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莉
题记:孩子的信任是一朵娇嫩的花儿,它是很容易被摧折、被晒枯的,被不信任的毒药摧残致死的。
——苏霍姆林斯基
身为教师的我总会感觉到自己的力量是那样的微不足道。我的成绩不够辉煌,所以我无法慷慨激昂,我的故事也不够感人,所以我不能声泪俱下,只有一颗真心,和向孩子们无限敞开的胸怀。但是有人说:你的心在哪里,你的幸福就在哪里。当我用心去感受教育人生的脉搏时,我感觉到不管是快乐还是忧伤,充实还是迷茫,都是我生命中挥之不去的幸福。
常聆听许多老教师教诲说:爱和信任是一种神奇而伟大的力量,它能帮助你教育好你的学生。经过这六年的教育见闻和经历,我赞同这个观点:一个教师只有用自己饱含深情的爱——对学生的爱,去感染学生,去影响学生,那就肯定会给学生带来许多有益的改变。把载有爱的眼光,哪怕是仅仅投向学生的一瞥送给学生,那么他们幼小的心灵也会充满阳光,享有滋润……
宇,男,14岁,是我们班的一位特殊生,在他两岁时,亲生母亲扔下他们父子二人改嫁走了,是奶奶爷爷一把屎一把尿地把他拉扯到大。他一天天长大,烦恼也与日俱增,看到其他同学的父母,以及其他同学快乐的一家人,他就有一种难言的心痛,当奶奶爷爷因一件小事就喋喋不休地责备他时,他就会选择逃避,离家出走。现在父亲刚刚再娶,新妈妈与他之间的误会也接踵而至,他旷课,夜不回家已是家常便饭。
这是我新接的一个班级,接班不到两周,我就出去学习了,一周回来后,我刚走进办公室,代班主任就把明和他的父亲引见给了我,“您来得正是时候,明已一周没来上学了,他父亲刚刚把他找回来,您就看着解决吧!”
满怀欣喜的我,一盆冷水从头顶浇到脚后跟。我还是佯装微笑地问候着,上下打量着父子俩,孩子拘谨地站在我的面前,父亲满脸的尴尬,我一时手足无措,不知从何处下手。真想简单地处理一下:“回去写一下事情经过,再写一篇反思,检查一下自己的过失,好好休息休息,过两天再来上学吧!”父亲和孩子好像都看出了我的心思,在一旁絮絮叨叨地恳求着:“老师,别停孩子课了,他已经一周没有上课了。”“老师,我以后不逃课了,我错了!”我看着宇说道:“你逃课一定有你自己的原因,请你思考一下为什么,好吗?我和你的爸爸聊一会儿。”
我领着父亲到了恳谈室,首先和他的父亲单独了解了情况,我从三方面询问:1.他为什么离家出走?2.您希望我怎样解决这个问题?3.你能为孩子再一次离婚吗?答案是:他的新妈妈那天和父亲说了一些孩子的缺点,父亲批评了他,他认为父亲与新妈妈一起对付他,看不上他,并且父亲还说了一句:“若这样的话,你就别上学了!”他就离家出走不上课了。父亲希望不要再停他的课了,他已经耽误这么长时间课了,最好让他上课,怎么处理都行。“如果孩子真地不能容忍他的新妈妈,为了孩子,我宁愿再一次离婚。”我知道,第三个问题我问得非常尖刻,当我听到父亲的回答时,我惊呆了,我沉默许久,我非常非常感动,我原以为他会找许多许多的借口......我暗想我要全力以赴挽救这个孩子,挽救这个家,我责无旁贷。得知答案后,我告知父亲先回家,中午十一点准时来校接孩子。
然后我与学生宇进行长谈。我也是从三方面开始我们的谈话的:1.你是否喜欢上学?2.为了你,爸爸决定为你再一次离婚,你同意吗?3.你希望我能为你做些什么?答案是:喜欢上学。不同意爸爸再一次离婚。原谅我,让我上学。然后我们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谈话,我首先表扬了他的善良,尽管不喜欢新妈妈,但不希望爸爸为他再一次离婚。从中我也真正看到了孩子那颗善解人意的心,给了我一个决不放弃的理由。我又谈到了爷爷奶奶的辛苦,我谈到了爸爸为了他可以再一次离婚的感动,我谈到了所有爱他的人的无私,我也谈到了他的自私,他的无情,在一次次的流泪中,他开始后悔并感到内疚。在他泣不成声的感动中,我知道我戳到了他的痛处,我也知道我已走进了他的心里,我知道对青少年的教育主要是以一个人的心灵去精细地接触另一个人的心灵。
我语重心长地说:“有人非常非常需要你,他们无限地珍爱你,感到有了你他们活着才有意义,但是,你也要非常非常地珍爱他们,没有他们你就不能生活,他们对于你也应该是无限宝贵的。”只有叮咛,没有保证,也没有处罚,正常上课。但是我让他写了一篇日记,记录下今天的谈话,留作一个纪念,他欣然同意了。我知道此时的一句冷酷无情的话,一个漠不关心的眼神,就足以扯断一根纤细的生命之线。
后来,在我教他的一年中,他真的没有再逃过课,现在他学习成绩优异,考上了重点班。我已不再教他了,但是我曾扶他走过的这一段路他没有忘记,每逢节假日他都会来看我,不仅仅是他,还有他的家长,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
他的父亲也没有再一次为他离婚,我知道,这不仅仅挽救了一个孩子,也挽救了一个家庭,这是孩子的爸爸、孩子还有老师他们各自的那句至真至爱的、感人肺腑的话结出的果实。
作为老师,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沐浴爱的阳光,健康快乐的成长,要多发现他的好,学有所成,乐善好学,孩子越是调皮,就越是需要老师给予爱的时候,我们其实能够使孩子们成为可塑之才,关键是要发挥自己的智慧,发现孩子的优势,站在孩子成长和鼓励孩子进步的角度去思考去探索,用点滴的“爱”铸就孩子绚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