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建鹏
摘 要: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医学人文本质的内在要求,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和医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就是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然而,人文教育的缺失是当前医学教育的现状,导致医学生人文素质较低。通过分析当前医学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存在问题及成因,该文对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方式和途径进行了探讨,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加强课程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完善保障评价体系,探索构建医学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有效模式,为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人文基础。
关键词:医学高职 医学生 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c)-0153-02
作为一名医学高职院校从事人文社科教学工作的教师,我始终坚信:医学兼具自然、社会及人文学科的属性,并且是一门最富人文性的学科,倡导和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顺应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在医学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体系的构建要科学合理,并开设系列人文课程,用作人文素质教育重要素材,帮助医学生积淀一定的人文底蕴,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其教育意义重大。
1 医学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现状与成因分析
我国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相对于西方国家,起步较晚,基础较弱。虽然我国医学院校全面开展教育改革的呼声持续高涨,但目前醫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仍没有明确标准,相应的措施不完善,也缺乏可操作性。部分医学院校也采取了相应的举措,但更多医学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认识仍停留在理论认识上,实际行动不足,教学效果不理想。
1.1 重功利、轻理想,人文精神缺失
当前“科学至上、知识至上”的观念被普遍所接受,人们缺乏对人文教育的认识,存在过重的功利主义教育观、片面的人才观和落后的医学观。普遍觉得在科技专业人才培养中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是可有可无的,最多也就是起到扩展知识面的作用,认为医生只要具备了较为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精湛的医术就是优秀的人才;同时在高等教育中存在“重功利、轻素质”的现象。教育目标的功利化,使得医学教育单纯地服务于甚至服从于功利,这势必排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1.2 重专业、轻人文,人文教育边缘化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重技术、轻人文”是长久以来医学高职院校在教学理念上存在的诟病,比较注重培训学生专业技能,而忽视了培养他们的素质能力,忽视对全人的培养。虽然人才培养方案中已经包括了人文素质教育这一方面,但是并没有充分展现人文教育的内容,新的教育模式也没有在教学计划中体现出来,更没有反映社会关于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医学都是精于自然科学而忽略了人文科学,没有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文素质的培养被边缘化甚至削减,导致医学教育人文底蕴不足。
1.3 重理论、轻实践,人文教育薄弱
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且人文课程存在不合理的设置,整个课程体系中医学人文课程占的比重小,甚至有“专业一边倒”的现象,使医学生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平衡,缺乏人文社会知识,人文素质低。开展医学人文教育时间很短,其属于跨专业、跨学科的教育,教授医学人文课程的老师学人文的缺乏医学方面的知识,而学医学的人文知识方面又比较欠缺。再加上医学人文课程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医学关联性,只重视传授人文知识,忽略了内化的人文精神,没有把医学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教学效果不佳。因医学教育课程繁重,造成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汲取,对人文学科的知识缺乏关注。
2 医学高职院校加强人文教育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当前医学教育的现状是人文教育的缺失,导致医学生较低的人文素质,医患关系紧张。不管是从医学自身所具有的人文特质,发展方向上融合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特点,还是从医学生必须具备的人文素养,医疗卫生事业所饱含的人文性特点来看,医学高职院校都必须加大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力度。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人文本质的内在要求,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和医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2.1 医学高职院校加强人文教育是医学人文本质的内在要求
按其使命来说,医学是人学,是对人生命全过程的关怀与尊重;从科学理论角度来看,医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紧密结合的学科体系,其自身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其人文性不只是因为医学的对象是自然人,重要的还在于医疗实践和医疗手段的社会性。在医疗过程中,对生命的救助、对病痛的解除、对病人情绪的安抚等,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倡扬热爱人、尊重人、关心人的医学人道精神。这些都足以说明医学自身充满着、饱含着人文性。可以说,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是医学人文本质的内在诉求。
2.2 医学高职院校加强人文教育是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既需要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大力推动,更要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来支撑。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人文理念的指导,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要有人文关怀的滋养。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因对通过人文精神来引导医学的忽略,导致医学的商品化、功利化,产生医德医风滑坡、收受红包、医患矛盾、虚假医疗广告泛滥等现象。究其原因是缺少医学人文精神。所以,医学生除了要提高自身医德、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外,还要在更深层次上来倡导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更好地融合医学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凸显人文精神的魅力,努力树立医生的道德责任感,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2.3 医学高职院校医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就是加强人文教育
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医学生健康、全面、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医学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当今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学生从生物、心理、社会等多角度、多层次地看待病患,考察人类的健康和疾病,认识医学的功能。这种变化为医学注入了鲜明的、丰富的人文性,也对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医学生要把医学专业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有机融合,形成自身的内在品质并付诸于医疗实践,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3 医学高职院校加强人文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要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关键在于在教育理念上,医学高职院校要贯彻科学与人文合一的医学教育原则,融合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教育模式上,设置的课程要灵活多样,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进行知识拓展,通过专题讲座来提升,构建“立体化”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在教育措施上,以项目为驱动、以学校社团为平台、以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构建“立体式”人文教育实践活动体系和构建“立体式”人文教育实践体系和保障评价体系。
3.1 更新教育理念,构建立体式人文教育思想体系
