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俭++刘纯粹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0012-02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给予他们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变“学数学”为“做数学”,才能获取并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现以《长方形的认识》片段为例,谈谈王松老师三次磨课后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观察
师:请同学们拿出长方形折纸,数一数:有几条边?有几个角?
生:四条边,四个角。
师:谁愿意上讲台来数一数?
(生上台指出边和角。)
师:我们再来数一数。
(课件演示,生数教师书:四条边 四个角。)
[评析:学生对长方形并不陌生,教师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让学生观察:独立数——指名数——多媒体课件数,学生再次知晓了长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问题的发生起源于观察的刺激。]
二、猜想
师:现在我们要来猜想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
生:长方形上卜边相等,左右边相等。
师:谁听懂他说的话?谁愿意再说。
(很多学生几乎说出同样的猜想。)
师:请大家观察,我斜拿着长方形纸,还能说上面和卜-面,左边和右边吗?
生:不能。
(教师示范长纸斜放后问:这两条边总是怎样?)
生:总是对着的。
师:把长方形中对着的两条边叫做?
生:对边。
师:现在怎么说?
生:对边相等。
(老师把这个猜想写在黑板上并板书:对边相等。)
师:你们还有其它猜想吗?
生:我猜想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板书:都是直角。)
[评析:在猜想对边相等的过程中,起初教师发现很多学生几乎说出同样的猜想“上下边相等,左右边相等”,于是教师巧妙地创设一个情境:将长方形纸斜放,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说法错了,从而把学生带到了问题的情境之中,让他们思考。教师是点燃学生猜想的导火索,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他们进行了“头脑风暴”,进而得出“对边”这个概念。]
三、验证
师:大家都认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到底这个答案对不对?请大家用长方形纸,用不同方法来验证。
(学生动于验证,教师在巡视中提示可以用“折、量、比”来验证。)
生1:我把长方形纸对折了一下,发现长方形两条长边相等,换了个方向又对折了一下,发现长方形两条短边也相等,所以说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生2:我用量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长边是18厘米,短边是9厘米(补充是两条长边和短边),所以说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师:现在我们通过大屏幕来看一看同学们想到的方法。
(课件直观演示长方形对边相等。)
师:下面请同桌合作来验证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1:我用三角尺的一个直角拿去量长方形的一个角,它们重合了,再用三角尺的一个直角分别去量其它三个角,它们都重合了。
(老师请这位同学到展示台演示,一共量了四次。)
生2:我把长方形纸对折,用三角尺的直角去量长方形纸对折的这两个角,三角尺和这两个角重合了,再把长方形纸展开对折,用同样的方法去量,它们也重合了。
(学生一边说,一边示意,一共量了两次。)
生3:我是把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发现四个角都重合在一起,再用三角尺的直角去量了一次,这四个角和三角尺的直角全部重合,说明这四个角都是直角。
(学生很自豪,老师拥抱了这个孩了。)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真是爱动脑筋的孩了。请大家再来看一看大屏幕。
(课件依次演示孩了们不同的量法。)
师:请同学们用最响亮的声音一起读一读长方形的特征。
[评析:在猜想的验证这一环节中,学生成了小小的验证师。教学中,教师注重让学生探究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通过折、量、比的验证方法,得出了长方形“对边相等”和“四个角都是直角”的结论,学生头脑中构建了长方形的特征。尤其是“四个角都是直角”验证的过程中,三个思维层次不同的学生展示了三种验证方法,即,量四次、两次、一次,由低到高,学生的思维水平由复杂到简约。这些研究成果,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切实、有效地发展,从而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巩固
师:请小组用四根小棒摆出一个长方形(其中有一组小棒有问题)。
生:老师,我们的小棒摆不出长方形。
师:请把小棒拿到展台上来摆。
(学生摆的一组对边相等,一组对边不相等,孩了们都笑了。)
师:请想想,摆不成长方形的原因?
生:因为有两根小棒不一样长。
师:想要摆成长方形,两组对边应怎么样?
生:两组对边相等。
师:对,两组对边必须要相等。
[评析:教师独具匠心的创设让一组学生不能用小棒摆成长方形的情境,其目的是通过这样的小练习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一步巩固、深化,孩了们笑过后会牢记长方形的两组对边相等。]
纵观整节课,在观察、猜想、验证、巩固等活动中,自然过度、水到渠成。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探索出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就是他们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