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汉许慎视假借为“六书”之一,是造字的方法之一,后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分割字的形音义,只看到字形;二是超阶段地看问题;三是假借造字方法的间接性;四是拘泥于说文的叙述。
【关键词】假借;造字;原因
【中图分类号】H122 【文献标识码】A
假借是“六书”之一。所谓“六书”是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六书”一词的出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六书”具体指什么没有说明。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列出了“六书”的名称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而且对它们一一作了解说,并且分别举例。
清朝戴震并不认可“六书”,他在《答江慎修论小学书》里说:“象形、指事、谐声、会意四者,书之体止此矣。由是之为用。数字共一用者,如初、哉、首、基之皆为始,卬、吾、台、予皆为我,其义转相为注,曰转注。一字数用者,依于义而引申,依于声而旁寄,假此以施与彼,曰假借。所以用文字者,斯其两大端也。”从文字叙述中可以看得出,戴氏把“六书”分为两类:象形、指事、谐声、会意四者是“体”,假借、转注二者为“用”。“体”是造字法,“用”是用字法。这就是“四体二用说”。
后来许多人都承认这个说法。为什么不承认假借为造字法?我们在这里探讨其中的原因。
一、分割字的形、音、义,只重形
假借字产生的原因有:1.个别的实物不易造形;2.抽象的事物不易造形;3.语音词、惊叹词、代词、形容词、副词、译音词等不易造形。
假借字就是在这种不易造形的“本无其字”的情况下“依声托事”的。例如:
口语词词汇中有个“难易”的“难”,表示的是抽象的事物或抽象的形容词,但是没有专门为它造一个形体出来,由于它的读音与“难鸟”的“难”一样,书写时便借用了“难鸟”的“难”来表示了。它是假借字。
“孰”作为代词,也很抽象,也用了假借的方法。“孰”本义是指食物加热到可食用的程度,《说文》云:“孰,食饪也。”段玉裁注:“饪,大孰也。可食之物大孰,则持食之。”《左传·宣公二年》:“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句中的“孰”表示它的本义。
本义的“孰”和被假借为疑问代词的“孰”是一个字吗?“难鸟”的“难”与“困难”的“难”呢?
我们知道几百万年前,人类出现了,语言也随之出现。可以这样说人类历史有多长,语言也有多长。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比较语言而言,文字出现得很晚,“人类最古老的文字都是表词文字,如我国的汉字、古埃及文字、巴比伦楔形文字、美洲的玛雅文字”[1],这些最早的字也是近五千年才出现的事情。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人们说了什么,我们可以用文字记录下来,用文字的形和音来表示意义。
文字的三要素是形、音、义。[1]文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里边,形、音、义只要一个条件不符合,就分属不同的字。要么怎么叫“要素”呢?“大”和“小”,它们是两个字,因为二者形、音、义都不同,这是所有人都认同的。“迩”和“近”,它们形、音不同,意义相同,它们是两个字,这也是没有争议的。“福”有一百种写法,就是大家谈论的百福图,它们只有形不同,音、义皆同,是异体字,人们也认为是一百个字了。同样的道理,形、音相同的,义不同的,也应该属于不同的字,我们上文的“难鸟”的“难”和“困难”的“难”不是一个字,因为这两个字“形”和“音”是相同的,它们的“义”是不同的,而且差别很大,所以是两个字。“困难”的“难”是通过假借的方法,假借“难鸟”的“难”字的字形和字音而产生一个新字。同理表食物加热到可食用程度的“孰”和表疑问代词的“孰”也是两个字。“困难”的“难”与“难鸟”的“难”、表食物加热到可食用程度的“孰”和表疑问代词的“孰”,它们是同形同音字。
再如《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暴”有暴1、暴2、暴3的分法,暴1的意思是突然而猛烈,暴2的意思是鼓起来,暴3的意思是糟 蹋,[2]它们的“形”和“音”同,“义”不同,所以才有这样的分法;“帅”有帅1、帅2的分法。具体是:帅1的意思是军队里最高指挥员;帅2的意思是英俊。[2]它们也是同形同音字。
为了避免误解,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区分一下多义词和同音词。多义词是“一词多义,几个意义之间有联系”[3]。同音词则“是语音相同而意义之间并无联系的一组词”[3]。同音词分为同形同音词和异形同音词。上文中“难鸟”的“难”与“难易”的“难”、表本义的“孰”与表疑问代词的“孰”,它们之间的意义没有联系,不会是多义词,而是同音词,也就是它们分别分属两个字了。“暴”分暴1、暴2、暴3,就是它们的意义没有关联,如果有联系,就只要放置在一个词的词下,作为这个词的不同的义项了。“帅”分帅1、帅2,道理亦如此。
可以说“假借以不造字而造字”,确切地讲假借是“不造字形的造字”。人们着重点放在字形上,字形同就很容易把它们看成同一个字。假借字和本字因为字形、字音同,被误认为没有造字就不会是什么奇怪的事了。
二、看问题的超阶段性
许慎对于假借的解释是:“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意思就是本来没有为语言中的某一个词语造一个字形,只是依据这个词的读音借用某一个同音或音近的字形字来寄托所要表示的词。
