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华
“预习—交流—品评”教学模式是在国家新课改“建立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的理论指导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理念,以有效完成语文教学识记、理解、运用、评析的目标而形成的比较稳定且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
一、“预习”环节的设计与优化
预习,是上课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准备过程,它的成败不在学生而在教师,要想提高预习的效果,教师的前置工作至关重要。
(一)常态化预习
1.三读。一读:每篇文章要求学生在课前必须默读一遍,画出里面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语,并且把他们摘抄整理到自己的课堂笔记上。二读:大声读课文至少一遍,要求做到准确,有感情。三读:仔细阅读课文一遍,标记段落符号,勾画出每段给自己触动较深的句子,力求对文章内容有大致理解。
2.三看。一看:看字典。把找出来的生字词通过查阅独立解决并识记。二看:看资料。通过参考书籍,查找作家作品相关知识,主要是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三看:看同学。即查看同学的笔记,补充自己在工具书上和资料上的不足,实现资源共享。
3.三备。一备:备笔记。把用来交流的问题准备好记在自己的课堂笔记上。二备:备学具。把自己搜集到的材料,尽量用图画、图表、道具等直观简洁地展现出来。三备:备教师。把教师做了特定要求的东西准备好。
(二)临时性预习
这类预习主要以课外实践和调查工作为主,随教学内容而定。
二、“交流”环节的设计与优化
(一)学生方面,教师应该多给予方法的指导
1.引导学生学会阅读。阅读材料并不仅限于课本,学生自己搜集的资料、准备的相关学具等都应成为他们的阅读内容。通过这种有序和广泛的阅读交流,既给学生的学习扩展了一个自然、亲切而有价值的空间,又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听的时候要抓住这样的几点:一听表达的大致过程,从总体上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二是听别人解答问题的思维策略,采用的思考方法;三是听别人表达的思想有没有不严密的地方,自己准备随时进行质疑或补充。
3.引导学生学会对话。主要强调学生用语的规范性,譬如,文本精彩语句的赏析,我都要求他们按照“修辞(手法)——内容——情感”的思路去组织语言,尽量做到让自己的发言精辟。
(二)教师方面,应该组织有效的课堂交流
1.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譬如,在学习《伟大的悲剧》时,我让学生从题目入手,“伟大”和“悲剧”本来是相矛盾的,为什么在这里可以整合到一起?文中是怎样表述的?在辩论中,学生明白了“伟大”与“悲剧”不同的内涵。
再如,在学习《丑小鸭》一文时,我先让学生绘出了小鸭成长的经历图,找到文中的相关语句,然后把它们张贴到黑板上,复述故事,最终把问题落到对小鸭、母鸡、公猫等形象的理解上,把故事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拓宽了学生看待生活的角度,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有了新的体会。
2.交流的形式要力求多样化。交流不仅限于回答问题,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作品的展示都是交流。例如,在学习《故宫博物院》时,我让学生自扮导游,想尽办法,综合声像的优势最大限度地为“游客”讲述自己所负责的景点特色,中间及时给予说明文观察顺序,说明方法的指导,学生参与的相当不错。
三、“品评”环节的设计与优化
“品”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关注和评价对方的发言。通过参与交流中的表现和收获,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善于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交流思想给予肯定,对交流过程中遇到障碍的学生,教师要适当地疏导、鼓励,进而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
(一)评价首要是教师的评价
1.用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以激励为主。对于优秀学生,要通过激励,引导他们向着新的目标努力。对于一般学生要通过激励,引导他们步入先进的行列,可以这样进行评价:“回答得不错,如果能考虑得再全面些,就更令人佩服了!”对于后进生,在教学中更要处处关心、信任他们,让他们看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位置,看到自己的希望。在提问后可以说:“我相信你一定能正确回答!”
2.用率真的语言让评价回归真实。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不过,语文课堂上一片“好!”“你真棒!”“你太聪明了!”等赞美之词不绝于耳的现象,难免让人觉得“声不由衷”,可以说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激励,真诚地评价学生,是对事实的肯定,对精神的唤醒,对行动的鼓舞。
3.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课堂上,应该把更多的关注投向那些学困生。遇到他们举手要求发言,要优先给他们机会。“勇敢地面对困难,并战胜困难,自己就会越来越棒。”“每天进步一点,自己就会变得越来越聪明。”这理应成为我们表扬学困生说的话。
(二)学生互评
同学间是相互平等友好的,彼此间以赏识的眼光给予对方认可,是一种积极的评价。开始时,需要教师“扶着学生走”,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得到鼓励,喜欢赞美是人人都需要的,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先评优点,再评缺点,说缺点时,鼓励用激励性的语言使其乐于接受意见并改正。例如,对朗读声音小的学生,可以说:“希望你以后朗读时声音再响亮点。”或假设性说:“如果你朗读的声音再大点,会让我们听得更清楚,效果会更好”。
语文的教学内容更多涉及的是语言、社会、艺术等领域,这些领域的课程内容各有其特殊的性质,所需的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必然有所不同。因而要落实“预习—交流—品评”模式的实践,教师要在对文本经过深思熟虑后进行加工、取舍、在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处理,形成口头或书面的预习指导,供学生在既定的范围内进行预习,做到有的放矢。在课堂运行过程中,交流必须是全方位的,要“设计”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不论展示的是哪一种才能,都要让他们在某个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这种交流不是预习结果的简单呈现。品评不是一个固定的环节,而是融于前两个环节,尤其是在“交流”的环节中,让学生始终出于兴奋中,处于爱学习的激情中。
(责编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