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育人的现代加工工程训练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015-06-01 22:18王磊梁志强李素燕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3期
关键词:文化育人实践教学改革

王磊 梁志强 李素燕

摘要: 重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全面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工程训练实践过程中进行学生文化育人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优秀品质、团队精神、社会意识、创新模式的渠道,本文将文化育人置于现代机械加工实训教学中进行系统研究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文化育人;现代加工;教学改革;实践

现代加工技术作为工程训练项目之一,在实践训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与制造技术的交叉融合体,因此现代机械加工实践教学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实践原理和实践过程,更重要的是深层次体会现代加工技术的内涵发展、创新思维,即实践教学中的文化底蕴。

一、文化在现代机械加工实训教学中存在的意义

文化是一种通过有形的物质形态和隐形的精神形态所体现出来的内涵特色和发展底蕴,它既表现在对学生发展的导向作用上,又表现在对学生的规范、调控作用上,还表现在对团队的凝聚和内涵发展的驱动作用上。深入挖掘实践教学背后的文化,使得学生实践能力和内涵建设并驾齐驱,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文化这个平台上受教育、长才干,进而成长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新型人才。

二、以文化育人为基础的现代机械加工实训教学改革思路

通过对现代机械加工文化教育理念的研究和机械加工训练的具体实践,把知识教育、人文教育、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受到包括知识体系在内的工程文化的熏陶,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

现代加工技术在现代机械制造业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加工工程训练紧密结合制造业发展前沿,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现代加工制造技术,旨在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然而,目前现代加工工程训练并不能很好地开展,究其原因是由于现代加工设备价格高、材料消耗量大并且机床维护费用也较高,现有不同加工方式的现代加工设备台套少,导致大部分专业实习与训练变成了参观、演示性教学,使学生没有机会动手操作设备,不能让学生充分掌握现代加工方法,达不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也直接导致实习收效不大。还有部分高校继续使用传统教学模式,在训练中限定了学生工件的形状以及尺寸,没有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更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创新思维潜能,使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不到锻炼。为使现代加工工程训练更好地开展,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训练室在日常教学中开展了多种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研究。

三、以文化育人为基础的现代机械加工实训教学改革实践

第一,围绕工程训练的课程体系,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采取更有针对性教学模式,不断拓展工程训练内涵。

现代加工技术,在现代机械制造业中起到了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探索与实践在所有专业中开设现代加工工程训练,在实践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如何满足所有专业对现代加工工程训练的不同要求,成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校学生按专业不同大致可以分为4类:机类、近机工科类、理科类及大文科类。4个类别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知识背景、设计能力、绘图能力及艺术修养,如:“机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机械专业基础知识和图纸表达能力,但其艺术方面的能力要明显低于“大文科类”学生;“近机工科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绘图能力,但其对图形的理解与想象能力低于“理科类”学生。

因此为了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现代加工工程训练的学习兴趣,教师除了要根据学时数调整教学方法,还要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改变传统单一教学模式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基础、适当延伸、侧重创新、服务于专业,建立适合学生发展和需求的多层次、多样式教学模式。

对于“机类”学生要采取案例式教学,教师搜集一些企业真正的加工图纸,对学生进行讲解,当然此时的讲解不单单要对特种加工技术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还要在加工工艺、加工顺序及各工种间配合进行深入的讲解,使“机类”的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整个机械制造大方面的理解有很大的提高;诸如材料和金属等专业为“近机工科类”,此类学生都已修完CAD、Pro/e等制图课程,但对机械零件接触的很少,安排实际的机械图纸加工并不现实,指导教师对一些诸如拼装积木类的图纸进行搜集,并对学生进行分组,让每组学生加工一套拼装工件,这样的变化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理科类”学生对图形的想象能力很强,安排学生加工一些简单的连杆机构或者复杂的平面创新图形,这样可以让“理科类”学生对机械制造的概念、方式和方法都有一定的了解,对其工程意识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初到我们训练室“大文科类”学生对机械制造可以说是一点都不感兴趣,老师讲完了学生也不愿意动手操作,其实通过了解后发现,他们并非真的不感兴趣,而是会感觉对操作这样一台陌生的机床没有把握。这时,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我们带领学生参观了以前学生的作品,都是一些简单的二维平面的工艺作品,学生们开始感觉有了兴趣,都询问是否自己也能加工出这样的作品,我们告诉学生:“好好学一定可以,并且自己的作品可以带走当作纪念。”这时学生都跃跃欲试了,并在学习和训练中变得非常认真和主动,让“大文科类”学生对参加特种加工工程训练有了兴趣和成就感,也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提高。

通过探索和改革,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系统地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内容,更加有效地实现高级应用型人才教育培养的目标。

第二,增设实践创新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

在改革中,我们将学生分为两部分,分别在两种模式下进行培训。一部分还是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训练,指导教师指定学生加工的图纸,按要求进行训练;另一部分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指导教师没有对图样进行硬性的规定,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及其他途径自行设计零件图样,图样可以是一些同学们喜欢的卡通人物形象、平面标志或者三维组装模型,让同学先充当产品设计者,然后才是加工者的身份,并根据自己设计图样完成加工。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讲授基本的理论及操作的基础知识,只是在学生经过反复思考后还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时,教师才给予及时的引导。其目的是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实践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经过实践后充分地解决好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现代加工工程训练的掌握。最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统一考核,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以及学习的主动性。

最后发现两组同学对基础知识都能很好的掌握,但对设计及加工中遇到的问题,传统教学模式组的同学明显感觉力不从心,不能很好的解决。创新教学模式组的同学在学习主动性上远胜另一组同学,他们甚至主动要求利用休息的时间加强训练。由此可见,创新设计训练新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展示其个性、激发学生实践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研究和实践证明,把具有“填鸭式”特征的教学模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自主、积极的全新教育过程。充分发挥文化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中的育人功能,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徐锋,左敦稳.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现代加工实验技术课程建设[J].装备制造技术,2012,(9).

[2]丁洪生,周郴知,杨志兵等.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6).

[3]李晓春,曲晓海,杨洋等.工程训练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

编辑∕高 伟

猜你喜欢
文化育人实践教学改革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技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