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高评
四、 理想选题之层面与规划
理想之论文选题,有两大指标:其一,“古人之所未及就”;其二,“后世之所不可无”,所谓“创前未有,开后无穷”。目标是有些高远,虽未必能到,亦不妨当作理想之追求。退而求其次,落实到选题学上,进行推敲设计,则有四大层面可以把握:其一,原典文献之掌握;其二,问题意识之凸显;其三,尽心于“面”之研究;其四,宏观、中观、微观之审慎规划。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自序》称:“结论从材料中来!”唯有充分掌握材料,论述问题方有可能形成自己的看法,也才能摆脱人云亦云的束缚。可靠而完备之原典文献,为人文学门学术研究之础石。如果未能充分掌握,那么研究成果之可信度与价值性,将受到一定之限制和质疑。孔子所谓“本立而道生”,庄子所谓“请循其本”;就学术研究而言,这个“本”就是原典文献,第一手资料。胡适之治学,讲究科学方法,所谓“大胆的假设”,是以一定的原典文献为基础的;所谓“小心的求证”,亦以充分且可信之原典为佐助;所谓“拿出证据来”,也指实事求是,“请循其本”,胪举丰富可靠、说服力十足、铁案如山之原典文献而言。
顾炎武著《日知录》,一年之中“仅得十余条”;盖诵读原典文献,爬梳第一手资料,反复寻究,穿之凿之,始得陶铸之素材。犹铸钱“采铜于山”,其中寻觅、探勘、筛选、别择,虽旷日废时,然精良原创,颇可宝贵。著书不直接取材原典文献,一味撷取后人或今人之研究成果心得,丛钞杂撮,此顾氏所谓“今人纂辑之书”,正如今人“买旧钱”、买“废铜”以铸钱,不惟“将古人传世之宝舂锉碎裂”,且又品质粗恶。如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回归《史记》原典文献,备列考证,为韩信平反申冤,“极辨其无反状”;鲁迅从正始名士之“服药”,竹林七贤之“饮酒”,谈魏晋风度及文章流变,都是采铜于山,观点淬取自原典文献。
所谓原典文献、直接史料、第一手资料,亦即傅伟勋“创造的诠释学”的第一个层次——实谓。从搜集、解析、鉴别、比勘、审查、考明,史料经过如此梳理考证,方可采信,“才能使研究的成果符合或接近于史实的真相”。所谓原典文献、直接史料、第一手资料,大抵为相对性的说法,并非绝对性之论述。居今之世,欲探讨某一个时代的学术,原则上隶属那个时代的文献史料,都可视为第一手资料。第一手资料所以可贵,在于能抽理出当代意识,体现时代风尚,尚未掺杂后代思潮,后人的价值判断。
问题意识的表达与效用,大约有三大方式。其一,能拾遗辨惑,绳愆纠谬,有匡谬补缺之功。如:钱穆《刘向歆父子年谱》,反驳“刘歆遍伪群经,造作《左传》”之说。胪举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不可通者二十有八端”,于是得出刘歆“并无遍伪群经之时间,且无伪作《左传》”之必要”,铁案如山,足以廓清学界疑虑。章太炎《春秋左传读叙录》,则针对刘逢禄《左氏春秋考证》一书,详加绳愆纠谬。于是著书以论难辨析、订正得失,固守了古文经学之堡垒。
其二,章学诚《文史通义》论“史学”,所谓“详人之所略,重人之所轻,异人之所同,忽人之所谨”;钱钟书《谈艺录》说宋诗,所谓“人所曾言,我善言之”,要皆注重发扬光大别人看不到的死角,这是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学术研究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人所未言,我能言之”的境界。富于问题意识的学者,往往反常合道,对于论文的焦点或关键,他人写得简略粗糙的地方,往往尽心致力去开发遗妍、发扬光大,因难见巧,增益其所不能。如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著述旨趣在探赜汲深,张皇幽渺,可作为典范示例。
其三,能推陈出新,独辟蹊径,有新创发明之功。问题意识之发用,最上乘者,莫不追求推陈出新,独到新创。学界相关论著的优长与心得,我都吸收具备;且又补缺、阐微、增益、创发,增益人所不能。避忌详人之所详,也不略人之所略;“略人之所详,异人之所同”才是发明学术,提出研究创新的不二法门。人家研究的死角,正是我探讨的活角;前人论点简略的、轻忽的,我要写得更详尽、更重点强调、更淋漓尽致,更鞭辟入里,触及要更广博精深,这样才能有创见,才可能有发明。别人赞成的,可以独持异议,有自己的观点,有卓越创见,有颠扑不破的佐证,就可以提出不同的见地与心得。
