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俊,方章东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合肥230061)
当今社会“扶不扶”困境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马俊,方章东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合肥230061)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老人摔倒了扶不扶”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早年“彭宇案”的影响,社会诚信体系逐步崩塌,社会道德滑坡严重,公众的主流价值观缺失等,致使老人摔倒无人敢扶、路人见死不救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我国必须重建社会诚信体系,加强道德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相关制度,以求走出“扶不扶”的困境,共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扶不扶”;道德;价值观
2014年春晚《扶不扶》这一小品,再次将“老人摔倒扶不扶”这一突出社会问题摆到大众面前,而小品中“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等台词更是值得深思。采用文献法、定量以及定性分析法,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对于走出“扶老”困境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当今社会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的现象屡见不鲜,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忘却了承继千年的美德,变得如此冷漠?
(一)当今社会的道德缺失
“老人摔倒无人敢扶”这一社会问题最早可以追溯到2006年南京的“彭宇撞人案”。2006年11月20日,彭宇在公交站台好心扶起摔倒在地的老太,并将其送至医院就治。后经医院治疗诊断老太胫骨骨折,经法医鉴定构成八级伤残。老太拍片后,听说其治疗费用要花数万元,立马一口咬定是彭宇将其撞伤的,并要求他承担医疗费用。被拒绝后,老太将其告到法院,要求彭宇赔偿其医药费、护理费、伤残赔偿金等共计13万多元。2007年9月4日下午4点半,鼓楼区法院做出一审判决称“彭宇自认,其是第一个下车的人,从常理分析,他与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较大。”裁定彭宇补偿原告40%的损失,即45 876元。判决书中还称“如果不是彭宇撞的老太太,他完全不用送她去医院,而可以自行离去,但彭宇未作此等选择,他的行为显然与情理相悖。[2]”“彭宇案”的被误读被放大,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自此案件之后,社会上更是上演了一幕幕“假摔倒真碰瓷”的事件。很多人在遇到此类事件时,因担心自己被讹而选择旁观,拒绝去帮助弱者,以求“扶不起,躲得起。”乃至宁波有一女士摔倒在地,她一直呼喊着“我是本地人,是我自己摔倒的,谁帮帮我!”时,仍然没有人上前去扶一把。难道连这样的呼救也换不来人们的恻隐之心吗?“伸手一扶”竟变得这般难?这充分反映出当今社会面临着严重的道德缺失、诚信缺失的危机。
(二)当今社会的诚信缺失
据高校民意调查结果,由图1可见,认为老人摔倒该扶的人数占到64.8%,但有26.90%的人认为老人摔倒是否该扶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扶不扶”困境的形成创造了客观条件。由图2可见,高达87.4%的人不愿去搀扶老人的主要原因竟是怕惹祸上身,这不禁引起我们深思,信任危机已成为社会的突出问题。信任危机是指一定社会或群体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不被人们所遵守,人与人之间缺乏一种道德的联系和约束,彼此都无法相信对方的真诚和忠诚,因此不敢委以对方以重任的现象。[3]自“彭宇案”发生后,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便出现了这种信任危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愈发的薄弱,人们恐惧在帮助他人时被骗、被讹诈,甚至发生了多起老人倒地无人援助以致死亡的惨剧。这不仅仅是生命的逝去,更是当今社会道德的淹没。信任危机如今已充斥着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它使人们在帮助他人时思前想后,迟迟不肯伸出援手,时刻挑战着大众的道德底线。目前,我国社会快速发展,人口流动速度加快,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交流更加频繁,物质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就在这样的一个现代化社会中,人们却逐渐开始迷失自我,人心开始愈发的冷漠,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也随之被人们遗忘了。与此同时,中国传统社会曾以血缘、地缘为基础来维系人们之间的信任的方式,已无法适应当今社会了,在这样的一个社会转型期中,人与人的信任愈发的薄弱了,信任危机随之而来。
图1 老人摔倒该不该扶
图2 不扶老人的主要原因
(三)转型期社会责任感缺失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的社会转型期,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高速发展,随着社会迅速转型,各种社会问题随之而来。在以农业为基础的传统社会,往往通过血缘或是地缘等纽带维系着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在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的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社会的变迁,生活方式以及人的价值观念等各方面发生了转变,人们的物质需求不断提升,越来越注重经济利益,社会责任感缺失愈发严重。当社会处于这样的转型期,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开始变得陌生,周围都是浓重的商业气息,道德色彩逐渐褪色,道德的影响作用不断减退,人与人之间更是难以彼此信任。“彭宇案”的发生给人们心里种下了不安定的因素,好人不易做,好心帮助他人反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帮助了别人却惹祸上身,还没有法律保障,这也就使冷漠的人继续冷漠,想伸出援手的人不敢援助,愿意去“扶一把”的人少之又少。同时,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呈现出向个人利益倾斜的趋势,他们并不否认承担社会责任,可一旦涉及到具体利益时,又首先考虑个人得失。
(四)主流价值观的偏移
