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东刚
【摘 要】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同志开创的“硕果仅存”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全国其它革命根据地丧失殆尽后得以保存的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武装力量的指挥中心和后方保障基地,是解放大西北的战略基地,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就陕甘边根据地在敌人多次重兵“围剿”下依然能够巍然屹立、坚持红旗不倒,为红军提供落脚点,从而使中国革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开创了胜利发展的新局面做一浅析探究,分析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硕果仅存”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字】陕甘边;硕果仅存;南梁
陕甘边即陕西北部、甘肃东部交界的区域,包括今甘肃的华池、合水、庆阳、正宁、宁县与陕西的旬邑、彬县、淳化、耀县、三原、铜川、宜君、黄陵、富县、甘泉、志丹、安塞、定边等18县(全部或部分)在内的地域。①土地革命战争后期,以陕甘边根据地为基础形成的陕甘革命根据地是“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创建的陕甘边根据地的局部执政经验教训,成为抗日战争的指导中心——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的指导中心——陕甘宁边区成为了党中央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为迎接全民族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客观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给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武装割据的条件,使之成为一块理想的革命根据圣地。
地理条件方面,这里有绵亘几百里的大梢山,山峁连绵不断,山大谷深,沟壑纵横,与峰峦起伏、绵延400公里的子午岭林区浑然相接,拥有中国西部少见的大片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形成天然屏障,有险可依,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回旋余地比其他根据地更大,有几个转移活动中心,非常有利于机动作战,开展大范围的游击战争。此外,陕甘边区的黄土沟峁地形,使各处的山区都有可耕地利用,为根据地的发展提供了物资保证。
社会经济方面,在陕甘边的广大农民饱受民国初期自然灾害的折磨之时,地主、富农的经济却迅速发展,大量土地日益集中到少数地主富农手中;劳动人民深受地主豪绅的压迫和高利贷、地租的残酷剥削,生产力水平低,粮食产量不稳,广大农民有着强烈的土地要求和革命愿望,具有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群众基础。
政治方面,这里地处陕、甘两省四县边界的偏僻山区,远离国民党统治中心,是反动统治的间隙和薄弱地区,给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利空间。军阀之间矛盾重重,互相利用,互相厮杀,互相争夺地盘,边区领导人利用陕甘军阀混战的矛盾,因势利导,使红军站稳脚跟,积蓄和扩大革命武装力量。
二、坚持实事求是和正确的革命路线,以及与党内“左”倾错误进行不调和的斗争,多次粉碎敌人的“围剿”,为红军长征保住了落脚点。
从1931年到1935年,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像瘟疫一样在中国革命根据地蔓延。由于党内部分领导人对于马列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缺乏,不善于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全面地、正确灵活地结合起来,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危害。最大的恶果,就是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遭到失败,不得不退出南方的广大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进行二万五千里的长征。陕甘边区虽然距离“左”倾路线统治的党中央较远,但当“左”倾错误发展到高潮时,陕甘边区的武装斗争也受到过及其严重挫折。1933年7月,红26军因受陕西省委领导人杜衡(后叛变)的“左”倾思想影响干扰下,被迫南下渭华,结果使红26军第2团在敌重兵的围追堵截下,遭到全军覆灭的噩运,陕甘边的形势极其危险,革命处于生死关头。
