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

2015-06-05 15:31沈模玉
关键词:医嘱功能性差异

沈模玉

(长丰县第五人民医院,安徽长丰340100)

6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

沈模玉

(长丰县第五人民医院,安徽长丰340100)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临床特点,评价疗效,总结诊疗经验。方法取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0例,30例采用医嘱结合胃苏颗粒治疗纳入对照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细致的心理调节,对比临床疗效与积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干预组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胀积分低于对照组,干预组痊愈率43.33%、痊愈+显效率86.67%高于对照组6.67%、50.00%,无效率0.00%低于对照组1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采用药物治疗,结合医嘱,仍有部分患者难获显著疗效,若能进行细致的心理调节,解除患者关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困惑、疑虑,有助于增进疗效。

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治疗;心理因素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非器质性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以上腹疼痛或灼热、餐后上腹不适为典型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可伴有嗳气、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FD发病率极高,约占普通门诊的3%~4%,约占消化专科门诊15%~20%,其病因尚不明晰,多数学者认为其为胃酸改变、心理精神、遗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属病理生理性疾病。治疗多以抗酸剂、抑酸剂控制症状,配合医嘱改变生活习惯、控制情绪,但不同患者疗效存在较大差异。本次研究就我院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60例进行分析。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FD患者60例,其中男25例,女35例,年龄38~47岁,平均(44.0±3.1)岁,病程6~34个月,平均(14.3±4.5)个月。其中餐后不适综合征23例、上腹疼痛综合征37例。诊断标准:采用2006年达成的罗马Ⅲ标准:①持续性、反复性上腹痛或不适;②近6个月内中有3个月以上时间的出现相关临床症状;③后经证实排除器质性疾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症状积分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常规医嘱:①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科学制定食谱、少食多餐、定时定量;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剧烈的心理波动;劳逸结合,规律作息,不熬夜;适当锻炼;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禁食烟、酒,避免服用抗炎止痛药物,不食辛辣、刺激、生冷食物,避免喝浓茶;③鼓励社交与集体活动。

(2)心理调节:详细向患者阐述FD发病机制,控制情绪对于治疗的重要性,以及可以治愈性。

(3)用药:给予胃苏颗粒,1包/次,3包/次,15d/疗程。

(4)疗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医嘱+用药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详细的心理干预。

1.3 疗效判定

(1)积分评定标准,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断规范》①临床症状消失,1分;②症状轻微,不影响工作学习,2分;③症状较重,但可以耐受,3分;④症状较重,无法耐受,4分[1]。

(2)疗效评价标准,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断规范》①痊愈显效临床表现均消失或大部消失,总积分下降≥95%;②临床表现显著改善,总积分下降<95%且≥65%,且无症状积分达到3;③有效:临床表现有一定程度改善,总积分下降<65%且≥30%,且无积分达到4分;④无效:临床表现无明显改善,总积分下降<30%,或有症状表现为4分,或加重[1]。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应用SPSS18.0软件处理,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以数(n)与率(%)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积分变化情况

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干预组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胀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照组与干预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变化对比(¯x±s)

2.2 临床疗效比较

干预组痊愈率、痊愈+显效率高于对照组、无效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照组与干预组临床疗效对比[n(%)]

3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生理心理疾病,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变化,FD发病率迅速提高,但多数患者在病程已较长,无法耐受,疾病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学习时才就诊。本次研究中,患者人均病程达14个月以上,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积分均在2.5分以上。

FD虽已有明确诊断标准,但不同医院执行力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实际上,对于多数FD患者而言,在初次就诊时多不会进行系统性器质性排除检查,内镜检查费用较高,且伴有一定风险,医师常据临床表现确诊,本次研究筛选患者均是经疗效证实或后期复查基础上确诊。FD致病原因尚不明晰,不同医院采用的治疗方法亦存在较大差异,西医常采用抑酸剂、胃肠动力药,甚至是抗精神类药物治疗FD,但副作用较强,疗效不让人满意。中医针灸、穴位按摩等疗效较好,可起到综合调理脏腑的作用,但治疗依从性较差,费用高,普及率低。本次研究采用胃苏颗粒为中成药制剂,可实现多靶点治疗,与FD发病生理性基础不谋而合,但仍有约半数患者难获痊愈、显效疗效,恶心呕吐积分仍在2.0以上,食欲不振等积分仍高于1.4分,这与患者心理、精神因素不无关系。笔者认为患者顾虑主要集中在:①担心为慢性病甚至恶性病;②对如此简单的疗法仍存在疑虑;③出于工作等原因,对配合医嘱信心不足。医师应做好心理调节工作,减轻患者顾虑,有助于增进疗效。

[1]邵颖锬,陈英,杜斌,等.心理语言协同胃电起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30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1(3):250-255.

[2]蔡砚美.基于文献评价与临床研究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证候分析及临床经验总结[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44-46.

R572

:B

:7115-1004(2015)06-0675-02

10.3969/j.issn.1004-7115.2015.06.029

2015-4-2)

沈模玉(1970—),男,安徽长丰人,主要从事临床消化内科工作。

猜你喜欢
医嘱功能性差异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一种功能性散热板的产品开发及注射模设计
医院H IS 系统下电子医嘱的规范管理
遵循医嘱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不同功能性聚合物在洗涤剂中的应用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门诊医嘱管理系统中医瞩执行单的设计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