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视野下的当代大学生形象塑造

2015-06-01 14:56袁周南
学理论·下 2015年4期
关键词:形象塑造当代大学生

袁周南

摘 要:基于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核心内容,论述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对当代青年的要求和评价标准。以此为依据,针对当代大学生公众形象塑造的问题,认为当代大学生要以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为引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用实际行动强化当代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形象;要促进自我主体意识觉醒,在社会实践中升华当代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形象;要有效纠正克服不良印象,向社会展现以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当代大学生形象。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当代大学生;形象塑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2-0247-02

大学生是当代中国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青年中的知识富集群体,在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具有对社会青年群体的引领性、代表性和主导性作用,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呈现为实践、主体、价值三个维度,“青年的本质在于社会实践性;青年的个体主体意识逐步觉醒和确立,成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青年的价值追求”[1]。首先,青年的本质在于社会实践性,青年应积极投身于时代需要的社会实践之中。马恩曾对“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的“三维二重性”进行逻辑辨析,强调从实践活动的意义把握人的社会性,认为实践突出人的社会属性的同时将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被动性与主动性相连。青年正处于人的生理、心理都最为活跃的阶段,拥有不断上升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是“现实的人”中最具发展希望的群体,青年的本质具有社会实践性。该观点要求当代大学生应重视并突出其社会性,积极投入与时代变化息息相关的实践活动之中,使自己的价值观念、处世方式带有鲜明而积极的时代特征,在实践活动中不断与时俱进。与之相应地,当代大学生是否活跃于多样的社会生活中,是否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里扮演积极正面的角色,是否在观念与行动上带有时代赋予的重要特征,成为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评价标准。

其次,青年的主体意识逐步觉醒和确立,成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早在《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就把历史认识论的最高境界确定为‘改变世界,人们认识历史的活动应当统一到他们所从事的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中去”[2]。在实践过程中,主体始终要受到客体规律的制约;但实践主体自身又具有超越性,这集中表现在认识运动始终渗透于实践过程中,并与实践构成辩证统一的矛盾运动。在这样的矛盾中,客体的客观规律制约着主体的实践能力,主体的实践能力又制约着主体的认识能力。而矛盾的另一方——主体的认识能力能动地指导主体实践能力的发挥,并使之能动地改造客体。在这样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就形成了推动实践过程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基本动力。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不能无目的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应以激发自身个体主体意识的逐步觉醒和确立作为自己参与实践活动的重要目的。这需要大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认识活动,检验已有认识准确性的同时获得新的对实践活动进行正确反映的认识,并在下一步的实践活动中运用新的认识解决新的问题,引导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因此,大学生是否让自己的认识活动渗透于参加的实践活动中,是否从实践中获得正确认识,是否将自己逐步觉醒和确立的个体主体意识运用于更高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也成为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评价标准。

第三,追求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青年应将自我价值实现与推动社会发展相统一。“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共产党宣言》中最为经典的论断。“马克思和恩格斯以这句话开宗明义地向全世界宣布了共产党人最高的理想追求,最终的奋斗目标,同时科学地、概括地指明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什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本质是什么”[3]。每个人都应得以在自由发展的基础上追求全面发展,即要实现个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及自由个性的发展。其次,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在为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生命力处于上升时期的青年把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自己解决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重要途径,也把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作为自己追求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追求公平社会的重要方式。因此,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是青年真正的价值追求。以此为据,当代大学生作为个体,应将实现自己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价值追求,它意味着个人实践能力的发展和认识能力的发展,也要求当代大学生要不断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以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将正确的认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同时,大学生更需要为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致力于能促进社会公平的活动中,将实现社会公平作为自己坚定的信念与价值追求。因而,大学生是否不断接受更高更好的教育,是否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是否为实现社会公平贡献自己的力量,是否为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成为评价当大学生的又一标准。

