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大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教学理念逐渐渗透到教学中,并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呈现,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适应新课标,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教师还应做到四要:
一、要通读教材,撰写导学案
教材是新课标的载体,通读教材可以加深对新课标的理解,同时还可以进一步领悟新一轮课程的内容。用功在书内,功夫在书外。通读教材有如下益处,有助于教师夯实知识基础,丰厚文化底蕴;有助于更多地了解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后续学习内容;有助于教师对新的教学理念有更具體的理解。
导学案是课堂教学的基础,要求同年级同科的教师同时撰写同一个教案。然后相互参阅,取长补短。再通过集体讨论,共同研讨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如何体现目标的三个维度、四个要素,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如何体现思维方法和学法指导。最后,面对同科教师进行说课,然后确定,形成统一的、切实可行的一个完整教案。
二、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双自主的关键,激发学生敢于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双自主的前提。要求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首先应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条件。遵照顾之川老师的“六给六让”(即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原则,积极为学生创设和提供参与教学活动的空间,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这个阶段不要求规范,关键是让学生先动起来,即使学生出现错误,不但不挖苦、不讥笑,反而要积极引导加以鼓动。观摩高一年级《致橡树》一课,在讨论对爱情观的认识时,有的学生提出,某某是职教毕业,因其父亲是某县县委书记,所以工作不到两年,她就当上了县妇联副主任,而大专毕业找不到工作的比比皆是;甚至还有的说某某大学没考上,后当兵转业到乡政府,因为岳父是大款,所以现在成了乡长,既有车坐,又有楼住;某某夫妇都是大学生,可现在还住着学校的家属院。一时间,课堂成了正反双方的辩论会。显然后面学生的发言偏离了主题。现在且不说学生发言是否恰当,单说学生能够动起来,能够制造成事端,能够掀起“轩然大波”,将教学推向动荡的旋涡,这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教学奇观。
三、要帮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帮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就是帮助学生秉持自学的方法。比如了解作者简介,引导和培养学生自己看书、查资料来识记作者的名、时、地、评、作。学习现代文时,指导和帮助学生掌握“整体感知—局部揣摩—整体感悟”的学习程序,并教会学生掌握感知什么,怎么感知;揣摩什么,怎么揣摩;感悟什么,怎么感悟;及其各自要求的方法。学习文言文时,让学生掌握反串为练的方法。学习数学时,要教会学生掌握阅读教学“看、思、辨、识、用”的方法,等等。
四、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升自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自己阅读教材,在整体感知教材的基础上,将教材归纳、概括,从中提出问题,然后学生自己再带着问题到教材中去寻找答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途径大致有二:
1.学生先跟着问题走。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前提下,依据教材提出若干问题,重点是指导、帮助、教会学生如何依据教材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数学《角平分线的性质》时,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1)作角平分线有几个步骤?如何理解“适当长”和“大于■MN的长为半径”?(2)角的平分线有几条性质?每条性质有几层意义?每层意义是什么?(3)探究二的目的是什么?(4)例题和思考及最后练习题是利用角平分线的哪条性质?(5)探究一和练习一怎样理解?(6)课下自己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证明这两条性质。
2.问题再跟着学生走。这里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仿照教师根据教材提出问题的方法,学生自己设计问题。根据教材学生能够设计出问题,这是从知识到理论上的一种提升。例如学生在阅读完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一节《亚洲复杂的气候》时,经过讨论,提出如下问题:(1)亚洲的气候具有几种特点?(2)读6.9图,辨析亚洲主要有几种气候类型?(3)如何理解气候特点与气候类型的联系?(4)读6.10图,辨析气候对不同地区的温度、降水量有什么影响?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在教材上找出答案。这种主动学习的方法,远比一味接受教师讲解、传授的信息量大,学生接受得也快,记忆得也深刻牢固。第二、对不熟知的知识或不理解的内容提出质疑。再如,当学生学完《亚洲复杂的气候》一课后提出:形成亚洲季风气候的原因是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学生深入思考的具体表现。这样能给学生播下寻求知识的种子,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跟着问题走向问题跟着学生走的转化,不仅解决了教师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解决了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这种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方法,才能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形成,自学质量提高。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