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成
摘 要: 本文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组织行为学》课程为例,初步构建了一个以理论知识教学为基础,以归纳式探究和演绎式探究为主要抓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以期让学生仿照科学研究的归纳和演绎两类过程进行阅读、观察、实验、思考和讨论,自主独立地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从而有效掌握教学内容。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 教学改革 组织行为学
一、引言
当前,培养大量具有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应用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使命。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教育工作要切实按照育人为本的要求,通过改革和创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真正做到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然而,在以往很长一段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普遍以填鸭式授课为主要教学手段,重在向学生传授现有知识,相对忽略了对学生主动探索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明显脱节,导致学生毕业后面对工作上遇到的教材并未涉及且变化多端的各种问题。为此,转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逻辑,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关键思维模式落实到各项教学内容,才能确保在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日益发展并不断改变所有工作、生产组织和整个社会的背景下,高校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市场化职业的要求,获得和胜任理想职业[1]。
为响应创新和改革高等教育的上述号召,已有不少高等教育工作者以教学模式为重点进行了有益探索。以往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表明,结合学科、课程、内容和学生等方面特点遵循一定的基本程序或框架——教学模式设计课程教学活动、手段和结构,例如合作学习、现象分析、范例教学、发现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等,若能灵活运用其中的一种或多种教学模式,则对于改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转化大有裨益[2]。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面对的问题往往处于动态多变的状态,他们只有快速、准确和有效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才能更加灵活有效地予以应对。这就要求当代高等教育不应局限于知识的讲授,还要特别强调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关键思维模式的训练。为此,注重通过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探究和思维能力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若能在高等教育实践中得到有效应用,则能强化高等教育的效果[3]。本文在简要梳理探究式教学模式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重点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组织行为学》课程为例,探索并构建相应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实施方案,以期为优化该门课课程的教学安排提供某些参考。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简要述评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设计项目和创设情境等途径,指导学生仿照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进行阅读、观察、实验、思考和讨论,自主独立地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从而有效掌握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思想源头可追溯到由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创立的“苏格拉底法”,它主要是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学与教”、“学习环境”和“认知工具”等理论观点而建立起来的,十分注重学生的前认知,强调创设情境实施体验式教学,更加关心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者思维和技术完成不同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探究和思维能力[4]。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特点
探究式教学模式强调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促使他们在民主宽容的教学环境中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该教学模式具体包括四方面特点[5]:(1)参与性,即通过引导学生就学习内容与同学、老师和其他对象展开交流,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程度;(2)过程性,即通过引导学生提出关键问题,并采取恰当的方法和手段收集有用的数据或信息准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训练和强化学生的问题解决思维过程;(3)体验性,即通过指导学生亲自通过观察、调查、实验和分析有关数据信息,从中总结和归纳主要结论,亲身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4)开放性,即不局限于教材涉及的相关知识,借助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引导学生运用不同方法对更加广泛的问题领域展开探索。
(三)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可以类比科学研究和探索活动的一般过程,按“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这样的流程逐一展开。具体而言,该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关键在于[6]:首先,鼓励学生从现象观察和文献阅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其次,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应用相关理论观点就问题的若干关系提出假设或命题;接着,辅导学生设计相应的研究方案开展工作以收集数据;再者,辅导学生应用恰当的方法和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便检验之前提出的假设或命题;最后,通过课堂呈现与分享等手段,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处理和假设检验结果归纳研究结论,并就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贡献、不足及未来改进方向等进行反思和总结。
(四)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优点和局限
就其优点而言,探究式教学模式由于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坚持让学生通过运用相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知识,通过探索未知问题创造新的理论知识,它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民主与合作精神,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等等。然而,该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重新设计成一个个可供学生研究和探索的项目,并为此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极大地增加了备课难度,对教师的课堂组织和研究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该教学模式一般适用于采取小班授课的理论课程,同时要求配备相应计算机、数据处理软件及网络平台等教学支持;该教学模式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若做不到这一点,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就无法保证[4-6]。