大学生公众形象是由大学生内在素质构成的自我形象,可以由社会公众从各个方面加以评价的外在表现结合而成的。大学生公众形象既可以是公众对大学生个体从各方面加以测评的具体评价与印象,也可以是公众对整个大学生群体的概括性、整体性印象。具体而言,大学生公众形象包括大学生的仪容、仪态;大学生的个人能力与精神品质;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整体而言,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形象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虽然大学生公众形象在主流上积极向上,但无须讳言,也存在着较多问题。卢德平的《当代大学生公众形象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富足的适度消费与略显奢侈的高消费成为社会公众对大学生形象认知的主流;且“绝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大学生目前的主要心理问题是‘精神萎靡不振;对于大学生学习态度持积极评价的比例和持消极评价的比例基本持平”;而被视为最普遍、最典型的有悖于公共道德或社会伦理规范的行为则是大学生情侣在公共场合动作过于亲密。同时,相关研究发现,“大学生在新闻报道中呈现出下列典型形象:两性观念开放;高消费和缺乏理财能力;犯罪报道中的弱者形象;消极的女大学生形象”。概而言之,大学生公众形象具体表现为以下一些问题:不合社会规范的仪态、行为;不恰当的生活习惯与消费方式;对于学业敷衍应付的态度;缺乏集体观念与责任意识;懒散萎靡的精神面貌。而当部分大学生的负面形象逐渐以重复印刻的方式在公众心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消极印象时,公众对于整个大学生群体的评价则会从积极健康转变为消极病态,从满怀信心到失望放弃;大学生群体在国际社会中所代表的本国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对与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形象及其蔓延影响应高度重视并积极介入引导和加以纠正。

大学生基于其同质性,借助高校及内部的学生社团,已经形成事实的组织形态,为此,要以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要求与评价标准为指导,进行大学生个人与群体的形象塑造。

1.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用实际行动强化当代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形象。在当代大学生群体公众形象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前提下,大学生群体应在此时更为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小到学校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大到国家青奥会、重要会议的举办及对国外情况的了解与分析,经过在社会实践中的打磨和锻炼,从内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到外在的仪态气质,逐渐养成并不断展现我国当代大学生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此,当代大学生与时俱进的外在形象以及本质具有社会实践性的内在形象方能深入人心,使现有的良好形象得到进一步强化。

2.促进大学生自我主体意识觉醒,在推动社会进步发展中升华当代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形象。根据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大学生群体应该在实践促进自我关于形象塑造的主体意识觉醒,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升华自身形象。大学生群体在对自身已形成的良好形象进行强化之后,要将从实践中获得的深刻认识转化为群体形象的组成部分,推动之后实践活动的发展,进一步升华自身形象。要在实践活动中对实践活动的客体加以认识,更要对进行实践活动的主体即自身进行认识,要在将主客观相联系的实践活动中促进自身个体主体意识的觉醒,学会透过表面现象了解客体的本质规律,从而形成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再将其内化为自身思想素养及精神面貌的一部分,也就是自身形象的一部分,以进一步推动更高层次实践的发展。

3.帮助大学生有效纠正克服不良印象,呈现以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当代大学生形象。根据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青年的价值追求”,大学生群体应该锐意进取,以打破负面形象的危机,追求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并致力于为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呈现以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当代大学生形象。“应采取机智灵活的策略,千方百计维护自身形象,力争尽快走出困境”。当出现负面形象时,首先,大学生应始终坚持锐意进取的精神,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促进个人实践能力的发展,不断接受与追求更高水平的教育,认真严谨地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以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将积极追求自身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形象传播开去,打破对于学业态度敷衍应付及精神面貌懒散萎靡的负面形象,以坚定内外公众对群体的信心。此外,大学生要更为主动地致力于为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以宣传群体的优点和长处,如在对推进社会公平有重要作用的促进教育公平的活动中,大学生应该扮演更积极活跃的角色。大学生既可以参与下乡支教活动,也可以为希望工程募集捐款,借此向社会展示自身深厚的学术素养、纯熟的专业技能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而让公众更多地看到大学生群体积极正面的形象,逐渐忘却部分大学生消极负面的形象,以重新唤起内外公众的信赖和支持,完成全面的形象塑造。

参考文献:

[1]杨立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3:38,40,44.

[2]张周志,周树智.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文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00-102.

[3]李军林.近十年来《共产党宣言》研究述评[J].史学月刊,2008(2):115.

猜你喜欢
形象塑造当代大学生
《头脑特工队》的人物形象塑造
我在豫剧《狱卒平冤》中的形象塑造
浅析微信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正义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一见钟情》现实意义简析
论舞蹈表演中舞蹈演员的形象塑造
当代大学生的科学人生价值观念探析
贾樟柯电影中的底层人物形象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