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芳
读过《背影》,始觉平淡,不知名家的文字为何都这么平淡如水。十几年教学生涯,初中语文教材变了又变,但《背影》却始终在那里。跟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一起品读《背影》,随着年龄的增长,竟越品越觉得有无穷的意蕴,让人感动,让人流泪。细品《背影》,那精简质朴的语言中的至爱亲情,竟也是来自作者匠心独运的文学“空白”艺术。
一、木讷的语言,拳拳的父爱
“空白”,是一种智慧的艺术表现手法,运用“空白”手法,可使艺术作品虚实相生、形神兼备,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
朱自清的父亲和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也许在工作上他们“独立支持,做过许多大事”,但他们在表达感情上是木讷的,不善言辞。因此,年轻的朱自清曾暗笑父亲的“迂”和他讲话的“不大漂亮”。
文中对父亲语言描写可谓“惜字如金”,可是,这木讷的语言传出的却是拳拳的父爱。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轻描淡写,把眼前困难虚化得仿佛如一缕青烟一吹即散,让人听了会充满希望,感觉精神忽然有了依靠。可是这仅仅是安慰儿子而已,“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由此可见,亲人辞世,失亲之痛;举债发丧,生活之困;赋闲在家,事业之窘,这一切的巨大压力,父亲选择了独自承受,给儿子的是安慰和鼓励。这样的爱,是大爱。
又如,他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只是两字“不好”,却是生活重压之下一个普通父亲的婉转爱子之情。
为什么说不好?“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怕是担心“我”无暇照看行李?“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怕是担心“我”路途行坐不够舒适?“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临行前还要去给我买几个橘子,怕是担心“我”路上会挨饿受冻?一个独立谋生,干过很多大事的父亲,却在一些琐碎小事上如此这般细心,对孩子诸多不放心,那只是一个父亲对业已长大的儿子不曾用言语表达出来的眷恋与不舍啊!原来,即便是最简单的语言,也能传达出人间大爱。
二、朴实的背影,慈父的容颜
从开篇一直到结尾,作者给我们的父亲形象一直都是一个背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从背影看,父亲穿着简朴,色彩暗沉。但是为“我”铺在座位上的却是“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简朴和奢华的对比中,你是不是仿佛正面迎向了这位父亲,看到了那位“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一如众人般普通的中年男人,包括那脸上的沉郁也一如所有的中年男人一般无二。但是他的眼神一定与众不同,那直奔橘子而去的眼神,一定是闪耀着父爱的光辉。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去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分别时刻,作者示给我们的又是一个“混入来来往往人里”的背影,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父亲的背影被捕捉,因为有作者目光的追逐。此时的作者,又流出了不舍的泪水。那么,那人群中的父亲呢?那背对儿子的父亲呢?此时他的脸上,恐怕也是他不想让儿子看到的潸然而下的难舍的泪水吧!
虽然,我们一直见着的是父亲的背影,但是,父爱的容颜,却让我们无止境地向往,无穷地回味,这样的描写,能唤醒每个人心中对父爱的感悟,于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了一个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容颜,就千姿百态地镌刻进了每个读者的心里。
三、淡淡的叙事,至浓的亲情
文中叙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余年了”,结尾写道:“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写作此文时,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作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
与父亲不相见的两年里,“我”与父亲都是东奔西走,可见生活之艰辛,而“我”在这生活的奔波中却越来越清晰的忆起了那年那事,忆起了父亲的“背影”,可见在生活的挣扎中,在养家育子的艰难中,掀开了时光的薄纱,读懂了父亲的“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的情绪表现。而父亲也在“两年的不见中,渐渐忘记了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而结尾读信之笔更是言简意丰,催人泪下。父亲说:“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读到此处,父亲年老后生活不如意、身体的衰颓、心情的郁结都力透纸背,而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心疼以及对生活的无奈都只化作晶莹的泪光。
没有浓墨重彩的抒情,就这样质朴的文字,平平淡淡的叙事,却每一字都是情感的滋润,每一句都是泪水的浸泡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不尽意之处,却是尽得风流。
美国画家安德鲁·怀斯说:“画面表现的东西越少,观众接受的东西就越多。”文学作品中的空白正与之相类似,它会使读者在想象中开拓出一个更为广阔的审美世界。《背影》中的父亲,通过“背影”这样典型意义的意象,通过朴实无华的文字,为读者塑造了至高艺术中的一个永恒的经典的艺术形象,那不言而伤的情韵,令人向往,让人回味。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陈桥中学(226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