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双
摘 要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而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场所是课堂,课堂对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宏观的文化领域深入到微观的课堂教学之中,可以发现,课堂文化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构建高效的课堂文化需要:开发丰富多样的课堂资源;制定科学民主的课堂制度;创设互动的课堂学习情境;唤起教师的文化自觉意识。
关键词
课堂文化 内涵 教育价值 建设途径
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文化,课堂文化为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课堂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校教学的质量,也影响着学校师生的发展。吴康宁认为:学校文化魅力得以检验的最佳场所不是在操场上,不在走廊里,不在图书馆,而它应该是在课堂之中。学校文化建设成果最有力的证明,是课堂中活动样态、人际关系和精神状态[1]。由此可见,课堂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应受到足够的重视。而课堂文化的构建不是一蹴而成的,涉及到课堂的方方面面,本文试图从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角度谈课堂文化的内涵、教育价值及其构建途径。
一、课堂文化的内涵
1.“文化”的内涵
在我国,“文化”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周易·贲卦·象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说用人类的伦理、道德规范去感化人民,容易让人民脱离野蛮,使国家变得文明,发展得更好。西方“文化”一词,最早源于拉丁语的“cultus”,原本的意思是神明崇拜、耕种、练习、动植物培养及精神修养等。中西古代文化有所不同,中国古代文化偏重精神教化,西方文化则展现了逐渐由物质生产活动引入精神生产活动的特点[2]。
今天,我国对文化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精神层面,而是偏向于西方的“culture”,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指人类精神层面,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等。
2.“课堂文化”的内涵
从“文化”的词源不难看出,文化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可以提高人的精神修养,使人变成文明人。对于学校教育而言,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教育途径。因此,文化深入课堂教学之中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吴康宁认为课堂文化就是指课堂中的社会文化,可以看成是教学中的规范、价值、信仰和表象象征符号的复合体[3]。杜德栋认为课堂文化是指教师和学生等多种教育要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课堂风气、规范、心理环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综合体[4]。潘光文认为,课堂文化是教学活动以及对教学活动起支撑、规范和引领作用的课堂物质条件、课堂制度、课堂信念、课堂价值的总和[5]。
从以上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复合体,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笔者认为,课堂文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活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起规范、引导作用的课堂物质条件、课堂制度、课堂行为和课堂精神的复合体。
3.课堂文化的构成要素
(1)课堂物质文化
课堂物质文化是指课堂教学条件、教学设施、教学用具等一切有利于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条件。课堂物质条件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但是,作为文化因素的物质不是简单的物质,而是包含着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带有一定的人文色彩的物质。例如,教室内提供的课外书籍、教室的黑板报、教室的墙壁、教室张贴的名人名言等等,这些物质都是根据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提供的,被赋予了一定的教育意义。
(2)课堂制度文化
课堂制度文化是指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和认可的各种规范、条例。主要包括课堂的规章制度、学生守则、班级制定的奖罚条例等等。除此之外,课堂制度文化还包括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默认的、隐性的、习惯化的一些规则。例如,课堂中学生犯困会主动站起来,学生发言要得到教师的允许等等,这些都成为师生之间的共识。课堂制度文化的存在,主要是约束和规范师生的行为。
(3)课堂行为文化
课堂行为文化是指课堂群体表现出来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外显的,具有一定共性的。课堂行为文化是课堂精神文化通过课堂环境的影响、课堂管理制度的制约,渗透到师生思想当中而形成的,具体包括师生行为的方式、行为的内容和人际关系,例如学生行为、教师行为、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课堂行为文化是衡量一个班级是否和谐的重要因素。
(4)课堂精神文化
课堂精神文化是指课堂教学中,师生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课堂精神文化是课堂文化的核心,是最深层的文化,需要借助于课堂物质、课堂制度和课堂行为文化的支撑,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和理性升华才能根植于课堂教学之中。此外,课堂环境的氛围受到课堂精神文化的制约和规定,课堂制度的规范和科学也受到课堂精神文化的影响。
二、课堂文化的教育价值
1.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首先,课堂物质文化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物质支持,渲染了课堂学习的氛围,这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强教学效果。一般情况下,城市学校课堂物质条件相对农村要优越。一些贫困农村学校只有一般的教具和教学仪器,课堂教学相对枯燥和无趣;而城市学校教学设备现代化,教学资源多样,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其次,课堂制度文化规范了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行为,保证了课堂教学有条不紊地展开。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课堂活动受到了重视。但是,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其行为有一定的自发性,为避免课堂活动的混乱,学生的不良行为需要得到约束。课堂制度有利于约束学生的行为,保障课堂活动的顺利开展。最后,课堂精神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的价值观念,提高了教师教学的热情。目前,一些地区的教师出现职业倦怠,这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课堂文化作为一种隐性力量,牵动教师自身的发展,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让教师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所在,增加教师的幸福感。