严耕望《治史经验谈》提示:要集中心力与时间作“面”的研究,不要作孤立“点”的探讨;“研究一个时代或朝代,最少要懂三个时代或朝代”。这种历时性、跨时代之探讨,就是“面”的宏观或中观研究。陈寅恪早提出研究唐代历史宜注意上究下探,如研究韩愈学术,当上究六朝,下探两宋,不能止于四唐疆域,甚至只拘守中唐之世。程千帆研究文学之策略,主张应当“由通而专”,不应当“专而不通”。霍松林治唐诗,提出“溯源穷流”,以了解整个诗歌发展史中的策略。王运熙《望海楼笔记》,谈论有关学习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呼吁注意五个关系之处理:通与专、点和面、左右前后、博览和精读、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专业分工,只是点与线之探讨;致力博通,尽心面与体之研究,方能“致广大而尽精微”,而有创新之学术贡献。
可持续发展之论文选题,有两大类型:其一,为具有前瞻性、探索性之议题;其二,论文选题具有渐层感,潜藏能量丰富充沛,存在许多值得发挥的余妍,可以开掘无穷。前者关系到学术前沿之无限追求,后者牵涉到学术富矿,层面研究之系统性、延续性。追寻探索的过程,本身就是另类的收获:既为当下寻觅研究目标,又为将来储备研究课题。从一个大领域中,精挑细选,得出若干有价值的研究选题;再从确定有价值之研究选题中,挑出当下即刻必须进行之一个选题。论文选题,果真经历如此过程,则当下选择“其一”的同时,“其余”九成立刻变为“候用”选题。这“选择其一,候用其余”的选题策略,将是学者从此以后,研究能量既多且精的“秘密武器”。研究选题之规划与经营,攸关学术格局之大小,能量发用之久暂,故笔者提倡系统化、延续性和创发性之研究选题。
论文选题,论其规模与视点,大抵有三种:宏观、微观以及中观。宏观的选题,触角宽广,层面多样,其中包含无数大大小小的研究课题。微观的选题,往往小题大作,探讨趋向专精与深入,容易流于细碎零散,见树而不见林。宏观研究,虽高屋建瓴,识大瞩远,然易流于浮光掠影,不切实际,无法面面俱到。各有价值,各有得失,宜相辅相成,相济为用。中观选题之规模,大抵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有两者之利而少其弊。宏观的视野,微观的聚焦,宜彼此支援,适时变焦。就如同霍华德·舒兹(Howard Shultz)创始星巴克咖啡一般,同时具备近视和远视的能力。能将焦点放大,以观全貌;还要将焦点缩小,以窥细节。放大视野,以观照整体;缩小焦点,以窥探细节。题目看似不大,却兼有深度和广度;论规模之远举雄伟,虽未达宏观之境界,却是进入宏观领域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一步,此即是“中观研究”之特质。具备真正的超越,又有时代眼光,这是宏观研究之追求;不尚空疏、避忌高头讲章,经由探索而积累“学术根柢”,这是微观探索的进路。扣其两端,执两用中,则是中观研究尽心致力处。
宏观研究如果没有“微观”作基础,容易在大问题上造成误解和混乱。微观、中观研究假如不以宏观为终极追求,不为宏观研究之具体而微,则虽有所得,亦支离孤另、不成统系,成就与意义将极为有限。朱自清的治学方法,讲究“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其宏观选题,本为著成批评史或诗歌史之专著,却致力于代表作家之行年考索、代表作品的选编笺释、个别专题的探讨,甚至名篇佳句之解故分析,这就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金圣叹《西厢记读法》所谓:“文章最妙,是目注彼处,手写此处;若有时必欲目注此处,则必手写彼处。一部《左传》都用此法!”论文选题之大小,规模之宽窄,其间之依违离合关系,亦当如金圣叹批《西厢》、品《左传》笔法所云。学术研究要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精进,必须从多角度、多层面、系统性考察,以及精密深刻探析;这就需要微观与宏观之结合。微观须有宏观的指道,而宏观又应以微观为基础。易言之,微观是基础,宏观是升华;两者相济为用,又互为基础,交相提高。
(作者单位:台湾成功大学中文系)稿约
《古典文学知识》创刊近30年来,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爱护与支持,我们在此除了表示由衷感谢之外,更热忱希望大家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来,踊跃为本刊撰稿。稿件要求:① 内容涉及古典文学领域,符合本刊各栏目的要求;② 语言通顺流畅,角度新颖,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图文并茂;③ 来稿篇幅控制在5000字以内;④ 文章注释,一律随文简注,不要在文外注释;⑤ 来稿请附个人简介及联络方法。
编辑部邮箱:gdwxzs@21cn.com
另,凡向本刊投稿者,如无特别说明,即视为同意本刊拥有对该稿刊发后的网络版和光盘版的使用权。稿件一经刊用,稿酬一并支付。特此声明。
学古知津,百读常新,让我们共同努力,把《古典文学知识》办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