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嵩
摘 要:目前由于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素质的提高已经受到各方的广泛重视,物理作为高考重要内容之一,受到了各界的广泛重视,因此教育工作者不断的研究,探讨如何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从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入手,提出如何提高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措施。
关键词:物理;生活化;策略
自高考制度恢复后,高考已经成为我国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学生及学生家长的重视,目前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考试内容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核,物理作为高考中的重要一项科目,考查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对物理理论的应用能力,因此教育界在不断地研究
新方式,以不断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实现应试与学生素质的平衡。
一、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1.物理课程性质的要求
高中物理教学是目前普通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是一门探索物质结构、运动及运动规律的自然学科,物理教学效果的好坏关系到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关系到我国的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程度,因此高中物理教学的性质决定了高中物理教学要从实际生活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将生活元素融入教学,高中物理教学的实质就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高中物理教学要加强与现实生活、现代社会以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高中物理改革的需要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规定,高中物理课程在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新的课程目标要求,高中物理教学要不断提高物理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物理教学内容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生活的参与度。物理知识本身就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从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而来,现实生活中物理知识无处不在,因此,提高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程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困难的能力,这样才能达到高中物理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
二、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提高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并非异想天开,很多教育学者已经
在研究高中物理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加学
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下面我们探讨一下如何将高中物理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1.教材内容的生活化
教材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教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教材编制部门要尽量在教材中避免出现大篇幅的理论知识,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理解,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物理知识是人们对生活中出现的相关现象的总结而得出的理论成果,是一门有关生活的学问,教材编写时要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生活经验,得出物理理论,有时可以配上相关图片,这样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编写有关弹力的问题时,先从生活中的水果秤和弹簧秤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相关知识,最后教师再进行讲解,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高中作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关键时期,教师更要注重教学
方式和教学内容的传授,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前要积极地与学生
沟通,扩大教学内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这不是靠记住几个公式,会做几道题能够达到的,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注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融会贯通,加强学生读学习内容的理解,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例如,自由落体运动作为物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要增加自由落体的相关的实验,通过对纸、粉笔和小石块等物体的实验,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3.实践内容的生活化
理论是从实践中获得,物理知识也不例外,物理的生活化教学是一项新的教学方式,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不是机械地背诵公式和反复的题海战术,由于高中物理是一门生活化较强的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加侧重引导学生不断强化实际理论知识的应用,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首先学校要向相关部门申请,增加学生的教学实践设备、设立实验室,同时学校要加大实验室的对外开放,让学生能够有便利的实验条件,教师要多多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只有各个方面协调配合才能巩固课堂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真正实现高中物理教学目标。
总之,物理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高中作为一个特殊的学习阶段,高中生学习既有升学压力,又有多年来的固定思维和学习习惯,因此想要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物理应用素质,
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将生活元素与物理内容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平衡应试和学生素质,强化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完成物理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为国家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康响秦.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方法的探究[J].教育学术,2011(07):67-68.
[2]邵灿刚.浅谈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J].基础教育论坛,2011(11):18.
[3]石志清.如何构建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J].教育科学,2011(09):33.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