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丽梅
日有所诵学童诗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可见,背诵是积累语言的法宝。但布置背诵任务,学生多少有点不情愿。因此,我想方设法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首先我以身示范,自己做到“日有所诵”,让学生感到羡慕又佩服,让学生有着试着背,想背的愿望。接着以不同的形式与学生接背,或者让学习小组之间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合作背诵。我还特意开展了班级“背诵大赛”,开设了“背诵擂台”。背诵大赛的冠军为擂主。每天语文课的前五分钟,请三名同学来攻擂。擂主为守住江山而努力,时刻不放松。攻擂者更是雀跃,争先恐后地自主背诵。班上同学背诵童诗的兴趣日渐增浓,慢慢地养成“日有所诵”的习惯。其实每一首童诗都定格着一个美妙的画面,一个动人的故事,我不会对诗歌中的词句作过多的分析,而是通过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地读,让学生读出画面,读出故事,让学生在反复读中熟读成诵。我还引导他们根据童诗的内容,对话式地“演着背“加上动作”舞着背,“配上图画”画着背。借助生动形象的方式背诵,学生不会感到枯燥单调,也只有这样的积累,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才能让这些语言文字具有生命力。
从《感动孩子的100首童诗》到金波的《会走路的雪人》,再到雪野选编的《中国最美童诗》系列,到最后我自己为孩子们选编的两本班级的日有所诵读教材。两年来,学生们背诵了两百多首儿童诗,温润的文字滋养着童心,他们的语言积累是丰厚的。
活学巧用作童诗
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创编童诗训练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创编童诗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的过程。其实儿童本身的语言就是诗,就是歌。在有一定童诗积累的基础上,只要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慧眼和细心去观察生活,捕捉生活素材,引领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创作。不难发现,孩子们还是能写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作品,尽管语言有点粗糙,但总有一些灵感之花让人欣喜。
当然,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我还是喜欢用改写,或者仿写的形式,降低难度让孩子们进行创作。例如,在教诗歌《谁和谁好》时,不少孩子能仿照诗歌的结构形式,写出优秀的作品。如曾凡同学的作品:
《谁和谁好》
谁和谁好?
鸟和树好,
鸟儿唧唧叫,
落在树怀抱。
谁和谁好?
鱼和小溪好,
鱼儿顺水游,
小溪哗哗笑。
谁和谁好?
我和伙伴好,
大家手拉手,
一起上学校。
不单在教学上,在平时孩子们自主背诵课外儿歌时,只要发现有形式鲜明的儿歌,我就会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大胆地进行仿写。时间长了,孩子们自主创作的愿望就越来越强烈。不少同学都能调动自己的语言宝库,用自己的童心,写出富有童趣的作品。 例如,傅雅儒同学和妈妈参观广州新电视塔,写下了让人怦然心动的作品:
《参观广州新电视塔》
我登上了108层的广州塔
来到上下都是玻璃的空中
心惊胆战地往前走
我不怕这童话般的房子里出现 巫婆
就担心妈妈的高跟鞋把玻璃踩破
从108层往下看
我指着一栋楼问妈妈:
你可不可以把那块积木送给我?
又如陈昶文同学发现了自己的爸爸去西藏回来后不再打呼噜了,就写下了以下富有童趣的作品:
《爸爸的鼾声》
爸爸的鼾声非常大
爸爸的鼾声像蒸汽火车
开到我的房间
开到奶奶的房间
开到家里的每一个角落
自从爸爸去西藏回来以后
蒸汽火车的声音不见了
一定是被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
留在西藏
越来越多的同学在创作中找到成功的喜悦,越写越爱写,越写越优秀,多位同学的作品在市诗歌创作比赛中获奖或在市区级刊物中发表。就是这样的童诗练笔创作,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了自身语言,形成深厚的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 黄日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