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美感教学焕发课堂魅力

2015-06-05 20:12钱晓蓉
课外语文·下 2015年5期
关键词:美感美育美的

钱晓蓉

【摘要】审美心理的后天获得性以及语文教育的情感性和内容丰富性的特征,决定了语文教育在审美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语文教育肩负着美育的重要职能,同时又和美育的实施具有极其紧密的联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美育渗透要遵循美育规律,利用直观形象的手段让学生感受美,传授审美理论知识,使学生用美的理论去理解美、鉴赏美,最终达到创造美的目的。

【关键词】美育;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审美意识的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辨别美丑的能力,而且也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其想象力,使其个人情感变得更加丰富细腻。同时,在具有审美魅力与审美价值的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乐此不疲,潜移默化地增强信息的学习能力。因此,具有审美价值的教育过程,是课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人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推动力之一。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培养的,培养其道德品质与热爱语文的感情,加强开阔学生的视野与创新精神,从而达到形成独立个人健全的性格。”因此,对语文的学习不仅是学生的智力进行开发的过程,而且也是对其进行德育与美育教育的过程。

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和提高审美能力,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并在教学中不断地培养学生。

老师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美感,是一个需要解决与探讨的问题。

一、用美的形象鼓舞学生

现行的初级中学的语文教材里,对“社会先进”人物事迹,及其内心生动的描写,能让学生内心产生共鸣,使其心灵得以升华。

如《我的老师》的作者在文中回忆求学时的情景,描述了三位老师,以朴实、真挚的笔触表现出一个孩子内心对蔡老师的爱及对柴老师和宋老师的惧怕。中学教材中是节选了描写蔡老师的部分,作者还特别指出,对于作者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蔡老师有着十分“有益的影响”。文章通过“蔡老师假装发怒、蔡老师教我们跳舞、蔡老师让我们观察蜜蜂、蔡老师教我们读诗、我们看蔡老师写字、蔡老师排除我和同学之间的小纠纷、我梦中寻找蔡老师”等七件事来表现蔡老师对孩子们的教育和爱护。

此外,课本中的鲁迅、朱自清的父亲、人民敬爱的总理——周恩来等,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描写,对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帮助作用。

二、用美的情感感染学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蔡元培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教学中,只有将授课与被授课人及作品的感情高度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引起三者产生共鸣。

19世纪后期,法国在与普鲁士的战争中战败,后者将其所属的阿尔萨斯与洛林东部地区进行分割,要求法国学生改学德语。作家都德将爱国的法国师生学习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转化为历史题材,创作了小说《最后一课》。课上,我引导学生从“对敌人、对老师、对法语、对国家”等方面来理解小弗朗士前后思想情感的变化,而这种情感的前后变化是因为亡国的惨痛震撼激发了小弗朗士的爱国之情。再带领学生通过学习各种人物描写方法来理解韩麦尔先生身上崇高的爱国情感以及高度的民族责任感。为了加深同学们对法国人民爱国之情的理解,我还补充了一段历史资料:日本法西斯在侵略中国时,实行同化教育,将日语列为学校的必修课程。在课本中以“大东亚新秩序”等巧言花语,对我国的历史进行篡改,以此达到消磨国人意志的目的。通过对这段历史资料的学习,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了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用美的意境熏陶学生

老师应将作者描写的景物,结合个人的理解,把作品中的美感传达给学生,让其融入作品中,感同身受。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千古名句,对这两句诗,叶圣陶先生认为要在脑海中浮现出此句描写的画面。在诗里展现出的景物,给人以苍凉和空旷的感觉。在写“孤烟”时,一个“直”字,诗人的描写让人仿佛看到平静得没有一丝风的景象。诗人对“落日”的描写,用一个“圆”字,描写出落日出现在地平线上的情态,令人印象深刻,一种极其寂静的景象跃然纸上。就图形而言,“直”与“圆”,不过都是极其普通的线条,然而,它们与大漠中夕阳西下的景象极为融合,用得极其贴切。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充分感受诗人描写的充满美感的情境。

四、用美的语言打动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语言中有艺术的美,能让年轻人感受到高尚的情感。同时,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思维能力,是由老师良好的语言修养来决定的。

一方面,教材中的语言需要细心咀嚼、耐心挖掘、潜心领悟。在不少名家的著作中,一些最原始的细小问题,哪怕一个字、一个词、一个标点,都具有很强的语文味。语文教材中提供给学生阅读的多是经典之作,诵读课文会让学生神采飞扬,或忍俊不禁,或怦然心动,或潸然泪下。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

另一方面,教师优美的教学语言能唤起学生审美注意的状态,引起审美兴趣和需要,促使学生将眼前形象与贮存词语相沟通,激起学生的想象,激起表达欲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利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并在问题引出和提问过程中增加美感,以使学生获得美的熏陶。教学时老师运用的教学语言应准确生动,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教师利用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感受到语文的美。其次,语言应当富于灵性,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语言之美和文学之美的熏陶。

五、用美的过程引导学生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学习知识是教学最重要的目的,同时让学生从学习中体验到美感,获得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因此,老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对学生进行充分了解是最为重要的一步。新颖的教学过程与教学环节,在学生学习、探索知识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而教学过程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个体。双边互动是一个动态的、协调统一的过程,教学过程节奏或快或慢,或急或缓。从这个意义来讲,教学本身就具有美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诗歌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叙述娓娓道来、感情真切;抒情语言优美、情真意切;议论铿锵有力、有理有据……学生享受着这一切,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感同身受,心灵深受滋养,这种心灵的沟通交流陶冶着每个人的情操。

六、用美的形式启发学生

一篇文章由许多材料组成,那它是如何由字词句段连成和谐统一、搭配相宜、生动流畅的篇章的呢?学生掌握这一点,不仅对阅读有帮助,而且对写作构思、文章的安排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正如营造一座大厦,只有我们懂得了如何总体构架,如何层次安排,如何局部装饰,最终形成形式新颖、美感独特的建筑,那么我们才不仅懂得欣赏这大厦的美,甚至我们也会造出这么美的大厦。

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设法把文章组织材料的脉络、方法让学生掌握,让学生领会谋篇布局、感受形式之美。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有“涉足斯文也,则有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的感觉。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欣赏作品时,可以借助文章分析的各种方法把本来繁杂的材料化为富有建筑美感的形式来分析领会,从而提高作文的形式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身为老师,教会学生领会谋篇布局、感受文章形式之美,是非常重要的。

罗丹(法国)认为:“我们的生活里到处都有美,而我们只是没有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它。”所以,在中学语文课堂上,美感教育应被视为最主要的部分,既让同学对语文的美有所了解,又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让美在语文课堂上绽放。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美感美育美的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好美的雾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