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孟亮,万东升
基于人本理念的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探究
周孟亮,万东升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长沙 410000)
以往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中,关于人本因素的认识比较零散,存在一些不足。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相关制度改革滞后、农业转移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对农业转移人口缺少足够的包容、关心、帮助,以及金融体系的支持和金融功能的发挥极为薄弱等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因此,结合我国城镇化多年发展的经验教训、经济发展方式弊病和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新型城镇化中,金融支持的关键是培育农业转移人口的人力资本以及支持其充分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人本理念;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目前学界已有不少研究,主要涉及到城镇化建设中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金融市场建设、金融投融资体系建设等,[1][2][3][4]但这些研究缺乏对新型城镇化中人本因素系统化的思考,因此,本文重点基于人本理念来探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体系,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要求以及提升建设的实效。
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相关研究中,关于人本因素的认识比较零散,大致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人口城镇化的金融支持。如吕德忠认为,要积极做好生源地助学贷款,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自然迁徙;支持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让农民就近转移和就业。[5]二是人的幸福感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金融支持。如陈雨露认为内涵式城镇化,包括以城市智慧化为手段,以城市质量提升和民众福利改善为落脚点。[6]三是满足人的个性需求的金融支持。如张喜玲认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在服务对象上,要“大小并举”,在注重大企业、大城市的同时,也注重小微企业、小城镇;在注重企业法人的同时,也重视自然人的融资需求。把更多的金融资源输送到最基层、有需求的每个小企业、家庭和个人手中。[7]四是打造舒适人居环境的金融支持。如供排水、交通、能源、信息、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日常生活、休闲娱乐、体育文化等消费条件投入;以及医疗卫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等公共服务投入。[8][9][10]五是人的法治观念与诚信意识的金融支持。如陶艳艳认为,行政环境、公民权利和义务及诚信意识等对构建多元化的金融体系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环境还不够成熟,为在农村城镇化的金融体系的建构和完善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11]
既有研究存在几个不足:一是没有把实现和满足人的需要作为核心,而主要是为“物的城镇化”提出融资策略,如改变城市面貌、基础设施建设等。二是金融支持策略对人性关怀和认识不够深入,大多数建议是单方面的或主观臆断,实践中未必会得到农民工或农业转移人口的信服,以致金融支持容易流于表面,难以取得较好实效。三是对于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的社会机理缺乏必要和充分的研究。金融支持要获得实效,既有金融手段创新的原因,更有社会机理的影响,[12]主要原因是不了解当地当时的实际情况,不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民族习性和文化传统,使得先进创新的金融手段也难以奏效。因此,基于人本理念的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既要围绕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需要、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进行金融支持创新,又要同时熟悉和重视金融支持手段所承载的“社会制度机理”。[13]
人本理念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兴起,80年代广为发展,至今倍受世界各国青睐的一种现代管理理念,其特点是重视人的价值的实现,实质是围绕帮助人们实现其价值进行管理,将社会贡献和个人利益有机统一起来,形成高绩效—高满意度的互动,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良性循环。[14]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15]李慎明认为,以人为本这个哲学命题实际上蕴含着以下重要思想:“(1)发展的主体是人民群众;(2)发展的动力是人民群众的需要;(3)发展的尺度是人民需要满足的程度;(4)发展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5)发展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16]
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中的“人”这个主体内涵也有了更加丰富的含义,人本理念与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的关系也可以从五大主体来认识:第一,农民工。在小额信贷、扶贫贷款、自主创业等方面提供融资帮扶,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搞好新农村聚居点等建设工程,建设整洁、文明、环境优美的新农村;为农民工在城镇购买自住产权房提供低息贷款或补贴,为支持其保障房、棚户区改造、公租房建设的市场化投资建设主体给予适度的低息贷款或补贴;对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普惠性的民办学校,由政府购买服务并给予生均经费补贴。第二,农业推广人才。在农产品种植、研发以及农产品物流方面积极引进和留住农业推广人才,提高他们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更好地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为优秀的农业推广人才在城镇落户、安居、子女入学等方面放宽标准,创造条件。第三,来自农村的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对其不仅放宽大中城市落户条件,为其在城市内自主创业、提高就业水平提供多元化的资金支持条件。第四,新城镇居民和新市民。积极为其身份转换后的软环境建设加大资金投入,特别是在就业能力培训、学历和文化素质提升等方面提供必要的资金投入;加强保障房小区体育、文化公共设施投入。第五,相关管理者。新型城镇化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以及体制机制创新,更主要依靠相关管理者加以推动和完善,诚如“政治路线决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相关管理者包括来自由上到下和由下到上各层级的行政管理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甚至农民工或新城镇居民自治组织。要将他们的培养和培训安排专项发展基金。
人本理念对于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具有很大的现实启迪,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其一,金融支持手段要考虑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结合和统一,避免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成为彼此的附庸,也要避免个人利益为中心、自我本位、小团体主义、地方保护主义等狭隘利益观。其二,要充分发挥人作为现实生产力作用和创造作用,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金融支持的最终目标。其三,金融支持方法需要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需要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其四,人的满意度和满足是衡量金融支持成效的重要尺度。
(一)关键是培育农业转移人口的人力资本
中国的城镇化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10年来的建设和发展,面临一些严峻的困境和挑战:“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只是实现了地域空间的转移和职业的转变,未能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市民化,城镇内部出现新的二元矛盾。党的十八大、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等均强调提出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充分反映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当前我国的农业转移人口数量仍然处于比较稳定的增长阶段。至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已达27 395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0%,约占城镇常住人口的37%(见表1)。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3《城市蓝皮书》估算表明,到2020年前和2030年前全国需要市民化的农业转移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3.0亿和3.9亿。[17]
