化美学等诸个领域的掌握情况,因此本研究以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作为教学效果检测的重要基准。在检测中笔者发现,通过打破英美文学的课程孤立性,把大学四年作为英美文学教学活动的整体,大一渗透、大二与大三专项培养、大四巩固并提升,形成文学课程系列化,不仅使学生得以层层深入地了解、学习英美文学、进而解读文学背后的文化、美学等,而且还使英美文学课程的语言培训、文化传播、德育等诸项应有教学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在2014年全国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中,2010级学生通过率高达92.16%,较2013年提升18.16个百分点,超出全国平均水平(42.76%)49.4个百分点;平均分67.24分,较2013年提升5.65分,超过全国平均分(55.66)11.58分。

2010级学生2014年毕业论文的写作情况进一步表明,通过近4年的全程化文学教学,学生对文学的热情大大提高,往届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多为语言学和商务方向,但2010级学生在选题摸底中半数以上意向于以文学作为论文选题方向。而且,通过对英美文学课程进行模块化专项教学,不仅使学生得以从整体上把握英美文学的整体发展脉络,也使本教学超越了知识教化功能而具有了学术性内涵,使学生毕业论文在理论水平、知识掌握严谨度等上都实现了学术质量的极大提高。在英国文学教学中,通过七大模块的教学使学生得以针对性地了解五大文体的性质及其表征,为其在未来进一步深入学习文学批评及相关理论等奠定基础。而在美国文学的模块化专项教学中,以美国梦为主线展开教学,使学生更清晰明了地解读美国文学发展脉络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与精神,同时结合当前中国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中国梦的构筑展开评论式教学,也使文学教学的德育功能得以有效展开,有助于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其次,学生在课堂演示、毕业论文开题、中期及毕业答辩等环节的表现也表明,这一全程化文学教学使学生实践能力获得极大提高。通过准备与操作课程演示,学生进一步理清知识点,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自我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其次,让学生积极参与课程研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细读,而且也使之必须主动阅读与之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材料,接触相关文艺理论和哲学知识,由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与逻辑思辨能力。再次,通过鼓励学生尝试写作小说前传、续集等加深其对作品的理解,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文学课程的兴趣及自我表现能力,也能最大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学生通过写作文学评论强化了运用理论分析文本的能力,使他们在写作毕业论文、乃至就读英美文学硕士研究生方面都获得了极好的理论与实践准备。

与此同时,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不仅学生在实践和理论等方面的能力获得了极大提高,教师在课堂调动能力及掌控教学全程的能力方面也获得了相应提高。由于学生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因知识素养不足必然出现所搜集资料以偏概全、误假为真的现象,为有效甄别这些现象,教师必须积极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以提高自我文化素养。而在精文授课环节,为更好帮助学生深化他们基于前期资料收集、整理与展示所获得文学知识点的认知,教师必须掌握足够深厚的文艺理论以及哲学理论知识,由此也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提高自身理论素养,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发展。

总而言之,正是通过引入建构主义理念设计并实施英美文学课程,一方面,学生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的教学地位得以大力提升,并最大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趣味及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使德育得以更隐性实现;另一方面也转变了教师的教学地位,使之成为教学的控制者、评判者、组织者、促动者、参与者与获得知识来源的指导者,这一教学角色的转变不仅要求教师主动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更激励教师积极提升自我学习与创新能力以及文化理论素养,以有效应对教学环节中的诸项事宜。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英语专业课程描述[S].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EB/OL].(2012-06-14)[2014-08-25].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855/201207/xxgk_139702.html.

[3]Robert E S.Educational Psychology:Theory and Practice[M]. Boston:Allyn and Bacon,1994.

[4]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C]. 高文、徐斌艳、程可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5]中国教育在线.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最新版)[EB/OL].(2012-03-05)[2014-08-25].http://en.eol.cn/intro_4221/20120305/t20120305_748199.html.

猜你喜欢
模块化教学英美文学建构主义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DiscussiononBusinessEnglishLearningBasedonTheoryofConstructivism
采购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商务策划》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浅谈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模块化教学
浅析学习英美文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效率影响因素及对策探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英美文学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