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文,李占鹏,马明霞,金彦峰,赵冰心
(河北省馆陶县人民医院,河北馆陶057750)
小切口复位与侧卧位闭合复位分别联合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对患者的预后及康复影响
王平文,李占鹏,马明霞,金彦峰,赵冰心
(河北省馆陶县人民医院,河北馆陶057750)
目的:探讨小切口复位与侧卧位闭合复位分别联合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对患者预后及康复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4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患者19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99例。试验组给予小切口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对照组给予侧卧位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预后和康复影响。结果:试验组治疗后髋关节运动程度、预后有效率及生活质量均高于对照组,分别经卡方检验或t检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小切口复位联合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对患者预后及康复影响明显优于侧卧位闭合复位治疗。
股骨干骨折;小切口复位;侧卧位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预后;康复
股骨是人体中最长的管状骨,承受人体较大的重量,近年来,由于高能量意外事故损伤的发生率逐年升高,股骨干骨折的临床发生率亦随之升高,据流行病学统计,其临床发病率已占全身骨折的6%。由于股骨干极易受附着肌肉起止点的牵拉而出现移位,骨折复位后极不稳定,患者需长期牵引卧床,疗效较差。目前,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依然是股骨干骨折治疗的主要措施[1]。同时随着外固定治疗缺陷的日益显现和交锁髓内钉固定效果的日益突出,本研究选择交锁髓内钉作为固定治疗措施,探讨小切口复位和侧卧位闭合复位治疗股骨干骨折的预后影响差异,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根据如下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2012年1月~2014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患者19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99例。试验组男59例,女40例,左侧52例,右侧47例,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35.3 ±12.1)岁;对照组男58例,女41例,左侧53例,右侧46例,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35.7±12.2)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部位均无统计学差异。
纳入标准:①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病史,经下肢查体和X线影像学检查确诊股骨干骨折;②患者符合小切口复位与侧卧位闭合复位分别联合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适应症;③患者及家属了解研究内容和手术风险,同意治疗研究。
排除标准:①患者存在全身多发性创伤,伴有其他部位骨折或实质性脏器损伤;②患者存在心肺功能不全,肝肾功能障碍等内外科基础疾病或恶性肿瘤。
1.2 方法:试验组给予小切口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术前根据健侧股骨全长正侧位X线片预选出对应型号的交锁髓内钉,常规准备和麻醉,于患肢股骨大转子上方纵切口5cm,显露患侧股骨大转子和梨状肌窝,并以股骨大粗隆顶点为进钉点以开口器开口。同时于患侧大腿外侧骨折端行约2cm小切口,纠正股骨短缩和旋转移位,清理骨折端内嵌插软组织,初步复位骨折端,并将圆头导针引入骨折远端,扩髓。随后插入髓内钉,安放瞄准器和稳定杆,由远及近锁定锁钉,小切口不冲洗,不引流,逐层闭合切口,术闭。
对照组给予侧卧位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术前准备及麻醉同试验组,于X线C臂机下监视复位骨折。取患侧股骨大转子上方纵切口5cm,显露股骨大转子尖部及梨状肌窝,取股骨大粗隆顶点处进钉,开口后放置导针,自近骨折段进入远骨折段并扩髓。随后插入髓内钉,安放瞄准器和稳定杆,所有患者均采用静力锁定由远及近锁定,X线C臂机监视复位良好后逐层闭合,术闭。
1.3 评价标准:本研究预后结局和康复影响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股骨干骨折治疗后髋关节运动程度、预后结局及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患者股骨干骨折治疗预后结局包括康复、缓解和无效,其中有效率为康复与缓解之和[2]。康复:患者骨折完全愈合,经X线检查,患肢短缩<1cm,髋膝关节活动范围与健侧相差<10°内;缓解:患者骨折基本愈合,经X线检查患肢缩短<2cm,髋膝关节活动范围与健侧相差达10°~20°;无效:患者骨折不愈合,患肢缩短≥2cm,髋膝关节活动受限,并伴有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患者生活质量评估采用术后随访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和环境领域等方面,各项满分100分,综合评分高者预示生存质量好[3]。
1.4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选择t检验进行数据比较,计数资料采用百分位数表示,选择卡方检验进行数据比较,P>0.05,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1 髋关节功能评价:根据表1可知,两组患者治疗髋关节运动程度评价相近,经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髋关节运动程度均有升高,且试验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经t检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表2可知,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股骨干骨折预后结局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卡方检验,卡方值10.022,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髋关节运动程度评价 (分)
