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校长的现实困境与理想角色探究

2015-06-01 03:35陈燃进
高教探索 2015年5期
关键词:大学校长现实困境

陈燃进

摘 要:本文从现代大学校长面临的现实困境出发,分析理想的大学校长角色应具备综合的素质和能力,实现教育家、战略家、实干家等多重角色的整合,并探究从现实困境突破,实现理想角色的制度路径。

关键词:大学校长;现实困境;理想角色;制度路径

近两年,高校校长毕业致辞中大量出现网络热词,如:这些年从听周杰伦的《简单爱》,到欣赏陈奕迅的《浮夸》,你们变得深沉;通过“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苹什么”、“盐王爷”见识了社会暗流等等。北大、清华、复旦等高校校长的毕业致辞,也被不少网友分别将其体例划分成校长撑腰体、道歉体、凡客体、网语体、人渣体、陈欧体、甄嬛体,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好不热闹。

在热闹围观、给力欢呼喝彩的同时,学界对于高校校长致辞中的“庸俗跟风”与“哗众取宠”倾向提出了批判。不少学者批评校长致辞中大量引用网络热词的现象,认为高校毕业典礼致辞的趋俗化倾向正在不断侵蚀着高校的人文传统和文化内涵。如此,如何定位高校校长的毕业致辞直接体现出一所大学的人文素养和理想情怀,而其前后遭遇的冷热褒贬也反映出当前高校校长的现实困境和理想角色之间的差距。如何正确认识高校校长的角色定位、现实困境,在繁华喧嚣的背后探寻高校校长的本真内涵与理想角色成为本文的理论要旨。

一、大学校长的现实困境

大学校长作为大学领导的核心人物广被接受与认可,并被赋予最高的代表权、决策权、建议权、执行权和调控权,担负着大学陈习陋规改造、引领大学健康发展的重任。但这些权利和责任并不“安逸”,遭遇着来自大学内外环境的干扰,受到多种力量的夹击。这些消极因素既包括来自大学内部学术力量与行政力量之间不变的抗争,以及大学组织内部学生、教师、管理者等多个利益团体的冲突;也包括来自大学外部环境急剧变化而引发的震荡与无序,以及大学教育自身蓬勃发展而引致的大学个体生存空间的萎缩与狭小。

1.大学内部环境的多重性

大学是“松散结合的系统”,其内部存在着“有组织的无序状态”。大学校长是大学的最高行政负责人,拥有大学管理的最高权力,但是大学校长并不是可以随心所欲。“作为一种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呈现出松散联结的特征的大学,其内部各组织之间的相互联系是有限的、不经常的,相互影响是微弱的、不重要的,彼此间的反应也是缓慢的。成功的大学校长对这种模糊性具有很强的容忍力,比较像现实主义者而非理想主义者,他能够接纳一个分权的结构、互相冲突的权威系统,而且试图在诸多限制中工作。”[1]可见,行走在行政与学术两种权威体系之间的大学校长,不断受到来自这两种权力体系基于自身诉求的各种要求和期待的管制,他作为行政系统的最高长官受到行政系统的限制,同时在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学术团体的大学中又受到学术权威的辖制,身处其中,大学校长常常身不由己。

目前,大学出现了公司化的趋势,公司的理念或者产业界的经营管理理念渗进大学的管理之中,大学组织出现私营部门的特点,日益向市场和产业界方向发生迁移。大学自身的变迁,要求大学领导者深刻反思当前所处的环境特点和个人的角色意识。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发展成为巨型化的组织,校长对学校内的各种组织形式的掌控力进一步被削弱了。正如1963年克拉克·科尔谈到的那样:“大学已经成为了一种巨型大学,校长的特性随之发生了变化……在任何巨型的大学中,创新和权力的途径多种多样,学校存在一种‘无法状态,而且校长的任务就是将这种无法状态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学校有几个族群,包括学生、教师、校友、董事以及公共团体等。每一个族群都有自己的属地、司法及管理形式。每一个族群都可以向其他族群宣战,有的还掌握了否决权……这是一个有着多元文化的复合社会。共存比统一有更大的可能性……(校长)通常是一个调停者。”[2]1993 年,理查德·雷文在接任耶鲁大学校长的致辞中也说:“我们必须使有关各方就机构需求和优先事项进行对话,以求充分理解各方的立场,求同存异。理智的对话必须贯穿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3]在现代巨型大学组织结构中,校长更多的精力在于对学校内各种组织的协调与整合,校长的权力则依赖于校内各利益团体的认同,他们再也难以通过发号施令来体现自己的权威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各种说服与磋商谈判,甚至妥协。

