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绵
摘要:当前,伴随着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扩招,学生人数有所增加,传统的钢琴教学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钢琴教学环境。因此,我们必须对当下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模式、方法、途径进行思考;同时加大对钢琴教学的改革力度和提高钢琴教学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校 音乐教育 钢琴教学改革
在国家文化教育的大战略背景下,中国的高校进入了扩招时代,使得千百万的莘莘学子进入大学的梦想得以实现。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孩子们的命运即将发生巨大的改变,这就是我们大众对大学教育的最朴实的认知,但是我们似乎很少有人愿意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扩招的大众教育时代,我们的教学质量能否得到保障,我们的教学模式、方法是否也因高校的扩招而发生着改变。
一、教学内容着重点应该凸显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
相对于其他音乐文献来说,钢琴音乐文献算是比较丰富了,钢琴作品不但数量众多而且精品也不少,这对于高校的钢琴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丰富的教辅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更多选择的空间。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对数量浩瀚的钢琴作品要有选择性的提取,笔者认为,应该这样安排钢琴教材的选用:
(一)单纯的钢琴练习曲不应该在钢琴教学中占过多的比例,而是应该选择那些既有一定技术含量又富有音乐表现力的曲目。一般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中的钢琴教学作品可从四方面来入手:第一类是纯技术的练习曲;第二类是复调曲;第三类是大型钢琴作品;第四类是经典钢琴作品。
钢琴作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须达到的最基本的技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既是为我国的中小学输送大量的专业音乐教师,因此这些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的职业定位不是钢琴演奏家、音乐表演家而是普普通通的钢琴教育工作者。他们需要具备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所以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实用性能力。这也是现在高校教育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学校要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这将为我们的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成为实用人才作好准备,在以后的工作道路也会更加顺利。
(二)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课型
由于我国学校的扩招带来的直接影响,每个钢琴老师对学生的授课人数已经多余扩招之前的人数,这就产生了严重的问题,那就是高校的钢琴师资力量的薄弱已经显现出来了,之前的一对一的钢琴授课模式现在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笔者认为应该要有针对性的实施。其实就是要根据高校师资力量与招生情况,采取传统的一对一的个别授课、集体授课、小组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如钢琴小组课的教学可以使程度相同的同学采用相同的教材,相同的进度进行教学。集体课的教学则在培养学生键盘综合能力方面具有教强的优势,是完全不同于传统钢琴教学,是思路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模式。此外,集体课教学还可增加讲课容量,扩大知识覆盖面。这就是我们应该提倡多种钢琴教学的形式,因为很显然单一的教学方式是行不通的。当然这一点是要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进行的。
二、创新钢琴教学模式
钢琴演奏的过程就是一个创作的过程,钢琴的乐谱就是那样记录在乐谱上的,而演奏者需要将这种无声的记载,转化成富有人类情感的听觉艺术,给人们美的享受,也就是在这种转化中,人们对音乐的理解力的差异性,显现出来了,在音乐美学上被称为“二度创作”。正是这种钢琴演奏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钢琴教学中需要能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以及音乐的感觉。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钢琴教学的模式中不断地进行创新,只要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钢琴教育人才。
三、加强教材教法的研究与建设
教材是我们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我们所有的教学思想、目的、内容以及教学方法都是建立在我们的教材上的,选择好的教材进行教学是达到更好的教学质量的前提。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够马虎对待,一般好的教材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符合我们对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2.合理的知识结构;3.教学系统强,知识脉络清晰;4.教学目的明确、科学。
大部分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教材因缺乏研究,使其缺少明确的教学目的和可行性的实施步骤,因此难以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所以笔者认为科学的课程设置应包含一下特征:1.钢琴的基本技能(包括即兴伴奏、视奏等);2.四手联弹、合奏等;3.基本的键盘和声连接;4.转调、移调的熟练应用;5.各个时期的经典曲目的演奏;6.钢琴音乐史的认识;7.基本的教学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国民素质教育的形式将是多样化的,提高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水平已是当前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当务之急。这就需要我们在钢琴教学思想上达到高度的统一和形成广泛的共识,让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为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的腾飞落实到高校实际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1]裴建伟.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改革[J].河北师范在学音乐学院,2009,(09).
[2]黄因.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J].音乐研究,2007,(01).
[3]赵宇辉.关于高职音乐教育中钢琴教学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