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经济新热词

2015-06-01 15:28张锐
中关村 2015年4期
关键词:政府工作报告

张锐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不仅装满了沉甸甸的干货,而且释放出了决策层高瞻远瞩的智慧力量。

接地气,激活力,补短板,惠民生,李克强总理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不仅装满了沉甸甸的干货,而且释放出了决策层高瞻远瞩的智慧力量。在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同时也是稳增长调结构的紧要之年,并且是“十二五”计划的收官之年,《报告》筹谋今后一年中国经济大局与方向的全新热词响亮落地,高层的战略气场格外强大,改革的不悔脚步愈发坚实,民众的未来期盼更为炽热。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

《报告》原文: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

7%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不仅较2014年下调了0.5个百分点,同时也是时隔十多年后GDP预期增速重回7%。这一增速目标的敲定,既是对过往“唯GDP”趋向思维的进一步纠正,也彰显与贯彻了高层保增长的“底线思维”,同时与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

扫描全球,除美国以外,其它主要经济体均处于不同程度的调整之中,世界经济的复苏动力并不结实,加之地缘政治因素影响的加重,未来不确定因素增多,身处其中的中国经济难以独善其身。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三期叠加”矛盾,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强,整体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先前高速增长已经没有任何可能。

但是,降低GDP增速并不是“去GDP”。经济发展是国家全面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就业问题还是社会民生问题,均需通过经济发展来解决,同时,“十三五”期间只有保持7%左右的增长,才得以实现“两个翻一番”的战略目标。据此,2015年积极的中央财政政策将进一步加力增效,全年财政赤字将上升到1.62万亿元,同比增加2700亿元,赤字率从去年的2.1%提高到2.3%。与此同时,稳健的货币政策将偏向松弛,广义货币M2将预期增长12%左右,并在实际执行中可能突破该上限。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世界经济阵营中,中国7%左右的经济增速依然处在最高水平位置,而且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有着巨大的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伴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持续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日益雄厚,同时改革驱动下的红利正在释放,小微企业数量日益增多,经济细胞的活跃度空前增强,实现7%左右的增长速度不容置疑。

“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

《报告》原文: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统筹实施“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战略组合。

在中国区域经济版图中,改革开放以来由地方政府论证并最终由中央高层敲定的有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对外开放、东北地区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以及西部大开发四大区域经济战略,即所谓的“四大板块”,这些散落在四面八方的经济板块在地方与高层政策的作用下都无疑成为了拉动当地经济的重要引擎,但是,以往的区域经济布局不仅协同性差,而且很多经验难以复制和推广,因此,出于优化整个中国经济空间的战略目的,也为了推动传统区域经济板块的升级,需要重新构造区域经济的脉络与身躯。

作为全新的区域经济政策成果,“三个支撑带”是指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三个合作区域。按照战略部署,“一带一路”承托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崭新功能,目的是通过加强新亚欧大陆桥、沿线陆海口岸支点建设实现中国资本、资源与产品的输出。京津冀旨在通过谋求协同发展,重点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升级转移等方面率先取得实质性突破。长江经济带则通过有序开工黄金水道治理、沿江码头口岸等重大项目,构筑出综合立体大通道。

从“四大板块”到“三个支撑带”,代表着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再升级:同时意味着中国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细化和延伸,从原来粗放的以地域为主划分,向更注重地域之间联系、更注重区域均衡、多点支撑的发展理念的转变。以长江经济带为例,其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因此,该经济带将充分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以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同时,该经济带将充分利用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资源,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从而成为横贯东中西、连接南北方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中国制造2025”

《报告》原文: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依靠廉价的劳动力以及优惠供应土地等低成本优势,中国制造业在过去30年中引来大量外资进入的同时完成了自身体量的空前扩张,中国也由此华丽转身为全球第一大制造国和世界最大的进出口贸易国。然而,伴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土地等要素成本的上升,我国制造业开始遭遇巨大的产业瓶颈约束,并强烈感知到了步履维艰的压力。而伴随着制造业连续数十月的低位运行,中国经济也进入下行周期。因此,无论从产业复兴还是经济增长的角度而言,制造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必须明确,制造业的升级实际已成为主要经济体不约而同的战略选择,如美国的“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提出对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新一代机器人等新兴技术进行投资,“德国工业4.0”战略旨在推动将软件、传感器和通信系统集成于信息物理系统,建立以智能产品、智能工厂为核心的高度灵活的个性化、数字化生产模式。作为一个经济大国,中国不能停步或满足于制造业大国的水平和位置,而应当充分利用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动能积极主动地争取新一轮的产业竞争先机,挺近制造业强国之列。

按照已经上报到国务院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将分为两个阶段: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实现工业化,这是第一个百年目标;到2050年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迈入世界工业强国的前列。为此,中国政府将重点实施和推进高端装备、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重大项目,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和竞争高地。

推动“中国制造2025”,需要官方政策的加码用力,如加大财政贴息和加速折旧的力度,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进一步强力化解过剩产能,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以税收倾斜之力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开发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另外,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政府应当充分落实和完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扶持等普惠性政策,鼓励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同时支持企业更多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科研平台建设,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

