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校矛盾的成因及化解策略与方法

2015-06-01 20:19刘文权
新课程·小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家庭社区家长

刘文权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学校教育中家校矛盾日益突出,究其原因多种多样:

1.针对学生课堂违纪事件,教师处理不当:教师未详细调查事件经过就凭主观印象武断定论和处理;教师在提醒孩子课堂守纪时误伤孩子;教师对犯错的孩子教育时,以罚写不同字数的检查代替对孩子的违纪行为教育。

2.针对学生学习成绩落后,教师采取的教育方式不当:对于学习吃力,动作慢的学生,教师让孩子站在讲桌前写作业;停止孩子上科任课的权利,进行学科补习;建议家长到相关部门做孩子智力测试。

3.针对学生在校意外受伤:教师应急处理不到位;学生康复返校后,教师对孩子关爱不够。

4.针对班级学困生,教师态度不当。

以上现象,在当前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管理活动当中,不是个案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二、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如今社会开始关注人权,倡导“以人为本”、社会个体开始追求“个人权益”的维护,人们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这既是现代社会进步的表现,同时也是对现有社会模式带来冲击的挑战。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社会道德观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变化。

(二)家庭因素

1.当今社会,教育深受商品经济社会的影响,家长对学校的关系逐渐演变成了购买与服务的客户关系

2.经过30年来的发展,中国当前已经处于独生子女社会。独生子女社会带来的弊端已经突显

3.家庭教育多采用的是“自我成长经验”型,国家没有一个机构在夫妻结婚登记时进行家庭教育素养课的培训,而只是简单的“家庭健康育儿”培训

4.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逐渐演变成投资关系

(三)学生因素

1.孩子被关注的程度过高

从小就在“6+1”的模式里被溺爱成长,表扬和肯定远远大于批评和否定;在家长的“光环”主体影响下,生活上面对的所有困难都被成人帮助其扫除。

2.孩子承受的压力过大

在高度关注孩子的同时,家庭的期望、家长未实现的希望都被寄予了孩子未来去实现,这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3.孩子的内心很孤独

孩子身边关注的人很多,但多是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真正能与孩子心灵沟通,倾听其心声的人却很少。缺少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缺少同学及院子里小伙伴的友情。

4.孩子的知识体系、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有限

因为孩子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成长期,其所掌握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转化成其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更是有限。

(四)学校因素

学校很难制定影响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家长过激行为及个性学生的不良行为的校园规范。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社会争议,成为关注焦点。

(五)教师因素

1.教师缺乏服务意识

教师在与学生及家长沟通时,缺乏教育共同体的平等地位意识,忽视了打造自己的品牌、学校的品牌为学生及家长提供教育服务的意识。

2.教师与家长走得过近,失去了教师的公平、公正原则

家长因为孩子的利益与教师拉近关系,可以理解。但如果教师与家长建立与维持利益关系,会造成有失教育资源公平享受的问题,失去了教师的原则。

3.教师处理问题的功利性态度引起对待学生出现的问题处理不当

教师在遇到学生突发事件后,在处理教育时,认为学生给自己的工作添乱,急于尽快处理完事,以便完成其他工作。但这样会造成问题调研不够,结论武断。

4.教师缺乏以心理学知识和理论剖析学生的不良行为的成因

如果教师在日常处理不良行为的学生时,只是着眼于表面现象来教育,不去深层次地剖析原因与规划应对,就容易走入教育无果的恶性循环当中。

三、问题化解的策略和方法

(一)学校建立具有引领作用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愿景

学校要创建一种美好的愿景,如笔者所在学校,提出了“文化引领、师生共同发展,构建生态校园”的办学理念,这种理念的核心之一就是“和谐”。教师应把这种理论铭记于心。

(二)教师要树立教育服务意识

教师应由传统的权威管理者演变成为家长提供其孩子享受优质教育的服务者;演变成为为学生全面发展,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促进其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指导者和引路者。教师的职责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了。

(三)教师要善于把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有效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学校教育是为了学生将来步入社会适应社会生活而服务的,使学生遵守社会秩序要求、培养健康的身体、心理和情感,掌握生存技能,培养生活情趣、懂得和谐交往与合作,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最终适应社会未来发展。

(四)构筑学校、家庭、学生、社区四位一体互动交流平台

1.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

办好家长学校对于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理论修养、改进家庭教育方法具有重要和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德育工作新格局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环节。

2.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

社区是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最基层单位,提供未成年人教育实践场所、化解家庭矛盾、督促未成年人监护人履行监护教育职责、帮助离异家庭及留守儿童感受和谐家庭氛围、开展教育义工帮扶活动,与学校教育实现互补,形成教育合力。

3.建立有效的网络沟通平台

建立学校、社区、家庭网络沟通平台,有利于透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社区教育联合会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提供服务,促进学校、社区、家庭达成教育共识,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编辑 谢尾合endprint

猜你喜欢
家庭社区家长
社区大作战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3D打印社区
我心中的好家长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