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炎红
摘 要:语文新课标倡导学生要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凭借自己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课堂控制力,抓住有利的契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带动班级学生在课堂上合作讨论探究,才能使语文课堂活色生香。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契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的课堂教学观念,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课堂主体于学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因为习惯了传统教学,学习时难以引起思维的冲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思维的惰性,不能或不善于主动探究。对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一改传统“填鸭式”的教学作风,鼓励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主动探究学习,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语文课堂活色生香。
然而,教师有时难免形成思维的定式,这不仅约束了教师自己,还剥夺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机会。因此,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闪现出的思维火花,抓住有利的契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带动班级学生在课堂上合作、讨论、探究。
记得我教学莫怀戚的散文《散步》时,我和学生一起朗读文中的第5~8段。然而,正当学生全神贯注地读着:“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突然,教室的某个角落传来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这个作者真笨!”
“你说什么?”我有点生气,心想这小子存心捣乱,在这里胡说八道。但转念一想,也许这是个调动学生课堂主动探究的好机会。于是,我便问道:“徐某,你说‘这个作者真笨!你能给大家讲讲你这么说的理由吗?”
“因为要满足母亲又不委屈儿子,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去的时候大家一起走大路,大路平顺,满足母亲的愿望。回来的时候也是一起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又可以满足儿子的要求。这样,他们一家子既不拆散又满足了母亲和儿子的要求。”听了徐某的回答,我说:“你很有想法,但是这么简单的问题我们都想到了。莫怀戚先生是个大作家,不可能想不到。同学们,开动你们的脑筋一起来想想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呢?”我把问题抛给了所有的学生。
顿时,班里的气氛活跃起来,学生有的同桌的两人,有的前后四人,甚至有的和旁边小组的同学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
十多分钟后,就有学生开始举手发言。“我不同意徐某的看法。他只考虑了大路与小路相通的情况,可事实上那两条路是不相通的。”学生王某说。
“说得好,你何以见得两路是不相通的?”我问。
“从作者对两条路的选择上看,他表现得很难做出决定。因为选择走大路就委屈了儿子,选择小路也就满足不了老母亲的愿望,作者左右为难,那就说明大路与小路是不相通的。”王某继续说。
“嗯,你对课文内容读得非常仔细,从字里行间找到了作者难以做抉择的原因,非常好。请坐,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不同的答案了?”
“老师,我觉得作者是特意这么写的。因为在课文开头交代散步的地点及一家四口之间的相互关系时。作者把‘我、我的母亲放在最前面,可见‘我和‘我的母亲在家庭中的重要位置,而且在‘母亲‘妻子和儿子前用两个‘我的修饰,强调了‘我和‘母亲‘妻子和儿子之间的挚爱情谊。所以,在这里作者特意写散步出现分歧,‘我难以抉择,最终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还解释了做这样的抉择的原因,就是为了进一步表现‘我既爱幼,更尊老的感情”学生蒋某说。
“蒋某认为作者这么写是刻意而为。为的是突显尊老爱幼的美德。蒋某理解到了作者写作本文的主旨。那么,就请大家合作探究文章还有没有其他能体现一家人尊老爱幼的地方了?”蒋某的回答已经触到了文章的主旨,我抓住了这个契机让学生深入寻找体现主旨的句子,加深学生对主旨的理解。很快,学生通过讨论找到了这些段落,作者写作文章的主旨意图也就不言自明了。因而,《散步》一课的教学目标便实现了。
课后,我反复回想这堂课。如果我当时一味地为了赶任务,而对学生不经意间的那一句“这个作者真笨!”横加指责。在学生不理解的情况下,马上给出现成的标准答案。那么,学生就根本没有真切地理解莫怀戚先生写作《散步》的目的。同时,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这堂课自然就失去了意义。不过,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入理解,让我把徐某的话作为契机,组织学生积极思考,深入讨论,激发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地表达,使他们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这无疑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也调动了课堂气氛,激起了学生的合作讨论、自主探究的意识。真正做到了还课堂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大舞台。当然,在讨论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运用自己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课堂控制力,时刻观察学生的行为反应,听取他们思考的问题和交流的答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的讨论活动朝着我既定的教学目标推进,整堂课讨论活跃而不纷乱、生动而不芜杂。
编辑 郑 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