辟言不信,如彼行迈,则靡所臻。(《诗经·小雅·雨无正》)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宣公二年》)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孟子·梁惠王上》)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
上述一组句子除第一句以外每个句子中的“辟”都是假借字,在假借“辟”之前,每个句子中每个“辟”的位置上都有一个“义”与“辟”的“义”不相同的口头意象中的字,只是因为这些口头意象中的字和“辟”的“音”同,才假借了“辟”的字形。这就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就假借时那一瞬间或较短的时间里,字形未见增多。“任何一个假借字,在被假借之前,就早已存在并且被加以运用了。从文字形体的创制来看,说‘假借是造字法难以成立”。这就给人的印象就是没有造字,于是有人提出假借不是造字之法而是用字之法。很多人只停留在这一阶段。前文我们说过,分割形、音、义,只重形,这是不对的。
在古代,特别是在上古时代,汉字字形数量少,一个字形往往可以表示好几个意义。到后来,人们为了使这些不同意义的语词能够在文字形体上有所区别,便造出了一些新的字形来分别表示各自不同的意义,以上四句中的“辟”分别为“避”“僻”“嬖”“譬”。
字形增多了,大家又把功劳记在形声造字法身上。共时割裂两个阶段来看问题就不能正确认识假借造字的方法。只有历史地看问题,“辟”变为“避”“僻”“嬖”“譬”,由一孳乳变多。
辟—辟1—避
辟—辟2—僻
辟—辟3—嬖
辟—辟4—譬
从历史来看,上面这些造字都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假借造字阶段。辟—辟1、辟—辟2、辟—辟3、辟—辟4,用一个字形来表示这么多的意义,这符合经济原则。这每一组的后一个都是假借字,它们是同形同音字。其道理前面已经分析,在此不赘述。
第二阶段是形声造字阶段(多为形声造字)。辟1—避、辟2—僻、辟3—嬖、辟4—譬。这一阶段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即在假借字的基础上二度造字的。清朝王筠在《说文释例》(卷八)中写道:“字有不需偏旁而义已足者,则其偏旁为后人递加也。其加偏旁而义遂异者,是为分别文。其种有二:一则正义为借义所夺,因加偏旁以别之者也;一则本字义多,既为偏旁,则只分其一义也。”这是符合实用的原则。人们在使用这些假借字时,发现一个形体的字表示这么多的意义,给读者带来诸多不便,于是不得不为它们再一次造字。(这个理由也可以解释古代汉语为什么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却以双音节词为主。随着世界的日益纷繁,同形同音的单音词已经给人们交往带来麻烦了,这样一条途径是再造新字形,一条就是再增加音节了)
两个阶段,对于第一阶段视而不见,跨越这一阶段,自然就没有把假借作为造字法了。
三、造字方法的间接性
“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只要直接分析字形,就知道其意义,例如:
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从口一,象形。
下,底也。指事。
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
河,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源注海。从水可声。
而假借字不同,具有特殊性。假借字隐藏在千千万万字的后面,要通过比较才能发现。这就是它的间接性和隐蔽性。假借字“难易”的“难”必须要和“难鸟”的“难”成对比较说明才知,假借没有以上四种方法的直接,因此被人们忽视。假借字的发展有三种情形:
第一种是鸠占鹊巢式,本字已经不用,只用假借字了,积非成是,人们不知道它的本字了,如“难”(“难鸟”)(本字)——“难”(困难)假借字。一说到“难”大家想到的是“困难”的“难”,不会想到“难鸟”的“难”。
第二种为本字造字,假借字不变。“孰”(表示熟食的孰)(本字)——“孰”(表疑问的孰)——“熟”(表示熟食的熟)。人们谈到熟食的时候,不会想到它的本字了,因为本字造了一个新的字形“熟”了。
第三种为假借字造字。
辟(法,法度)(本义)——辟1(躲避)(假借字)——避
这是为假借字造的字。因为同形同音字,人们用起来不方便。
这三种情形,不管是哪一种,都说明假借字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存在,可以这样说,假借是没有造形的造字法。
假借没有被看成造字法,还有一个原因也不容忽视。对于假借许慎《说文解字》里没有过多的说明,正如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叙》中写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者,说解中屡见,假借惟‘韦注言之,而转注则全书绝无一及。”
由于人们只重字形,分割字形、字音和字义,人们忽略假借字阶段超阶段地看问题,还在于假借手段造字的间接性,原因种种,所以很多年来,人们没有把假借视为造字之法,而是把它看成用字之法也就理所当然了。
参考文献
[1]伍铁平.语言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陈跃,男,1967年生,汉族,籍贯江西九江,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职称:讲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主要汉语言教学与研究。
(编辑:董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