表1 农民工数量(2010-2014年) 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从农民工文化程度构成表2来看,可大体反映出农业转移人口有60%左右是初中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程度为20%左右,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为10%左右,其中高中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呈逐年微弱上升趋势。同时,从农民工月收入及增幅表1-3来看,可大体反映出农业转移人口的月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增幅在近三年却总体上呈减缓或者下滑趋势。在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的生活和发展成本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其收入的水平和增幅率总体上是偏低的,显然很难满足他们对市民化的多样化需求。因此,从农民工文化程度、收入等概况基本反映出农业转移人口的资本要素禀赋不足或资本占有程度不高。
表2 农民工文化程度构成(%)
数据来源:根据2011-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整理
表3 农民工月收入及增幅 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根据2010-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整理
究竟什么因素影响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从资本困境的形成机制来说,是我国相关制度改革滞后、农业转移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对农业转移人口缺少足够的包容、关心、帮助,以及金融体系的支持和金融功能的发挥极为薄弱等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从农业转移人口自身角度来说,最关键的两个因素在于农业转移人口没有充分获得能够促使自己完全融入城镇发展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罗默(Romer,2006)等多数学者认为,人力资本是生产的要素之一,知识可以带动劳动和资本投入的收益递增。[18]因此,不断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人力资本,可从根本上促进其金融知识的不断丰富完善以及金融支持意愿的强化,也有利于提高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的成效。
(二)以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金融支持为切入点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从农民工总量不断上升的趋势来看,大量的农业转移人口迫切需要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究其原因:一是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务工和生活,如果不能充分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难以真正融入城市,日益加剧城镇内部的二元矛盾;二是现阶段我国农业转移人口中有大量属于“新生代农民工”,很多人基本上没有干过农活,他们极其渴望城市的文明,其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已高度城市化,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是维系他们在城镇生存与生活的必要条件;三是大量农业转移人口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迫切需要通过对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享有,从而逐步积累在城镇发展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实现其在城镇落户、真正从农民转为市民而创造必要条件。
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资金供给主要有四个来源:一是国家和地方财政;二是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非正规金融和新型金融机构等;三是民间资金;四是农业转移人口自身收入。随着新型城镇化推进,亟待建立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19]可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合理分担成本。由于所需要的直接建设资金以及配套服务资金缺口巨大,在成本分担机制框架下,仍然离不开金融在资金融通方面的重要杠杆作用。因此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建设迫切需要金融支持。
在农业转移人口总量不断攀升及其需求多元的趋势下,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靠财政转移支付等传统财政支持已无法满足。同时,还有一些研究者认为,金融业逐利性和城镇化建设的社会性、公益性存在一定的矛盾,特别是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普遍具有公共产品特点,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的短期盈利性和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不相符合或者冲突较大。[20]这种趋利性矛盾导致:第一,金融体系对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资金投入积极性不高,存在严重困难和巨大资金缺口;第二,商业性金融机构集中于大中城市,其对小城市、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金融支持明显不足;第三,一些金融组织和资本纷纷在资金投入、网点设置、经营权限等方面从农村地区上收、撤并、逃离,从而导致城乡之间金融服务不平衡问题加剧,[21]难以满足城镇化建设中对金融发展的要求及其互动发展。
然而,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必须着重进行金融支持体系的调整和创新,以应对金融资源供给失衡和低效率配置等问题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巨大阻力。创新和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充分发挥金融功能,才能切实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和提高其发展质量。所以,结合我国城镇化多年发展的经验教训、经济发展方式弊病和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切入点在于——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领域。
关于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包括的范畴,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已经有明确的指引方向。该规划是中央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明确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所以,需要着重于该《规划》“第七章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部分(具体领域见图1),进行金融支持的专门研究,形成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金融支持体系。这样有利于在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内有的放矢地进行专门研究,提高学术理论研究和实践参考的针对性、实效性,为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合理化的咨询参考和建议。
图1 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金融支持的领域
除了对图1所示的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金融支持外,基于人本因素,还应该重视信用体系与法制保障方面的金融支持。[22]特别是人本理念需要以信用体系作为支撑,人无信不立。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信用评价制度和统一征信平台,努力创建诚实守信、公平有序的金融环境。建议:一是对于信用良好的个人、企业和机构,在放贷标准方面给予更高的支持,对其失信行为和不良信贷,根据情况给予不同标准的惩戒和震慑,让其失信行为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二是强化中小企业的信用观念,对中小企业信贷进行放贷后的信用度评级,防范放贷风险;三是构建信赖利益机制。让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各主体形成利益相关主体,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节约信贷、资金流转成本,节约资源配置,提高金融效率,使投融资取得最大化收益;四是地方政府或企事业管理部门充分发挥组织增信功能,有效整合各方要素,建立起完善的信用体系;五是加强资金投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配套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防范、化解信用风险和金融风险。