表2 两组患者股骨干骨折治疗后预后结局比较 [n,(%)]
2.2 生活质量评估:根据表3可知,试验组患者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各项评价指标及总评价均高于对照组,分别经t检验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股骨干骨折是临床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常见于青壮年,多由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高能创伤所致。手术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术是其目前治疗的主要措施,尤以交锁髓内钉固定术的效果更为突出,但具体复位措施存在较大争论。由于切开复位破坏骨膜血运,影响骨折断端血运供应,极易导致骨折迁延不愈,同时增加术后感染机会。故目前存在切开复位固定和闭合复位固定两种复位措施,本文基于交锁髓内钉固定着重探讨小切口复位与侧卧位闭合复位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差异。交锁髓内钉技术是内固定技术的重要进展之一,通过固定股骨中轴线,安装锁钉控制,有效提高了骨折愈合稳定性,克服应力遮挡作用,符合骨折愈合所需要力学条件。同时,研究认为髓内钉固定有利于骨折愈合,避免骨折端和周围软组织损伤,具有较低的感染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而且,患者术后膝关节伸膝装置粘连和骨不连发生率均显著降低,有利于膝髋关节功能的恢复[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价(±s,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价(±s,分)
注:☆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组别生活质量总生活质量 躯体功能 角色功能 情绪功能 认知功能 社会功能试验组(n=99) 83.21±5.23☆69.87±4.08☆88.72±10.26☆78.26±8.38☆68.22±9.27☆79.23±4.35☆7 55.15±8.96 64.38±6.55对照组(n=99) 62.13±3.72 52.25±3.16 69.38±8.23 68.22±9.7
尽管传统切开复位效果确切可靠,但其组织创伤大,感染率高,极大的制约了其临床应用,因此有研究认为闭合复位安全可靠,值得采用。相较于仰卧位闭合复位,侧卧位闭合复位可进一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量,避免长时间手术治疗对组织的创伤和并发症的发生。但由于闭合复位难以直接显露骨折断端,术中如何合理矫正股骨干骨折旋转移位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股骨过度旋转畸形可导致髋膝关节生物力学关系紊乱,甚至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创伤性关节等严重并发症[6]。
鉴于传统切口复位和闭合复位的缺陷,本研究基于微创手术治疗理念,选择小切口复位股骨髓内钉手术治疗,通过术中选取患侧股骨骨折处外侧约2cm长小切口,首先纠正股骨短缩和旋转移位,清理骨折端嵌插软组织,然后扩髓固定。小切口复位法既保持了交锁髓内钉固定的优势,克服了大切口直视下复位的巨大创伤和疗效差的不足,又避免了闭合复位操作复杂,复位不理想的缺陷,同时有效减少了患者和术者手术治疗中X线剂量接受过大的不足[7]。
本研究基于患者治疗预后结局观察,发现小切口复位联合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后髋关节运动程度、预后有效率及生活质量均高于侧卧位闭合复位治疗,充分证实其治疗的优越性。
[1]陈连.小切口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9,121-122.
[2]付备刚,王秀会,蔡攀,等.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比较 [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5,30(2):151-154.
[3]梁卫良,王国寿.不同体位下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效果分析[J].海南医学,2015,26(8):1196-1198.
[4]汪谦,李军,秦涛,等.小切口辅助复位与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简单股骨干骨折的疗效分析 [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10):957-958.
[5]马业涛,宋世锋,肖海涛,等.旋入髓内钉与交锁髓内钉治疗成人股骨干骨折疗效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19(10):797-800.
[6]Russell TA,Mir HR,Stoneback J,et al.Avoidance ofmalreduction of proximal femoral shaft fractures with the use of a minimally invasive nail insertion technique(MINIT)[J].JOrthop Trauma,2013,22(6):391-398.
[7]Kenawey M,Krettek C,Ettinger M,etal.The greater trochanterhead contactmethod:a cadaveric studywith a new technique for the intraoperative control of rotation of femoral fractures[J].JOrthop Trauma,2011,25(9):549-555.
R683.4
B
1002-2376(2015)08-0113-02
2015-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