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的想象激发生命的语言

2015-06-03 06:15管奇峰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管奇峰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个性化表达。”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欲望呈现出逐步衰减的态势。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元素,引领学生触摸生活,巧妙运用艺术元素和自身的情境“磁场”,为学生开启想象之门,促使他们生发有个性的生命语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唤醒想象;个性化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8-0025-04

前不久,笔者让学生围绕“中国梦·我的梦”写一篇随想,谈一谈自己曾经的梦,已经实现的梦,现在的梦,未来的梦……一名学生写道:“幼儿园时,我曾梦想着飞上蓝天尝一尝白云的味道,幻想着乘坐在透明的泡泡中漫天浮游,周游世界……老师们都夸我是个很有想象力的孩子。长大了,老师却总说我的语言太干瘪、太枯燥,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我很疑惑:我的想象力哪儿去了?是随着童年远去了吗?还是平时忙碌的学习使它‘睡着了?如果是,那怎样才能唤醒它呢?”

这篇来自学生的作文引发了我的思考。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理性思维逐步发展,而来自感性思维的想象力却渐渐沉入梦乡,在语文学习中,表现为思维僵化,语言模式化,缺乏灵性,没有表达的欲望。怎样才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想象,点燃学生真实灵动、个性化的言语表达呢?

一、触摸生活:想象需要一汪源头活水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想象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知觉材料从何而来?来自生活。所以,引导学生去感知、触摸多姿多彩的真实生活,能为想象输送源头活水。

(一)生活实践

事实证明:小学生对动手操作、社会实践类作业的热情度远远高于学科类作业。教学中,我常常将相关联的内容加以整合、优化,使其生活化、实践化。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有以下内容:“向父母表达爱”(习作2)、“学习采访”(练习2)、“介绍一种美味”(习作3),我将这三块内容进行了重组,再指导学生分阶段实践体验。

第一阶段:采访。课堂上明确了采访要求,学习了采访技巧之后,我布置作业回家采访父母,但首先要列好采访提纲。全班学生经过充分讨论交流之后,列出了许多有价值、有情趣的问题:妈妈怀着我时是什么感觉?你们还记得我出生时的样子吗?我的到来使我家产生了哪些变化?我的成长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第一次,你们都还记得吗?在我小的时候有哪些特别有趣的事?我有没有让你们特别头疼的时候呢?现在,你们对我最大的期望是什么?……第二天,我阅读着一篇篇丰厚的采访记录,品味着家长和学生写下的心灵感悟,心中涌动着一阵阵暖流。

第二阶段:观察。经过了第一阶段与父母的心灵交融之后,要求学生深入厨房,观察父母每做一道菜都用了哪些食材,要经过哪些工序,最后再品尝它的味道如何。学生经过深度接触后写出来的作文远远超过我的预期,不仅摆脱了以往说明书的范式,而且充满了儿童情趣,飘溢着爱的味道。

第三阶段:表达。经过了前两个阶段的体验、感悟,学生的心已经被暖融融的亲情所包围,他们用自己的独特方式由衷地向父母表达爱,写下了《爱的不等式》《我的爱心晚餐》《迟到的“表白”》《寄语明月清风》《电话里的祝福》等一篇篇真情流淌、温馨感人的佳作。

(二)场景再现

很多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往往被时空,被教学环境所束缚,让学生无法触摸到真实的生活画面,在创作表达时总显得力不从心。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调用多种手段再现生活场景,为学生开启想象之门。笔者在执教“微型活动作文”指导课《舌尖上的“挑战”》时,让三名学生分别品尝三种不同味道的休闲食品,并要求“在口中停留15秒以上,面对大家不说话,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将“吃零食”这一常见的生活现象以“慢镜头”的方式放大、再放大,学生观察之后,用夸张手法将平时熟视无睹的细微表情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叫绝。

教学《姥姥的剪纸》最后两句点睛之笔时,笔者通过一组图片再现课文场景。随着镜头的渐行渐近,依次展现北方的小村子、家家户户贴着的窗花、坐在门前剪纸的姥姥、站在村边凝神远望的姥姥、姥姥饱经风霜的脸和期待的眼神……最后因势利导,让学生发挥想象,抒写心情——《又一次梦回故乡》。《姥姥的剪纸》是一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文,质朴真实的生活画面使学生感于言而动于情,纷纷用自己的知识贮存、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和审美情趣丰富着课文的意蕴,进行着阅读的再创造。

二、融入艺术元素:想象需要一对美丽的翅膀

“如果人类没有了想象,就像鸟儿没有了翅膀。”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的心灵“飞” 起来,思维“飞”起来,情思“飞”起来,想象才具有更广远的意境。

(一)诗音画的独特魅力

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早已深入人心,通过图画、音乐创设情境已成为语文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自不必言说。而诗音画这种新兴的综合艺术形式正彰显着他独特的魅力。唯美的画面、悠扬的音乐,再配上诗意的语言,总能引发学生无限的遐想,激荡美好的情思,生发智慧的语言。

案例:《清平乐 村居》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首词,看看词中写了哪些景、哪些人?

生:写了茅屋、小溪、青草。

生:还写了一对老夫妻和他的三个儿子。

生:词的下片还描写了豆地、莲蓬。

师:短短46个字,写了这么多景、这么多人,写得好不好啊?

生(异口同声):好!