1933年11月3日至5日,在受到“左”倾错误的严重破坏、陕甘边区和红军无立足之地的最困难时期,陕甘边区的党政军负责人在合水县蒿嘴铺(今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包家寨子召开会议,中共陕甘边区特委提出“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沿着敌人统治薄弱的桥山一带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不能只建立一个根据地,而应同时在邻近地区建立几个根据地,即‘狡兔三窟的设想,以便红军主力有迂回盘旋余地,积极协助游击队打击消灭敌人”。习仲勋后来回忆也说:“我们吸取了过去的教训,决定分三路建立游击区:第一路陕北,以安定为中心;第二路陇东,以南梁为中心;第三路关中,以照金为中心。”①事实证明,建立三路游击区的构想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陕北、关中、陇东三个游击区互相配合,倏忽不定,似狡兔三窟,造成了“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的有利态势。包家寨子会议,使陕甘边党的组织和红军在全国率先摆脱了“左”倾错误的影响,正确制定了军事斗争的方针策略,如建立三路游击区,开辟敌后战场,扩大根据地建设等。这次会议的最大功绩,是明确决定了陕甘边根据地以南梁为中心。包家寨子会议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中心选在南梁,这是以刘志丹、习仲勋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运用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的思想理论,解决陕甘边革命斗争实际问题所做出的正确决策,是摆脱杜衡等人把持的中共陕西省委“左”倾路线的干扰,把陕甘边革命斗争的领导权,真正掌握到能够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共产党人手中的结果。这次会议是西北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未来斗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后来,毛泽东十分赞赏地说,刘志丹创建的根据地,用了‘狡兔三窟的办法,创出局面,这很高明。”②
当根据地初具规模,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刚刚成立,国民党当局即举万余兵力,向陕甘边根据地发动了第一次大范围的“围剿”。从1934年2月开始,国民党陕甘军阀对南梁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一次的反革命“围剿”。当时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总共不过1300多人,而且武器装备极差,敌我力量悬殊很大。刘志丹、习仲勋坚持灵活的战略战术思想,自觉排除“左”倾军事冒进主义的影响,针对敌人平分兵力和战线过长的弱点,制定了打破敌军大规模“围剿”的方针:充分发挥游击战争的优势和特点,集中主力红军,跳出外线,诱惑敌人,寻找战机,歼灭弱敌,达到彻底粉碎敌军“围剿”的目的。决定由第三路游击队牵制南线之敌,及时抓住有利战机,各个击破,彻底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大规模“围剿”,在斗争中壮大了红军,巩固了根据地,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第一次反“围剿”斗争取得胜利后,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发展到18个县的农村,面积约2.3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1935年春,蒋介石调动陕、豫、晋、宁和甘肃五省军阀计四万余兵力,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术,对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反革命“围剿”。西北军委决定,红军反“围剿”的任务是集中兵力,打破敌人某部防线,然后向南、西发展,逐步将陕甘边、陕北两块根据相连。在刘志丹的正确领导下,红军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并使陕甘边和陕北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终于实现了为红军长征提供一块落脚点的目标。1935年8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向西北实施战略转移时,陕甘边根据地对于红军长征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国民党当局调动十万大军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疯狂的“围剿”,正在反“围剿”战争的紧要关头,“左”倾错误的阴霾又开始笼罩陕甘边区的上空,刘志丹、习仲勋身陷囹圄。在这危机严重的关键时刻,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到达西北根据地的吴起镇。毛泽东及时下令释放刘志丹等被关押同志,纠正了西北根据地“肃反”的错误,中央红军和西北红军相配合,取得了著名的直罗镇战役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当局对西北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西北根据地军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和无私奉献,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endprint