2.大学外部环境的多变性

大学早已走出象牙塔,不再遗世独立。相反,现代大学是社会的服务站。而我们正处在一个变动不居的年代,变革是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真理。大学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同样需要应时而变,与时俱进。当前,世界范围内各国大学教育开始从“大众化教育时代”逐渐步入“后大众化教育时代”甚至是“普及教育时代”。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整个社会正在奋力逃脱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最后枷锁,对知识经济的到来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奋与狂欢。这个以人才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从宏观方面讲,一国或地区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直接关系着该国家或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在微观方面说,大学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一再被挤压,大学必须通过竞争取胜,方能获取办学资源。这种情况下,大学战略规划应运而生。战略规划与管理是21世纪的大学人自觉遵行的行为方式。大学校长作为大学的第一责任人,必然需要肩负起大学战略规划与管理的第一责任,而大学的战略规划与管理是一个既科学又复杂的过程。基于对知识的获取、传递、共享、融合和创新基础之上的创造性活动,这对大学校长的能力和素养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疑是大学校长面临的又一现实挑战。

此外,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围绕大学的外部管理体制进行,主要解决大学和政府的关系。大学和政府的关系由原先的管理和被管理逐渐转向监督和被监督,也就是说,大学应向法律负责,接受政府的监督。这是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也是大学自治的基本要求。现代大学制度的创建要求取消实际存在的大学校长行政级别,建构一套自身的行政管理体制。这种情况下,传统大学校长角色必然需要革新,一方面大学校长自身对新型角色难以把握,甚至无所适从,另一方面,某些既得利益者必然会担心自身利益,从而对校长角色的革新产生阻力。

二、大学校长的理想角色

大学校长是一种角色,而不是一种职业。角色,原是舞台术语,是指小说、戏剧中的人物。后来行为科学把它移植到管理学中,角色被赋予新的意思,即属于一定职责或地位的一套有条理的行为。回望历史,大学校长的角色也在嬗变中丰满。中世纪大学职能单一,规模小,校长不是专门管理者而是具有特别名称的教师,他们“作为大学教师的一员”存在,只是同行的代言人。19世纪,大学逐渐世俗化,特别是洪堡思想的提出,大学职能扩张,校长从教师队伍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的教学行政首脑”。20世纪中叶以来,美国威斯康星理念的广泛传播,大学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心和动力站,大学俨然成为多元巨型化的庞大组织,大学校长身兼数职,“集多重角色于一身”。

大学校长角色演化至今,其关键性作用进一步凸显。大学校长是大学的灵魂人物和神经中枢,大学校长角色的合理定位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因素。打开历史的画轴,世界知名大学常常与某些光辉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成功也许无法复制,但总被借鉴与学习。优秀的大学校长是公众共同的期待,有抱负的教育家、有气魄的战略家、强有力的实干家是大学校长理想角色组合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1.有抱负的教育家