通过上述分析,还可得到几点有益启示:第一,需要深刻把握党和国家对新型城镇化理念的发展变迁,避免落后于形势与实践发展的要求。党和国家对城镇化理念是阶段性发展变迁的过程,与之相适应的城镇化研究的主体、范畴和重点领域也呈阶段性变化。较长一个时期的相关文献,对于土地城镇化或农村城镇化或者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关注较多,特别是一些最新文献中还存在新型城镇化就是农村城镇化的滞后观念,大多缺乏以人为主体的需求导向及其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这种弊端越来越突出。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回归到以人为核心的轨道上来已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虽然这方面的相关文献不多,但近来开始显著增加,将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实践人本理念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第二,需要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创造作用,立足人力资本形成机制,以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金融支持为切入点,以民生金融理念和方法为指导,将金融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建立起协调、有机的联系,调节资本供给,优化资源配置。第三,需要不断创新金融支持手段。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备受关注的新事物,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推出满足各利益相关主体所需要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不断促使各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第四,由于人本理念的内涵极为丰富,为了提高金融支持的效率和可靠性,还可以对金融支持背后的心理特点与行为特征加以深入的考察,有待今后从实证调查和微观层面作进一步的研究。
[1] 甄晓非. 科技创新与新农村城镇化建设[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3(3): 33-37.
[2] 吴晓燕, 赵普兵. 城镇化:比较中的路径探索[J]. 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3(5): 30-39.
[3] 倪方钰, 段进军. 基于区域视角下对江苏城镇化模式创新的思考[J]. 南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5): 11-15.
[4] 张玉霞, 陈文新. 城镇化与金融支持的协调度分析——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例[J].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2(4): 78-87.
[5] 吕德忠. 新型城镇化与金融支持对策[J]. 西部金融, 2013(6): 38-42.
[6] 陈雨露.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支持[N]. 东方早报, 2013-03-26(10).
[7] 张喜玲. 新型城镇化需要金融支持[N]. 经济日报, 2013-08-30(13).
[8] 李铁. 延边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5): 108-112.
[9] 刘琼莲. 论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九个环境变量[J]. 湖湘论坛, 2012(2): 60-67.
[10] 邓治春, 赵建伟.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及提升策略——以成都市郫县为例[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3(2): 241-245.
[11] 陶艳艳, 段虹. 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体系:成绩与问题[J].银行家, 2013(3): 15-18.
[12] 周阳敏, 李硕, 轩会永. 新型城镇化的社会资本效应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3(5): 1-7.
[13] 薛坤坤, 李晓姣. 新型城镇化的制度资本理论研究[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3(5): 8-14.
[14] 雷雨若. 人本理念在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的研究[D]. 汕头大学, 2006.
[15]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369.
[16] 李慎明.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J]. 中国社会科学, 2007(6): 4-17.
[17] 陈桂龙.《城市蓝皮书》提出推进城镇化时间表[J]. 中国建设信息, 2013(17): 36-39.
[18] P.M.Romer, Increasing Return and Long-Run Growth[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94(5): 1002-1037.
[19] 韩俊.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亟待建立成本分担机制[N].中国经济导报, 2014-03-22(B01).
[20] 刘泽佳, 李明贤.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金融支持研究[J]. 湖南农业科学, 2012(7): 141-144.
[21] 周中明.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及其金融支持路径的思考[J].河北金融, 2013(4): 7-11.
[22] 何绍辉. 新型城镇化建设应理顺基本要素关系[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3(5): 23-28.
(责任编校:彭 萍)
Finance Support System for New Type Urbanization Based on Man-oriented Ideology
ZHOU Mengliang, WANG Dongsheng
(Economics School, Hun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0, China)
In the past financial support for new urbanizati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istic factors is scattered. And there are some shortcomings. In the new urbanization the key of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is the urba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transferred. The root cause of influencing the urba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transferred is the lag of related system reform in China, lack of self-development capacity of the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transferred, lack of tolerance, care and help to the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transferred as well as the very weak support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financial functions. Therefore, combining with the years’ experience and less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and considering the bad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the reasonable allocation of financial resources, the key of financial support is to cultivate human capital of the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transferred and support them to fully enjoy the urban basic public services.
new type urbanization; financial support; human-oriented ideology; urban basic public services
F 830.5;C 911
A
10.3969/j. issn. 1672-1942.2015.03.001
1672–1942(2015)03–0001–05
2014-10-08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CJY063)
周孟亮(1977-),男,湖南娄底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村金融研究。万东升(1981-),男,四川宜宾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村金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