三、坚持正确独立自主的经济建设方针,制定和实施适合根据地实际的经济政策,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经济建设是革命根据地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制定和执行正确的经济政策,直接关系到革命斗争的兴衰。陕甘边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紧紧依靠群众,制定和实施适合根据地实际的一系列正确经济方针政策。
1.土地政策方面,没收富农出租的部分土地,地主参加劳动的可以分地;川台地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青苗一起分配,红军军属有分得好地的优先
权。①此外,“废除一切债务(不含农民之间的债务)和高利贷”,②在土地分配中,按照人口与劳动力标准分配,不仅考虑雇农、贫农利益,也考虑到中农利益,维持地主、富农的基本生活,防止他们倒向革命的反面。2.财政方面,鼓励农民发展生产,保证民生;建立流动仓库,分散储藏;对群众不“动员”粮食,也不“欢迎”粮食;靠收买军粮供应军队;财、粮主要取之于豪绅、地主,并有计划地向敌人夺取;成立牧场,采取养猪养羊等措施。还组织互济会劳动互助会,依靠集体互助力量发展生产。③3.在金融方面,南梁政府发行苏币,由于苏币与银元等值,币值稳定,在国民党钞票贬值的情况下,苏币在人民群众中享有极高的信誉,促进了陕甘边根据地的商品流通,为繁荣边区的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4.商业方面,南梁政府保护中小商业者,保证商业自由。对于白区商人实行保护白区商人的安全和利益的政策,不向商人收税,鼓励允许白区商人来苏区做生意,并实行将南梁地区的山货、羊畜、皮革等土特产品低价卖给白区商人的优惠让利政策,鼓励他们将边区紧缺物资从白区贩运过来。同时,根据地也有人到白区去贩货。“这样久而久之,有一些商人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影响,表现进步了,有时甚至冒着被杀头的危险为我们送货。国民党反动派气急败坏地骂这些人是‘通共。那些进步的商人也很会想办法,设法把钱塞进国民党有关当局和人员的腰包里,便打通了与边区相互来往的通路”④,粉碎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这有效地促进了根据地经济的发展,增加了边区群众的收入,为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提供了物质条件。
四、贯彻卓有成效的统一战线工作政策,维护边区内部各个阶级的团结,为边区的巩固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积累的成功经验,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武器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陕甘边区的统一战线建设是与革命战争、建立巩固的革命政权相联系的,是实行革命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统一战线工作的突出特点是开展“兵运”,建立革命武装力量,壮大革命武装队伍。1929年5月,中共陕北特委红石峡会议上,通过了刘志丹提出的“变敌人的武装为革命的武装”的方针,刘志丹结合实际提出“白、灰、红”三种建立革命武装的形式,白是派党员到国民党部队中去工作,灰是做土匪工作,红是搞自己的武装力量。刘志丹、谢子长受党组织派遣到陕甘边界开展“兵运”工作。刘志丹说:“干革命需要建立统一战线,敌人越少越好,朋友越多越好。我们增加一分力量,敌人就减少一分力量。”①陕甘边区地方杂牌部队多,民团、土匪多,他们既互相利用又互有矛盾。这一时期中共陕西省委多次强调要把将做白军中士兵工作作为目前党的一项重要任务。刘志丹、谢子长通过亲戚、同学、同乡等关系,派一些党团员和进步青年进入某些军队挂牌建军,秘密建立党的组织,争取士兵群众和进步军官,时机成熟即举行武装起义,为红军和游击队补充了大量兵源。在陕甘边的统战工作中,以争取郭宝珊起义为最突出。郭宝珊原为黄龙山“山大王”,在惯匪梁占魁手下当营长。刘志丹多次写信捎话劝他弃暗投明。郭宝珊在被国民党收编的路上决心投身革命,加入红军,在庆阳的新堡宣布起义,被编为“西北抗日义勇军”,直属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指挥,相当时期内军事行动、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独立。郭宝珊后来成为一名人民军队的卓越指战员,解放后任青海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刘志丹还成功地说服保安县哥老会老大马锡五、马鸿逵部营长韩练成、民团团总马海旺等参加了革命。“三色革命”的实践立竿见影。
针对知识分子单列一条政策,提出:“对政治上清楚的知识分子,一概相信并分配以适当的工作。”②例如,出身地主家庭的张景文受进步思想影响和丈夫徐国连越过层层封锁来到南梁参加革命,担任列宁小学教师,丈夫担任党的秘密交通工作,夫妻俩都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一时期,陕甘特委和红军对少数民族的统战工作也是卓有成效的。刘志丹、谢子长曾发动回民起来与汉族兄弟一起闹革命,打土豪,分财产。回民派代表参加了寺村原革命委员会的选举,享受与汉族平等的政治权利。回民游击队与其他游击队配合,为保卫根据地做出了重大贡献。