教育自有规律,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谙熟教育的专家来谋划。 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培养高级人才的场所。这是大学区别于企业、政府、医院等非教育机构和中学、小学等教育机构的本质属性。同时,大学职能的演进特别是社会服务功能的纵横扩张,大学俨然是社会的中心,大学教育亟需经营,教育管理亟需智慧,校长办学亟需思想。就像理查德·雷文所说:“未来的校长应当是具有睿智的教育家式的领导者,能够提出一个愿景(vision) 并很好地传达给他的同事,能够制定远大而又能够实现的目标。”[4]愿景是组织能够共同向前的一个理想,校长只有具备高瞻远瞩的能力,才能为全校设立一个远大的光明的可以激发全校师生的斗志的愿景。而“愿景”的提出,通常与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紧密相连。大学办学理念,不是临时的灵感突现,而是基于对大学所独有、应有的本质和属性、大学的定位和定义、大学的内涵和外延、大学的理想和信念、大学的精神和气质、大学的使命和责任、大学的功能和作用、大学的文化和价值等相类属概念的充分把握之后的办学思路,是对“大学是什么”、“怎么办”的确实回答。这要求大学校长具备教育家的抱负和勇气,也就是说领导者要有长于洞察、敏于创新、勤于反思的基本素质以及情系教育、充满个性魅力的内涵特质。

2.有气概的战略家

战略是决定全局的运筹和谋划,领导者的首要职责是抓战略决策。美国高等教育的后来居上,乃至现如今成为岿然不动的世界高教中心,与它一系列的全国性教育战略是分不开的。如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国防教育法》、九十年代布什总统签署的《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American2000:An Education Strategy)。在大学发展史上,一所大学的成功,往往与大学校长的创新性理念有关,如,柏林大学的洪堡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大学理念,范海斯作出的“大学应当为社会服务”理念;蔡元培在北大任校长期间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不仅如此,整个大学史也是一部大学战略史。大学组织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在于它是一个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组织,能够不断满足社会的需要。大学诞生以来,其职能从单一的教学发展为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多功能大学,其组织形态从传统教学型大学进而发展为研究型大学、服务型大学和创业型大学,大学的每一次长足发展和突变,都是在某个特定时代背景下,某个战略性任务的提出并广泛运用。

此类的事例不胜枚举,共同说明了一个基本道理:大学教育的发展和成功需要强有力的战略型领导,校长需要具备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气概。“对一所大学而言,校长所能起到的最大作用,就是为大学的发展勾勒蓝图——确定大学的教育理念,制定教育的优先事项,并为大学的发展指明方向。从这点上说,校长的地位无可取代,在这一特殊的地位上,校长们能总揽学校全局,并选择大学未来的发展方向。”[5]

3.强有力的实干家

一流的理念只有转化为实际行动,方能引渡一所大学驶向成功的彼岸。大学校长必须是一名实干家,具有能够将办学理念与目标转化成为实际行动的强有力的执行力,甚至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执行力和改革,是指大学校长为了实现大学的奋斗目标,组织实施学校的发展战略,运用治校理念科学地组织和协调学校各种资源,推进学校改革和发展的能力和力度。

在多元化的大学组织中,教师群体对大学管理的参与程度在加强,而校长能否获得教师团体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阿什比分析道:大学领导从事领导工作是因为而且仅仅是因为团体愿意服从他的决定。即使他是凭势力而不是凭群众同意而当领导的,即使他的命令有枪杆子作后盾,如果团体不同他合作或根本不默许他的政策,他也不会久于其位的。[6]也就是说,没有大学教师团体的支持,大学校长的任何决策将很有可能成为一纸空文。为了得到教师团体的支持,大学校长首先应该是一个民主决策者,对教师的意见要积极听取,同时对不同的声音应当是说服而不是强迫。同时校长应当作为教师团体的代言人的角色出现在教师团体的面前,从而获得教师们的支持。其次,大学校长应该是一个坚定的执行者,特别是当正确的改革遭遇来自既得利益者的阻碍或是因外部环境突变而引起中断时,更需要校长富有智慧的斡旋为改革争取空间,需要强有力的贯彻实施,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

现代大学校长角色显现出多元化、多重性的特点。对此,克拉克·克尔在《大学的功用》一书中认为,他们既是领导者、教育家、创新者、教导者、信息灵通人士;又是官员、管理人、继承人、寻求一致的人、劝说者;但他主要是一个调解者,作为调解者的头等大事就是整合各个利益群体的价值观,让他们相安无事并本着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去努力工作。在现在看来,其表达的基本意思就是大学校长需整合教育家、战略家、实干家等多重角色。

