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为历史次高,这显示社会融资规模在数量上还是不少的。但从结构看,人民币贷款的占比明显上升,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否表明社会融资规模的结构不合理?
对于这些问题,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1月15日在媒体见面会上表示,2014年人民币贷款占比上升,并不表明社会融资规模结构变得不合理。融资结构的变化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监管当局加强了对表外业务的监管,大量表外融资转移到了表内。2014年,实体经济以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的方式合计融资2.90万亿元,仅为上年的56.1%,同比减少2.27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为17.5%,比上年低12.3个百分点。表外业务回归表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融资风险、缩短融资链条、减少融资成本,有利于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和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二是直接融资金额和占比都创历史最高水平,表明融资结构继续优化。2014年,非金融企业境内债券和股票融资合计2.86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17.3%,较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都创历史最高水平。
“因此,从这两方面来看,不能说社会融资规模的结构变得不合理了。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虽然在短期内存在波动,但长期内整体下降。2014年人民币贷款占比的上升并不表明以后还会上升。随着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的发展,预计未来人民币贷款占比总体还是会呈下降趋势。在一定时期内,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为50%至55%,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区间。这表明我国融资结构仍然以银行信贷为主,人民币贷款依然是实体经济的主要融资工具,但金融体系的其他融资方式也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盛松成表示。
对于2014年人民币新增贷款出现的“增长快、结构好”的特点,盛松成介绍说,2014年人民币新增贷款达到历史最高。不仅贷款增长较快,信贷结构也明显改善,主要表现为“五个增长”和“一个回落”。
“五个增长”是指:一是小微企业贷款较快增长,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全年贷款增量高于上一年。去年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5.26万亿元,同比增长15.5%,增速比2013年末高1.3个百分点,比同期各项贷款增速高1.9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企业贷款的30.4%,比上年高1个百分点。全年小微企业贷款新增2.13万亿元(同比多增1285亿元),占企业新增贷款的41.9%,比同期大型企业新增贷款占比高18.1个百分点。
二是中西部地区贷款增速持续高于东部地区。去年末,西部地区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7%,增速比中部高0.9个百分点,比东部高5.2个百分点,信贷资金持续向中西部倾斜,区域信贷不平衡状况继续得到改善。
三是企业中长期贷款加快增长。去年末,企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9%,增速比2013年末高4.7个百分点,呈加快增长态势;全年增加3.91万亿元,同比多增1.53万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第二产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9.6%,增速比2013年末高4.6个百分点:服务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7%,增速比2013年末高4.7个百分点。
四是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保持快速增长。去年末,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余额1.26万亿元,同比增长53.5%,增速比2013年末大幅上升30个百分点。全年增加4398亿元,同比多增2853亿元。其中,棚户区改造贷款全年增加4091亿元,同比多增3015亿元。
五是房地产贷款平稳较快增长。去年末,房地产贷款余额17.4万亿元,同比增长18.9%,增速比同期各项贷款增速高5.3个百分点;全年增加2.7万亿元,同比多增4055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持续提高,个人购房贷款增长企稳。年末,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5.6万亿元,同比增长22.6%,增速比2013年末高7.9个百分点;个人购房贷款余额11.5万亿元,同比增长17.5%,增速比同期各项贷款增速高3.9个百分点。
“一个回落”主要表现为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回落,其中,钢铁业和建材业贷款负增长。去年末,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9%,增速较2013年末回落3.6个百分点,其中,钢铁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下降6.9%,建材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下降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