2.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生个性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这一重要作用的发挥离不开课堂文化。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需要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处于平等的地位,在课堂互动中充分显示民主,在课堂学习和生活中相处得融洽。新一轮课程改革对课堂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课堂文化要坚持以人文本,充分尊重学生,关心和爱护学生,提倡教师为学生创设学习场景,让学生做课堂上的主人。这有利于改变教师专制专断的行为,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行为。教师不应该强迫学生去做什么,也不能命令学生不去做什么,而是充当引导者、促进者、协助者的角色;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需要,积极地建构知识,由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学习。这样的文化理念有助于师生之间建立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打破传统“师道尊严”的观念,也有助于师生养成互相尊重彼此、互相爱护对方的行为习惯。
3.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
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中对教学活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起规范、引导作用的课堂物质条件、课堂制度、课堂行为和课堂精神的复合体。课堂文化不仅规范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行为,而且也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雅斯贝尔斯说过:“在人的存在和生成中(以人的年龄、教养与素质差别区分),教育环境不可或缺,因为这种环境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定向和爱的方式的生成,然而现行教育本身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以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6]而课堂文化氛围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环境,也影响着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课堂教学必须关注教学主体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生命价值和意义,实现课堂教学的重建,让课堂教学成为有生命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有助于学生形成一种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价值观念。
三、高效课堂文化的建设途径
1.开发丰富多样的课堂资源
课堂物质文化需要课堂资源的支持,前文中已经提到,作为文化因素的物质不是简单的物质,而是包含着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因此,课堂资源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开发,赋予其人文色彩,使课堂教学由静态转变为动态,从情景转变为情节,从情节导出戏剧。让不动的动起来,让不灵的灵起来。充分发挥课堂物质文化的教育价值,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引人入胜。首先,学校要提供多样化的课堂资源,满足课程需要。教学设备应满足学生需求,教学用具应符合课堂需要,教室的硬件设施应符合安全、健康的标准。其次,教师应树立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尤其是农村教师要发展农村地区的特色资源,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提升学生对文化的理解程度,感受文化的魅力所在。
2.制定科学民主的课堂制度
课堂制度主要包括课堂的规章制度、学生守则、班级制定的奖罚条例等等,制度制定得科学合理,就会深入人心,引起学生的重视并自觉遵守制度条例。但是,如果制定得不合理,不但不能起到规范学生行为的作用,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或反感。因此,必须制定科学民主的课堂制度。科学民主的课堂制度主要指非武断的、双边的(师生共同遵守的)制度。它尊重学生的人格,主张学生进行自我控制,而不是对学生过分苛刻,用侮辱性的语言伤害学生或者惩罚学生,也不是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甚至让学生受到恐吓。它提供解释、允许讨论,考虑学生的感受,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制定。这种制度的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课堂制度是保障自身权益的一种方法,而不是惩罚自己的一种手段,从而将外显的课堂制度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同时,课堂制度包含的内容要奖惩结合,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明确什么行为是禁止的,什么行为是认可的,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创设互动的课堂学习情境
课堂行为文化和课堂精神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形成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只有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频率,才可能在师生、生生之间建立更多的交集,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首先,提供师生平等对话的学习情境。教育是人类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其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依据交往理论,交往需要建立在平等参与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参与,才可能建立良好的关系,消除彼此之间的生疏,彼此之间才可能敞开心扉,关系更加融洽。其次,创设生生互动的学习情境,开展合作学习或者小组学习,增加生生交往的机会,这样才能够形成一种互帮互助、团结和睦的文化氛围。
4.唤起教师的文化自觉意识
从课堂文化建设的角度讲,课堂精神文化建设是最困难然而又是最本质的建设,需要长期的凝练。某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从理念层面所追求的课堂核心价值或许属于课堂精神文化的范畴,但需要长期的实践积累和理性升华,同时需要课堂环境文化、课堂制度文化、课堂行为文化的支撑,而要真正形成课堂精神文化,教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觉醒是至关重要的[7]。因此,唤起教师的文化自觉意识势在必行。首先,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教育的文化使命,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位,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文化作出明智的选择。其次,学校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课堂文化建设,将课堂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对教师的考核中,同时,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激励教师提高文化自觉意识。最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感受不一样的课堂文化,吸取创设课堂文化的优秀经验和方法。例如山东杜郎口中学教室的三面墙壁都是黑板,这就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文化,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吴康宁.转向教育的背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高治军.教育文化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
[3] 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 杜德栋.课堂文化密码面面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
[5] 潘光文.课堂文化的批判与建设[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6] 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
[7] 安文铸.当代学校课堂文化建设[J].中小学管理,2012(9).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