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娟 张少茹 高炀 付海燕
心理护理干预在癫痫并发抑郁患者中应用的效果分析
王金娟 张少茹 高炀 付海燕
目的 评价心理干预在癫痫并发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癫痫并发抑郁症患者129例, 随机分为常规组(65例)和干预组(64例), 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 干预组给予系统心理干预,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与抑郁水平。结果 干预组好转率高于常规组, 加重率低于常规组, 干预组出院后6个月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低于常规组, 干预组患者满意率高于常规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癫痫并发抑郁患者实施系统心理干预, 有助于降低患者抑郁水平, 进而增强癫痫治疗效果。
癫痫;抑郁;心理护理
癫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常见于脑性病变后, 我国现存癫痫患者约500万人[1]。癫痫常阵发性发作, 患者生命质量严重受损。癫痫治愈率低, 复发率高, 患者并发抑郁风险较高, 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还可能影响癫痫治疗效果。心理干预是治疗癫痫并发抑郁的主要方法, 本院拟建立一套完善的癫痫抑郁心理干预方法, 试行期取得一定成效,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癫痫并发抑郁症患者129例,其中男89例, 女40例, 年龄12~77岁, 平均年龄(52±11)岁。癫痫发生原因:颅脑损伤71例、脑血管病44例、其他14例。发作类型:全面性发作25例、部分性癫痫发作90例、持续发作14例。早发74例。纳入标准:①未合并其他类型精神、认知障碍, 如痴呆;②知情同意;③初次就诊;④非手术治疗。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65例)和干预组(64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病、发病情况、抑郁水平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①给予药物治疗:a.癫痫发作时, 静脉注射地西泮、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 观察临床疗效, 持续静脉滴注, 或加右美托咪定等肌松药物, 或追加麻醉药物;b.部分给予卡马西平或奥卡西平, 全面性发作给予丙戊酸, 部分病毒性脑炎患者联合抗病毒治疗。②临床护理:a.保护措施,预防咬舌、坠床, 常采用开口器、防护带, 联合家属看护,避免按压;b.做好呼吸道管理, 参照脑卒中呼吸道管理方法,做好口腔护理, 必要时行气管切开;c.用药时做好体征监测,及时发现、通报、处置异常情况, 做好微量注射泵等管道护理;d.并发症预防:每次癫痫发作后进行一次全面的口腔护理;做好床铺管理, 卧位管理, 预防褥疮与肺部感染;e.给予必要的健康教育, 对患者家属进行护理指导。
1.2.2 干预组 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 主要内容包括:①系统健康教育:以增强患者治疗信心为主要目的,干预40 min/次,2次/周, 首先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讲解疾病基本情况, 解答患者疑惑, 纠正患者错误认知, 充分尊重患者隐私、行为习惯, 评估患者心理状况, 若出现异常情况, 启动干预治疗。②干预训练:a.精神主动法, 主动了解患者精神状况, 通过引导患者问答, 了解患者心理深层次内心冲突;b.健康行为训练, 对患者进行健康行为训练,以提高患者主观生活质量,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恢复正常生活状态的信心;c.采用暗示、举例、家属陪伴等方法, 给予患者充分的理解与尊重;d.进行一定的自我管理训练, 改善患者心理障碍, 使患者掌握更加成熟的心理调节、自我管理方法, 走出抑郁心境, 阻断癫痫与心理障碍之间的联系。
1.3 观察指标 分别在患者入院时、出院后6个月, 测评患者癫痫发作、控制情况, 评价临床疗效, 并进行抑郁自测。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 自设问卷调查表, 调查结果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满意率=(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 判定标准
1.4.1 疗效判定[2]好转:无癫痫发作或发作次数≥50%,或发作控制;无效:癫痫发作次、最长持续时间均无显著变化;加重:发作次数增加≥25%。
1.4.2 抑郁自测 SDS评分:标准分100分, ≥50分为阳性,分值与抑郁水平呈正相关。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干预组好转率高于常规组, 加重率低于常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常规组与干预组临床疗效对比[n(%)]
2.2 干预组治疗前SDS评分(71±6)分, 出院后6个月(53±11)分, 常规组分别为(70±9)分、(67±9)分, 干预组出院后6个月SDS评分低于常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满意率49.23%(32/65), 低于干预组的68.75%(44/6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癫痫与抑郁关系目前尚无统一定论, 但多数学者认为癫痫可增加抑郁发生风险, 癫痫后抑郁可视作癫痫并发症,甚至可视为癫痫伴随症状, 但部分学者认为抑郁与癫痫发作机制相同, 可能仅为癫痫发作时精神症状。作者认为从抑郁发生机制来看, 癫痫可作为心理应激源, 诱发抑郁, 且从抑郁、癫痫设计脑区域来看, 两者存在明显差异, 后者呈现多样化[2]。
癫痫治愈率较低, 短期内多可得到有效控制, 但在远期仍可能存在复发, 且复发率相对较高, 部分转为难治性癫痫。有报道称, 初次治疗效果直接影响患者长远预后。
为增进治疗效果, 本院对癫痫并发抑郁患者给予系统心理干预, 结果显示, 干预组不仅抑郁水平显著下降, 癫痫疗效也更显著, 提示抑郁与癫痫可能存在相关性, 对癫痫患者进行心理障碍早期识别、干预治疗非常必要。目前尚无系统性的癫痫并发抑郁心理干预疗法, 常用方法主要包括健康教育与干预训练, 前者主要目的在于识别抑郁患者, 寻找应激源, 给予针对性强化心理支持, 后者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训练,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增强患者治疗信心, 健全患者病耻感[3]。
综上所述, 对癫痫并发抑郁患者实施系统心理干预, 有助于降低患者抑郁水平, 进而增强癫痫治疗效果, 但心理干预方法、时机尚有待商榷, 原则上应及早开展, 对于癫痫患者制定落实抑郁风险识别机制, 及时启动心理干预计划。
[1] 范继美, 楚平华, 李冬梅. 自我管理训练对癫痫患者自我概念及社会功能的影响.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3):449-451.
[2] 赵继忠.神经外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75.
[3] 韩康玲, 楚平华. 心理剧治疗对癫痫患儿羞耻感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23):89-9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1.160
2015-03-13]
710004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王金娟 高炀 付海燕);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张少茹)
张少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