三、《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组织行为学》课程在帮助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本科生掌握学科基础理论方面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涵盖了能用来解释组织内部个体、群体(团队)和组织系统三个层面多种现象的基本模型、方法和分析技术等广泛的内容,能够为开展探究式教学实践提供大量有趣的素材。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在《组织行为学》课程中开展探究式教学实践,把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组合成为三个教学模块(见图1):理论知识教学模块、归纳式探究教学模块和演绎式探究教学模块。其中,理论知识教学模块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式,贯穿于各个章节主要概念、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教学过程中,为另外两个教学模块的活动开展奠定必要基础;而另外两个教学模块则分别对应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归纳研究和演绎研究这两类研究活动[7],是《组织行为学》课程实施探究式教学需要重点开展的内容。为此,笔者对两个探究教学模块详细加以论述。
(一)归纳式探究教学模块
归纳式探究教学模块旨在引导学生围绕组织行为学中某些重要理论观点为什么成立、在什么条件下成立,以及可能产生什么影响等问题展开小组讨论,并对讨论过程中各位同学提出的看法加以记录、总结和归纳,逐渐形成关键概念和主题,进而抽象概括和归纳理论命题,最终构建相应的理论观点,从而更加有效地掌握主要理论知识及归纳研究的基本思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小组讨论顺利开展的作用。以动机理论(motivational theory)的教学为例,可以在详细讲授有关理论观点之前:①选取记载或描述个体之所以为某一目标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的有关故事、访谈或传记文本、录音或视频片段作为讨论素材;②引导学生根据讨论素材各自逐条列出激发个体上述行为的背后原因;③各小组根据每名同学所列出的原因清单展开小组讨论,一方面确认得到小组公认的具体原因,另一方面按照质化研究的内容分析思路,为这些原因提炼和归纳关键的概念和主题,并对这些概念和主题进行有意义的分类和编码;④引导学生按照素材及讨论明确的“行为原因→行为倾向→行为实施→行为结果”的逻辑顺序,以及该逻辑顺序每个转换环节的权变因素,系统地勾勒讨论素材中个体行为的前因、后果及相应条件等方面的关系框架。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就动机的基本概念及主要理论等内容展开讲授,并同时与学生归纳式探究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对照,这既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又能训练学生归纳式研究的科学思维方法论,更能增强学习活动的趣味性和幸福感。
图1 《组织行为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示意图
(二)演绎式探究教学模块
演绎式探究教学模块旨在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组织管理实践中的某些重要问题,通过让学生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并就他们感兴趣的组织行为学研究热点主题演绎推理和构建研究框架,然后遵循演绎式实证研究的范式收集、分析数据,为检验和完善有关理论提供实证证据,并为改善管理实践提供对策或启示,从而更加有效地掌握主要理论知识及演绎研究的基本思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方法辅导和进度控制的作用。在概述组织行为学常用研究方法和若干主要理论的基础上,可以在整个学期的课程展开过程中分阶段穿插安排以下学习任务:①以领导力、团队、创新、公平、建言、工作-生活平衡、信任、组织公民行为等组织行为研究热点为主题[8],要求每位学生利用电子资源数据库检索、下载并阅读1篇有关任一组织行为热点话题的学术论文,尤其要求仔细阅读论文的引言部分并弄清论文所研究的重要问题是什么,以往研究取得哪些成果并存在怎样的不足,论文将要如何弥补这些不足等关键问题;②指导学生按小组根据前期文献阅读讨论选定一个主题,应用所学理论演绎推理和构建研究框架;③指导各小组为其构建的研究框架设计严谨的研究方案,如利用相应量表工具设计调查问卷进行科学抽样以收集数据;④指导学生应用相应的统计软件对数据执行相应的信度、效度、相关、回归或路径分析等,对各小组构建的假设框架进行检验;⑤指导学生总结研究结果,并巧妙地与理论和组织管理实践对话,为丰富和发展有关理论提供实证证据,为改善组织管理实践提供有益启示,等等。通过分阶段完成上述任务,学生最终将完成1篇8000字的实证论文。这既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又能训练学生演绎式研究的科学思维方法论,更能促使学生培养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思考和解决组织管理实践问题的良好习惯。
另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于研究型院校,尽管前者也可以实施探究式教学,但可能更应该突出理论应用的特色,而非理论创造或创新。所以,在强调理论构建的归纳式探究教学模块和强调理论应用的演绎式探究教学模块之间,也许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把重心向演绎式探究教学模块偏移。而且,在具体执行演绎式探究教学模块时,除了把各学习合作小组分阶段完成1篇实证论文之外,还可以增加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以往教学改革经验表明具有良好效果的其他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它能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笔者在简要梳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教学特点、基本流程、优点和局限性的基础上,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组织行为学》课程为例,初步构建了以理论知识教学模块为基础,以归纳式探究教学模块和演绎式探究教学模块为主要抓手的一个探究式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在理论层面而言,该探究式教学模式中的归纳式探究教学模块和演绎式探究教学模块分别对应了对应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归纳研究和演绎研究这两类研究活动,具有较为坚实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并且,笔者按照图1所示的教学模式要求正在进行的教学实践初步成果较为理想,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都比较高,已经能够熟练地利用电子资源数据库检索、下载并阅读有关研究文献,两个探究教学模块的各项学习任务正在有序开展。但是,该教学模式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组织行为学》课程的实际应用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究竟该教学模式能否切实提高《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及该教学模式是否适用于其他课程或其他类型的高校,仍然需要积累更多经验证据才能得以明确。未来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课程和学校特点,对图1所示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检验和调整,以便更加有效地达到培养人的素质这一现代教育核心目的。
参考文献:
[1]赵颖,郝德永.可雇佣性: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逻辑[J].现代教育科学,2005(1):96-97.
[2]高新发.改革大学教学模式培养大批创新人才[J].高等教育研究,2000(6):45-47.
[3]李水金,侯静.大学本科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实证研究——以首都师范大学“探究式学习研讨班”为个案[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1):95-98.
[4]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赵文亚,史彬茹.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7(21):117-118.
[6]张玉梅.探究式教学模式述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6):57-58.
[7]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8]张志学,鞠冬,马力.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现状:意义与建议[J].心理学报,2014,46(2):265-284.
项目资助: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2014
5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