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亚健康状况的多元化应对机制研究

2015-06-02 04:43李全利
关键词:应对机制多元化

李全利 等

摘要: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承受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心里矛盾更加激烈,身体状况也不容乐观。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很严重的亚健康问题,这将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为了使社会认识并解决大学生的亚健康状况,就要具体分析大学生群体的亚健康问题在其生理、心理及其精神情感方面的表现。在分析构成大学生亚健康问题的基础上探究其应对机制;通过大学生自身的调节、家庭的参与、学校的干预以及社会的保障等多元化应对机制是解决大学生亚健康问题的最有效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亚健康 多元化 应对机制

0 引言

无论是大学生还是老年人,健康是生命的根本。早在1985年,前苏联学者布什赫曼就认为在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还存在一个中间状态,并称其为第三状态。之后对于第三状态的研究越来越多,这种看似没病,但是又变现为一种类似病态的状况就被习惯性的称为“亚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曾指出:世界上真正完全没有疾病人仅占5%,有病的占20%,剩下的表现为“亚健康”状态的就占据75%。[1]

近些年,大学生的亚健康问题十分突出。范存欣等对广州市5所高校的1712名本科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群体中有60%以上处于亚健康状态。[2]李玉良等对郑州市2005名大学生进行了亚健康状态调查,发现亚健康发生率为62.44%,亚健康状态发生频率与大学生性别、不同专业、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等有关。[3]可见,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不但普遍而且影响因素也较多。

1 当代大学生群体亚健康状况及表现

1.1 心理状态表现。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从中学步入大学,可以说大学生是首次在地域上脱离家庭。小时候靠父母的呵护,但走进大学的学生往往一下子适应不了父母不在自己身边的状况,使得大学生的心理成熟度落后于自己的生理成熟度。“马加爵事件”是当代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典型表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受到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大学这样开放的生活环境中会受到自身所处的经济状况差异和将就业前途的影响,大学生通过对不自身群体中不同个体的比较会形成焦虑、恐惧、烦躁、抑郁、挫败、自卑等心理状况。有的甚至变现为自闭、不和师生交流、暴力甚至自杀倾向。

随着市场经济在社会环境各个方面的渗透,学生与学生与老师与社会上其他群体的关系便显得尤为冷漠、失望、悲观和疲惫,使得大学生参与市场竞争的热情大大降低。

1.2 情感状态表现。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这一阶段中的大学生是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最关键时期。但现阶段的大学生条件远比以前优越,接触电子类产品较多,大学生利用网络交友变得越来越频繁。同学之间的通过良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真实友谊逐渐减弱。尤其是刚刚踏入大学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在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锻炼的条件下很容易受到旁边同学的影响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使之对陌生事物或者不良观念的接受变得不理性。

青春期的大学生是恋爱的高发期,对爱情的渴望十分强烈,但是缺少理性,这部分同学也很容易陷入感情漩涡而无法自拔,在一些大学因男女情感引发的一系列杀人、自杀等事件就是良好的证明。还有就是当前的人际交往已经被注入了经济利益的味道,市场经济对大学生的影响也较为深刻,学生间的“酒肉朋友”关系越来越多,这使得他们在情感上的冷漠、浅尝辄止、复杂多变等“亚健康”状况明显。

1.3 行为状态表现。目前的大学生行为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影响。由于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的成熟边缘,对于恶性文化不能形成良好的抵制,自控能力差,反主流文化趋势明显。成长环境通常也会造成部分大学生的行为失常,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贫富差距较大、地域面积较广和大学日益开放的背景下就显得更为明显;例如,城市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就表现为较大的差异性。生活条件比较好的城市来的大学生日常饮食、消费以及穿衣打扮方面表现的比农村来的大学生更为奢侈。而农村来的大学生则比较单调,如果攀比心理和妒忌情绪等发生就很容易引起相互鄙视甚至仇视行为的发生。如果这些行为表现的严重的话更有可能发生冲突以及不良小团体大学生活圈的形成。

2 大学生亚健康状况的成因

2.1 自身的思想负担。学习、就业、各种等级考试、毕业论文、家庭的经济状况、同学老师间的人际关系沟通等各方面的压力,直接导致大学生思想负担过重。长期的学习压力、当前我国的严峻就业形势、爱情方面的挫折等问题使男生易产生焦躁、想打架等畸形的解闷情绪,女生易产生莫名其妙的苦恼、消沉、想吵架的情绪,事后又会产生压抑、沉默、后悔等情绪。这些不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其心理压力也会造成身体内部机能的健康成长。[4]就业困难,感觉前途渺茫的压抑致使许多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面临着巨大压力, 他们感觉前途渺茫, 造到社会排斥等从而加重了在校学生的精神负担, 有的甚至会产生焦虑、自卑的心理, 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2.2 生活方式因素的影响。无规律的饮食和起居是造成消化系统疾病、头痛、失眠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大学生对饮食起居的重要性明显认识不足。日常饮食无规律和起居无规律是大学生的通病,具体表现为不吃早餐、偏食或凭个人爱好饮食,为应付考试开夜车,或通宵上网现象在高校中也非常普遍。