在教育观念上,医学高职院校须对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根本上的认识;在教学理念上,贯彻科学与人文合一的医学教育原则,注重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以提高综合素质、增加创新适应力、拓宽专业口径为核心作为教育理念,形成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医学教育观。培养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人生观、不断创新的精神、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合作沟通、审美能力,真正实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医学高职院校各级管理人员、所有任课教师、医学生狭隘的专业教育观都应该要转变,避免功利主义教育和单纯传授知识的观念,以医学专业教育为基础、以通识教育为主体、以养成教育为目标,建立科学的人文教育思想体系。有效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合格医务工作者和高素质公民是医学人文素质育的最终目标。医学高职院校要进行切实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须把人文素质教育归入医学教育体系,以科学人文并举的医学教育为目标。
3.2 加强课程建设,构建立体式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教育教学中,遵循医学人文教育的原则,建立人文素质和专业知识并重的教育体制,优化课程结构,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将人文素质课程纳入整个医学学科教育体系中。同时,课程设置要以完善突显职业能力和人文素质为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同时,医学高职院校开课核心是必修课,以选修课为延伸,通过专题讲座进行提升,课程设置要有多样性、灵活性,把人文教育系统化,使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高,加强培养和引导其人文精神。
医学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增设文学、哲学、历史、音乐、心理、美术等基础性医学人文课程,促进医学生对医学的社会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使其医学社会价值、道德价值的判断能力和医学行为选择决策能力得到提升。开设综合性医学人文课程,如医学语言学、医学应用写作、医患沟通技巧等课程,能够提高医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动手写作能力。对医学人文教育核心课程进行确立,如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课程,培养医学生运用心理、社会等人文知识和手段,参与医疗活动,提高医疗质量和水平。
3.3 强化实践教学,构建立体式人文教育实践活动体系
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是实践教学。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人文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文精神向自身品质的内化。为了有效促进医学生的人文知识内化为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医学高职院校要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育目标,同时需要对教育进行资源调动、整合,加强医学生人文实践活动的力度。以学校社团为平台、以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以项目为驱动,构建医学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实践活动体系。学术讲座、社团活动、专业实习、临床见习、社会实践等是医学生医学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鼓励医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的一系列实践活动,让他们对人文精神有切身的感受和体验,牢固树立职业理想、增强责任意识、激发创造力。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用,这是实现医学人文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医学高职院校要优化育人环境,创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文氛围,潜移默化地对医学生进行熏陶,在耳濡目染中,使医学生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思想品德在不知不觉中提高。积极开展校园文化主题活动,通过校园网、校园广播、校报、标语、展板、黑板报等开展校园文化宣传教育,定期举办人文讲座、学术交流活动、文化艺术活动、健康咨询活动、演讲征文比赛及社会服务等,营造人文校园氛围,让人文教育的理念潜移默化地渗透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各方面,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将人文精神内化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3.4 完善保障评价,构建立体式医学人文教育保障评价体系
医学高职院校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識,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评价体系,确保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作为教学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实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就是医学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医学人文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这也是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成果进行检验的重要途径。此外,人文教育保障与评价体系是实现人文教育教学工作目标的基础,对人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反馈和调控作用。
首先,健全规章制度,强化组织领导,使医学人文教育具备一定的组织制度的保障。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医学高职院校成立专门的人文素质教育领导小组,统筹管理全校的人文教育工作,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管理体制进行确立并完善,重视对教育理念、规划制定以及制度建设方面的指导性,把人文素质教育统一到学校整体教学管理中来,以实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其次,强化人文社科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相应的人才保障。医学高职院校要对人文教师资源配置进行优化,建立起来的师资队伍要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培养的教学骨干综合素质要好,从而为医学人文教育提供足够的师资保障。同时积极拓宽人文师资的选聘渠道和组成结构,邀请校内各级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人员和校外教学专家担任教学顾问、兼职教授,作为学校的人文社科师资力量和宝贵资源。并经常性地开设研讨论坛,开展学术讲座,
再次,提高教育教学评价功能,医学人文教育评价体系要进行多维度的构建。坚持多样化、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评价时要重点突出,多元化评定学生的成绩;加强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实现从单一的考试成绩到多维的个性化评价的转变。同时以人文教育课程考核改革推动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有机结合,重视医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职业能力、道德品质的培养,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及人文教育教学的水平。
医学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关键在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人文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并且是一个终身教育的过程。医学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具体化。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关键在于内化,即通过实践锻炼、生活体验、文化熏陶和内心感悟等环节,把外在的人文社科知识转化为自身稳定的素质和心理品质。所以说,医学生应该持之以恒地做好医学科学知识与人文社会知识的、渗透融合,内化与发展上下功夫,从而实现升华人格、提高境界、增强人文情怀和培养崇高职业道德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叔子.相互渗透协调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0(1):39-42.
[2] 郭永松,吕世亭.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的改革研究报告[J].医学与哲学,2000(5):1-5.
[3] 刘俊荣.高等医学院校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建议[J].医学与哲学,2006,27(1):41-43.
[4] 杜维明.人文学和高等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24(4):1-10.
[5] 高宝立.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理想与现实[J].教育研究,2007(11):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