师(笑笑):当然写得好了,因为这是一篇经典词作!那——写得具体吗?细腻吗?(生茫然地摇摇头)

师:是的,因为太凝练了,所以省略了很多很多,比如色彩、声音、人物的外貌、姿态、神韵……留给我们太多的想象空间,需要我们去咀嚼、去品味、去感悟。接着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这美丽的田园风光图。

(伴随着清新的《寂静山林》的音乐,古朴的茅屋、栅栏、潺潺的小溪……一幅幅田园图片不断呈现。)

音乐渐低,师轻轻柔柔地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课堂尤为安静,学生都沉浸在想象中。)

生:那是一个清晨,我看到一座低矮的茅屋在蒙蒙雾气中若隐若现,屋顶上的茅草湿漉漉的,不时还滴下几滴水珠。给人一种古朴、幽静的感觉。

师:说得太精彩了!就这样用心去想象:雾气渐渐散去……

生:雾气渐渐散去,鸟儿站在枝头开始歌唱,荷叶上滚动着一颗颗珍珠,亮亮的,闪闪的。顽皮的小儿子早早地就来到了小溪边玩耍。

生:夏天的夜晚,小溪边传来一阵阵蛙鸣,溪水轻轻的,柔柔的,“哗——哗——”,好像在唱着舒缓的催眠曲。整个山村入睡了。

生:在这样的夜晚,我还看到许多萤火虫在漫天飞舞,调皮的小儿子在奔跑着、追逐着,老爷爷老奶奶无比怜爱地看着他,欣慰地笑了……

“留住诗意,就留住了语文教育的生命。”诗音画的巧妙运用,诗化了文本,诗化了学生的情感,更诗化了学生的语言。

(二)精心构思的艺术效果

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创作需要精心的构思,语文教学亦是如此。学习了《海伦·凯勒》之后的一节作文课上,笔者让学生闭着眼睛创作一幅画,体验处在黑暗世界中的无奈与痛苦。他们兴趣盎然,立即闭上眼睛动手描画。但过不了多久,他们就忍不住要微微眯开眼睛偷瞄一两眼,所以画出的画总体还算协调。只有坐在前面的一个非常腼腆的小男孩,他的作品画面很凌乱,景物的摆布完全错位,同学们看后大笑不已。待大家笑够之后,我郑重地宣布:“今天的体验活动,获胜者是这位小男孩。因为这是一幅最诚实的作品,所以它是最美的。”大家的笑容瞬间凝固了,面面相觑,啼笑皆非。他们没有想到老师会安排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心有所感,画由感生,该生将活动中的心理变化刻画得真实形象。此外,我还偶尔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故弄玄虚,制造神秘气氛,时刻抓紧他们的心,最后揭开谜底。有时我也会效仿名师,在教学中随时融入文本,以“剧”中人物的身份与学生对话……精心的教学构思产生了令人欣喜的艺术效应,孩子们的对话交流、表达创作都是那样真实自然,细腻灵动,洋溢着生命的气息。

三、教师自我入境:想象需要合宜的情绪世界

李吉林老师曾说:真情交融不仅仅表现在师与生之间,还表现在师生情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老师的情感,教材蕴含的情感是靠老师去传递、去触发,从而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的。可见,要想发展学生的情智,诱发他们的想象,教师首先要自我入情入境。

(一)体态暗示引领

教师的体态语言,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姿态、情致、风韵。语文教师每天带领学生徜徉在不同的文本之中,品味着不一样的精彩。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如演员一样,在不同风格的“剧本”之间变换角色,尽快引领学生入“戏”,给他们以想象的空间。

还记得多年前,一位老师执教《十里长街送总理》。课始,教者着一身庄重的黑色西服,神色凝重地扫视了学生一番,低沉的声音缓缓地在教室内响起:“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他们望着周总理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此时,教者已眼含泪水,用微微颤抖的声音说:“就让我们也加入送行的队伍,去送一送敬爱的周总理吧!”随着老师的手势,全班一起沉痛地齐读课题:“十里长街送总理!”导入中,教者除了声情并茂的讲述之外,还在着装、神情、眼神、身体姿态等细微之处渲染情境,感染学生,为整节课奠定了悲痛的情感基调。

课堂上,这位教师俯下身子看学生写字,不时用手指点;与学生对话时总是微笑着看着他们;时而摸摸学生的头,拍拍他们的肩……这些体态语都能为课堂创设宽松和谐的人际情境,调动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这是一种正能量,它能激活“沉睡”的想象,点燃创新的热情。

(二)语言熏陶感染

语言是有温度的。课堂上,教师精彩的语言描述往往比任何一种情境更具“穿透力”,它能抵达学生的灵魂深处,使他们感悟到语文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笔者多处通过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谈迁内心,想象他心中的悲愤、伤痛、挣扎与坚定。

案例片断:

师:20多年的努力,20多年的奋斗,20多年的付出,眨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小偷偷走的哪里是书稿,分明是谈迁的——

(学生回答:心血、血泪、希望、生命……)

师:是啊,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啊!何况他已是一个50多岁的老人了。他寝食难安,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地流淌,谁知道他的内心有多么痛苦啊!(学生描述谈迁内心的痛苦)

师:就这样,他在痛苦中挣扎着,彷徨着,终于有一天,他对自己说:……(学生语言描述谈迁内心的坚定)

师:为了使新书更加完备、准确,谈迁来到北京四处寻访,广泛搜集,考察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之中。冬天,大雪纷飞,谈迁依然在外奔波……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师:夜深人静,山风呼啸,谈迁依然坐在孤灯下……你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教师动情的描述、富于变化的语气语调,以及饱满的情绪形成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学生去深思、去想象、去表达。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真情交融,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展现了语文教育的生命光辉。

“为了欢乐而出生的鸟儿,怎能坐在笼中歌唱?”学生“沉睡”的想象期待着唤醒与拔节,让我们携一颗童心,用生活呼唤想象,用艺术激活想象,用自身的教学魅力滋养学生的想象,这样我们才能聆听到来自儿童心灵深处最本真的生命语言。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