电脑技术是一柄双刃剑,电脑给我们带来无与伦比的便捷时也带来了一种亚健康疾病——网瘾。“网瘾”即“互联网成瘾综合症”,英文简称为IAD。[5]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失去对时间和自己的控制,为上网可以不吃饭不睡觉,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网络成瘾者中有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孤独、抑郁、焦虑、敏感、紧张,甚至有过轻生念头。由于大学生无论从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并迅速向成人过渡的动态变化时期,独立生活能力不强,容易受社会上各种思潮的冲击和影响。通过吸烟、聚餐、喝酒等不良方式寻找宽慰更是家常便饭。

2.3 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家庭是每个学生内心的温馨港湾。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健康生活的形成影响深远。负面的家庭及社会环境往往会阻碍大学生健康习性和良好性格的形成。比如对贫困生的歧视,消费上的浪费及盲目攀比,容易使那些意志力不强的学生产生孤僻、自卑的心理。人际关系的影响大学生需要更多的社会交往,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同乡之间都很容易产生感情,但因大学生的年龄和阅历所限制及个人情感的差别,往往会为一些事情而发生矛盾,大学生迫切需要人际交往而由于自尊心较强而压抑自己的情感,大学生恋爱比较普遍,由恋爱而引发的心理烦恼也是导致亚健康的原因之一。

3 构建多元化的大学生亚健康应对机制

3.1 构建学生自我调节机制。首先是生活方式的调节。大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注意体育锻炼,劳逸结合;远离不良嗜好不吸烟、不饮酒、不熬夜等,培养自身良好的兴趣;还有就是要积极参加各种活动,锻炼自己的体质。通过躯体的运动来转移身心的疲劳,摆脱亚健康状态。其次是心理的调节。学生要主动学习调控自身情绪,对周围要有正确合理认知,以乐观平和的心态面对、解释和评价所遇到的生活事件,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使自己达到最佳状态,从而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最后是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网络。大学生要清楚网络中的游戏、聊天工具等只是一种娱乐工具或通讯工具,转变自身对网络的不良依赖,并且把网络的虚拟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去,更多地接触社会现实。

3.2 加强学校的干预机制。教育是学校的根本,不但要教育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此学校要建立良好的防御机制,课程的设计,大学生活的规划,学校环境建设,师生间情感交流的培养都必不可少。同时应注意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普及健康教育知识,设置健康咨询部门并提供有效的健康咨询,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把知识学习与健康教育相结合,高校的任务是培养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有专门知识技能的人才,因此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渗透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在提高他们人文素质的同时提高身心健康素质,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从而改变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综合素质。

3.3 鼓励家庭参与机制。要提高大学生的健康状况, 改变亚健康状态, 应该强调家庭的教育和呵护功能。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但对于孩子的现在有影响同时还关乎学生的未来,家庭关系、家庭结构和规模以及对孩子的呵护也是形成孩子自身家庭观以及人际关系的参照。因此,应强调家庭积极的教育功能, 从孩子抓起,创造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良好家庭环境;对于父母来讲要及时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做好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工作。大学生亚健康状况不仅仅是学校和社会的责任,家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更应该关注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所以家庭对于大学生亚健康状况的干预机制应从源头抓起以减少后期负担。

3.4 形成社会的保障机制。大学生的生活环境离不开社会,作为学校、家庭的重要补充,社会应该关注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健康。政府作为社会的第一大责任主体应该构建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全面保障在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于社会、经济能力不足的大学生要给予及时的救助和关心,落实与大学生有关的奖学金、助学金政策,使得每一位大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社会团体要举办大型的、可供大学生参与的公益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参与力度;构建法律,全面保护大学生的权益;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赋权,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认同也是提高大学生社会凝聚力的重要保障。通过构建社会安全网的形式来构建大学生的社会性保障机制对于大学生整体的亚健康问题的预防和控制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张宇.太原市普通高校教师亚健康状态现状及分析[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5.

[2]范存欣.广州大学生亚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5(4):390-391.

[3]李玉良,王成申,周红斌,等.郑州市大学生亚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6(1):121-123.

[4]王登峰.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3.

[5]王申.御宅现象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9.

基金项目:广西民族大学2014年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gxun-chx2014025。

作者简介:李全利(1992-),男,河南泌阳县人,广西民族大学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杜氏翠玄,原名:DO THI THUY HUYEN,女(1991-),京族,越南海防人,广西民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应对机制多元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永荣锦江瞄准差异化多元化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分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及其法律应对机制
新旅游法实施对旅游企业的影响研究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