五、党中央毛泽东的及时到达纠正“肃反”,从政治上巩固了陕甘边区的苏维埃政权,使陕甘革命根据地得以保存。
1935年9月,正当中央红军挺进陕甘根据地的时候,中共中央驻西北代表团和中共陕甘晋省委执行王明“左”倾错误路线,决定更加猛烈地“开展反对右倾取消主义的斗争”,在根据地大搞“肃反”。他们利用组织上的变动,不公正地将刘志丹排斥在新的省委和军委的领导之外,同时安插“左”倾错误的执行者担任要职,接着即以“肃反”为名到处捕人,攻击刘志丹“一贯右倾”,诬陷他是“右派”、“反革命”。凡是原红二十六军营以上干部和西北军委机关、陕甘苏区县委书记及县苏维埃主席以上干部几乎全部被捕,遭严刑逼供,被指名要招出刘志丹是“右派反革命首领”,并残酷杀害200多名干部。西北根据地的错误肃反,制造了大量冤案,造成根据地人人自危的恐怖局面。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趁机捣乱,发生了一些“反水”现象。同时,敌人也增调兵力,完成了对根据地新的“围剿”部署,妄图从南北两路夹击红军而消灭之。内遭错误路线的破坏,外受强大敌人的包围,本来形势一片大好的西北根据地,一下子陷入了岌岌可危的严重局面。endprint
毛泽东率中央红军到达西北根据地后,了解到错误肃反和刘志丹等同志被关押的情况,提出“我相信创造这块根据地的同志是党的好干部”,并立即下令“刀下留人,停止捕人,一切听候中央解决”。正如习仲勋后来回忆时说的那样“满天乌云风吹散,毛主席来了晴了天”,陕北“肃反”的严重局面有了转机。1935年11月2日,中共中央来到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甘泉县下寺湾,边区政府在此召开欢迎大会,庆祝中共中央、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3日,中共中央在此召开常委会议,听取陕甘晋省委和西北军委负责人关于西北根据地“肃反”及劳山、榆林桥战役情况的汇报。中央决定成立党务委员会,由董必武、张云逸、李维汉、王首道、郭洪涛等组成,负责审查西北苏区的错误“肃反”问题。11月7日,张闻天、秦邦宪、王稼祥、刘少奇等率领中央机关抵达瓦窑堡,着力解决错误“肃反”问题。毛泽东、周恩来等亲自过问,参与处理。先期到达的王首道等在瓦窑堡仔细审阅了案卷,调查研究,证明刘志丹等同志的“罪状”纯属诬蔑。中央抵达瓦窑堡的当天即将刘志丹等被捕同志全部释放。
毛泽东、周恩来和张闻天等党中央接见了刘志丹等同志,亲切地安慰刘志丹说:“你和陕北的同志受委屈了。”刘志丹毫无怨言地说:“我们的工作也有错误”,“中央来了,今后一切事都好办了”。他立即代表全体获释同志感谢党中央的正确处理,一些受迫害的同志有委屈情绪,他劝大家说:“不要着急嘛,要相信中央和毛主席会分清是非,作出正确结论的。”一再劝慰受害同志,以大局为重,团结一致,共同对敌,并强调:革命利益高于一切,要顾大局,绝对服从中央的调遣,要向中央红军学习,加强团结。对此,李维汉后来评价道:“刘志丹明知一部分同志被冤屈关起来,自己也会被捕,他有枪杆子,有群众,要干就起来了,那就打起内战了,结果是分裂,给敌人造成一个大缺口。他明知个人会有危险,但还是顾全大局,服从纪律。”①在他的影响下,许多受迫害的同志都不计个人恩怨,勤恳工作,使西北红军和中央红军团结得亲密无间。11月26日,中共西北中央局做出关于《检查肃反工作的决定》,指出中共陕甘晋省委个别领导人在肃反工作中“犯了小资产阶级的‘极左主义和‘疯狂病的严重错误”,“以致在某些地方党内与部队内造成了严重的恶果,客观上帮助了反革命派”。11月30日,西北中央局党务委员会做出决定,给在陕北错误“肃反”中犯错误的聂洪钧、戴季英以党纪处分。同时,中共中央组织部在瓦窑堡召开平反大会,公开宣布刘志丹等无罪,并予以分配工作。七年后的1942年,中共中央对陕北错误“肃反”重新进行了审查,正确分析了路线是非,指出刘志丹等同志所坚持的政治路线和立场是正确的,朱理治、聂洪军等同志所执行的路线是错误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
因此,正是党中央的到达,及时纠正了陕甘边区的“左”倾错误和错误“肃反”,才挽救了当时内外交困、“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保住了红军的落脚点和抗日的出发点,为党留住了之后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的‘左倾机会主义,这个错误使得土地革命战争受到了极端严重的损失,结果,是丧失了除了陕甘边区以外的一切革命根据地。”②
结语
以南梁为核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成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全国得以保存的“硕果仅存”的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的各个阶段都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中熠熠生辉,为革命胜利做出了特殊的贡献。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功不可没,光耀千秋。
(作者系延安大学政法学院中共党史2013级硕士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