“互联网+” 行动计划

《报告》原文: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互联网具有打破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专业化分工和提升劳动生产率的特点,同时成为了各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与平台。因此,作为首次写入《报告》的时尚概念,“互联网+行动计划”既代表中国政府互联网思维的强势切换,同时体现了决策层支持新兴产业并依托互联网打造传统产业新业态的战略安排。

观察全球产业方阵,不仅有3D打印、工业机器人、云计算、电子商务、快递物流等众多新兴业态的蓬勃涌现,而且互联网正从消费品工业向装备制造和能源、新材料等工业领域渗透,从电子商务等网络销售环节向农业生产领域渗透,从公共服务环节向政府领域渗透,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兴产业接踵而至。显然,互联网已不再仅仅是种技术、工具和渠道,它将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环境、资源和基础设施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事实上,从2015年春节互联网上“抢红包”的全民行动,到微信的疯狂蔓延,无论是决策层还是普通民众,都见证了互联网的力量,特别是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互联网金融”概念之后,仅仅过去一年,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规模就突破了惊人的10万亿。为了支持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国务院在今年1月发布了首个促进新业态创新发展的专项文件,同时国家已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为产业创新加油助力。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进一步促进互联网与各产业的融合创新,仍需要政府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强化部门间协同监管,实现快速响应、联动处置,形成融合市场的监管合力。同时,政府应在鼓励创新的原则下逐步完善和规范新的生产服务方式,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给予新事物更大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政府不唱“独角戏”

《报告》原文: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增加到4776亿元,但政府不唱“独角戏”,要更大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更多领域。

投资尤其是中央政府投资历来扮演着拉动经济的最主要动力,这种传统的强刺激方式尽管成就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但也形成了对民间资本强大的“挤出效应”,而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个又一个由政府审批和投资而成的项目背后隐藏着惊人的权力寻租与腐败,市场机制被强力扭曲。因此,无论是出于降低公共投资成本和提高政府投资效率的需要,还是为了充分张扬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都必须改变过往由政府唱“独角戏”的投资生态。

明确界定政府投资范围是引进民间资本的首要前提,基本要求是,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关系国家安全、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和社会领域,而对于可以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和其他公共服务领域,都应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应当承认,为了确保经济合力的增速,也为了弥补投资领域的许多“短板”,时下政府投资还必须“唱主角”,尤其是有关诸如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城市地下管网、铁路和公路、内河航道,以及水利、高标准农田和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等投资周期长和回报慢的大型项目都需要政府投资。为此,中央政府不惜提高财政赤字率以加码这些公共民生项目资金的支出。

本着让民间资本与公共财政同台“唱戏”的目的,中央政府在相关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专项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民间资本可以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与金融服务、商贸流通、国防科技工业等领域的政策导向,同时财政部推出了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也正是如此,2014年民间固定资产同比强劲上扬18.1%,而在2014年发改委推出的80个示范项目中,49个都有民间投资的参与。接下来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还可以采取投资负面清单方式,为民间资本释放出更大的市场空间。另外,政府可以通过大幅缩减核准投资项目范围与下放核准权限、鼓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股权投资基金以及完善民间投资的融资担保制度和财税减负等多管齐下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的活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报告》原文: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

我国过往30多年中主要践行的是要素驱动型发展模式,即依托相对廉价的生产要素,采取大规模上马大项目和大工程的方式推动经济发展。然而,由于要素成本上升形成了新的瓶颈约束,同时,国际经验表明,一国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2014年中国人均GDP7575美元)后,就应当开始向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转型,显然,对于中国而言,时下不仅强烈感受到了急需万众创新的倒逼之力,而且具备了激发大众创业的重要基础。

从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金限制让“一元公司”成为可能,到企业失业保险费率由3%统一降至2%,再到金融政策对小微企业持续不断的定向宽松,中国政府支持市场创业与创新的政策力度正在空前地加强,而且成效卓著。初步测算,仅失业保险费率下调一项,就可以每年为企业降低成本400亿元,而受益于所得税、增值税和营业税三个税种的优惠减免,2014年小微企业共减负612亿元。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报告显示,社会群体对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满意度”达到了91.9%。另据官方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达到1293万户,其中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45.9%。

13亿人口、9亿劳动力资源,勤劳而智慧拼接出无穷的创造力,就可能构造出千千万万个创业与创新细胞。因此,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政府还须扶上马、送一程,包括在创客空间、创新工厂等孵化模式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实现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简化登记手续,为“众创空间”的供成本较低的场所适当的财政补贴;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支持,培育发展天使投资;完善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机制,发展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健全创业辅导指导制度,支持举办创业训练营、创业创新大赛等活动,培育创客文化,让“草根”创业创新蔚然成风。

猜你喜欢
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圈定今年重点
《政府工作报告》中 总理为啥要提倡工匠精神
从“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透视职业院校的改革与现代职教体系的发展路径
《政府工作报告》少数民族文字单行本出版
2015′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经济新热词
《政府工作报告》诞生记
《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潜台词如何驱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