三、困境突破,实现理想的制度路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就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也是实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的指导要求。对当前新时期的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来说,大学校长在其间发挥的作用毋庸置疑。那么要实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大学校长又如何突破现实困境,顺利完成理想角色的转换,这也是摆在大学校长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大学校长是完成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指挥官”和“决策者”。在领导大学实现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必然面临着实现理想角色转换的命题。这是一件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促成做好的,需要长期的积累、合适的时宜,成熟的条件等等。

第一,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制定并落实科学、合理的战略管理决策机制。大学校长是大学发展的“当家人”,是从学校科学、有效、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审时局、度大势,将大学全方位、立体式的治理体系现代化落到实处的推动者和促成者。当前,新媒体的技术升级将信息通讯推向一个个高潮,随之而来在高校中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师生学习、生活方式受到网络通讯技术的影响发生很大的变革。多元化的方式影响的是核心价值观、世界观的改变,学校自身的发展定位和方向,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这个时候大学校长在战略管理的高度产生更为强烈的影响和作用就显得尤为必要。

第二,依托学科,夯实专业,推进现代大学能力体系治理提升的制度安排。大学校长既是学校发展的“家长”,又是学校进步的“引路人”,更是学校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在实现困境突破、理想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尤为重要的是应充分发挥学校各级各类重点学科的带头凝聚作用,通过优势学科、重点专业的整合推动,将学校整体的影响力扩大,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推进奠定基础。

第三,以人为本,品牌为先,构建有温度、有情怀的人文素养及培育机制。大学校长理想角色的落脚点和出发点都是围绕着学校的科学发展和人才的特色培养,根本任务就在于促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完成,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而在这个过程中,大学校长的人文素养和温度情怀可能会影响着一所学校的人文水平及层次。特别是在以大学校长为代表的高层与普通师生之间必要、有效的沟通渠道建立,是实现大学现代治理体系的“促进剂”。有学者曾深刻的指出:“大学进步的真正思想资源往往不在社会的高层而在民间,在那些具有深刻思想和见识的教师之中。”[7]而类似这样的一些机制建设会让大学的人文氛围变得更为温暖和持久。

第四,建章立制,注重长效,实现多维度、立体式的多元价值评价制度。高等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拥有更为宽广的胸怀、视野和格局,特别是在评估体系多元化的当前社会,应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结合,将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综合考量,定量和定性一起评判,克服评价过程的单一化和短期化,有理有利有节地增加多元维度,才能实现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主要目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无论“根叔”的“亲民”路线、吴光华的“温情”风格,“恩哥”的古道情怀,校长毕业致辞只是高校校长诸多文化内涵中的一个片段。唯有真正回应时代赋予大学校长的使命、直面时代提出的挑战,高校校长才能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走出一条可以承载学子期待、高校使命的文化之路。如此,关于校长致辞中出于传播效果和学生接受程度的对网络词汇的应用以及由此而引发的高校“文化退化”、“个性泯灭”的讨论和争议都只是尚未触及本真的表面喧嚣。如何真正实现高校校长教育家、战略家、实干家等多重角色的整合,并探究从现实困境突破,实现理想角色的制度路径,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菲利普·G·阿特巴赫, 罗伯特·O·波达尔.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社会、政治、经济的挑战[M].施晓光,蒋凯,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32.

[2]乔治·凯勒.大学战略与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M].别敦荣,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36.

[3]理查德·雷文.大学工作[M].王芳,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5.

[4]理查德·C·雷文.大学校长的领导才能[C]//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第二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9-43.

[5]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侯定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02.

[6]章开沅.中国著名大学校长书系[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6-7.

[7]王长乐.大学校长现象形成的复杂性原因[J].现代大学教育,2008(2):43-48.

猜你喜欢
大学校长现实困境
官方话语的传播效果研究——以大学校长毕业致辞为例
国内大学校长研究发展的历史分期
——以期刊文献进行的考察
Study in Lithuania : Not a minority language country , a variety of languages can be switched at any time
论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实困境与教育路径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现实困境与对策
怎样才能当好大学校长
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