价值观是人们对于周围客观事物的总结和评价,是一个人判断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的衡量是非的标准,是影响个人行为的重要因素。“扶不扶”困境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代社会人们价值观发生了偏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大众的价值观也逐渐发生了转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不良思想开始盛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有钱就有了一切,完全将诚信、道德抛之脑后,以个人的得失作为一切事物的评判标准。在“金钱至上”等这些自私自利的、错误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下,致使当代人价值观偏移,诚信缺失,道德滑坡,人们逐渐被金钱、利益所驱使。如今发生的诸多好心帮人反被讹的事件中,那些违背良心去讹诈帮助自己的人,他们不正是为了“利益”吗?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彭宇案”中小伙好心助人反被讹,为何生活中常会上演“假摔倒真碰瓷”的闹剧,为何会酿成老人倒地直至死亡也无人上前扶一把的悲剧。
图3 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
(五)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从图3可见,我国已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预测2020年的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高达25%以上,这意味着老人摔倒的现象会频频出现。如若人们仍对摔倒在地的老年人冷眼旁观,那将会有更多的悲剧在公众面前上演。自从“彭宇案”发生后,当人们遇见摔倒在地的老人时,总会担心“扶老”后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不敢上前去扶一把。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一方面在老人医疗保障上力度还不够,另一方面在保护好心人上还有欠缺,这也是造成“扶不扶”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的医疗、养老制度的不完善,老年人摔倒后为了减轻家庭、子女的负担和压力,才会在受到伤害的时候逾越道德的边界,诬赖扶起自己的好心人,这是我国社会保障滞后所导致的公众的讹诈心理。如果我国对于意外事件和伤害都有完善的保障制度,老人摔倒送至医院后有明确的责任认定制度,老人的医疗费有保障制度,老人不需担心自己的高额医疗费用,就不会去讹诈路人,不会发生吴伟青扶老被讹自杀证清白的惨剧了。
(六)司法制度的不完善
培根曾说过:“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判决,其恶果甚于十次犯罪,因为犯罪只是弄脏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判决却弄脏了水源。”因此,司法机关就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真正维护好社会的公平正义。在“许云鹤案”中,车主许云鹤看见一位老太攀爬马路中间的护栏而被绊倒在地,随即停车,下车帮助老太,却不想被老太一口咬定是其将她撞伤。后经法院判决许云鹤承担40%的民事责任,赔偿原告108 606.34元。而法院给出的判决理由竟是,“不能确定小客车与王老太身体有接触,也不能排除小客车与王老太没有接触。被告发现原告时只有4、5米,在此短距离内作为行人的原告突然发现车辆向其驶来,必然会发生惊慌错乱,其倒地定然会受到驶来车辆的影响”。[4]法院的这种“按常理推测”,“不确定就是有”的逻辑背离了以事实为根据的司法理念。在没有证据的前提下,法院应“重法理,轻情理”,不该草率判决,要综合考虑社会影响,否则不仅损害了司法机关的公信度,且加剧了社会的道德滑坡。
在了解了“扶不扶”困境产生的原因后,针对这一社会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对策,以求走出“扶不扶”的困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提升公众道德水平,树立道德模范
公民的道德水平,不仅是公民个人素质的体现,更是一个国家文化水平的反映。“彭宇案”以及一些类似事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国家的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水平的提升,导致了“扶不扶”困境的产生。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快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由原来的“熟人交往”逐渐转变为“陌生人交往”,提升公众道德水平,发挥道德模范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我国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十八大报告强调“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5]全国四届评选产生的216位“全国道德模范”正是全社会学习的好榜样,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树立社会道德新风尚,以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坚决防止翻版“彭宇案”的再现。[6]
(二)重建社会诚信体系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和核心。孔子说:“民无信不立。[1]”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1]”在物质精神文化都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中,“扶不扶”的困境在很大程度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缺失,因此,我国的当务之急就是要重建社会诚信体系。首先,要加强全社会的诚信教育,并不是高声呐喊诚信教育的口号,而是要将诚信教育落到实处,根据目前社会发展多元化这一特征,针对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诚信教育;同时,还要加强诚信惩戒,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采取一些具有约束性、强制力的措施,对于失信行为予以一定的惩戒。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更好的推动我国的诚信建设。其次,要大力发扬中华民族诚信的传统美德,突破我国传统社会因血缘、地缘建立起的信任模式,将人际交往、社会关系和人与人的信任延伸到朋友、邻里乃至路边的陌生人,倡导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之风尚,才能既扶起了人又扶起了人心,真正走出“扶不扶”的困境。
(三)加强社会责任感
“扶不扶”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责任感造成。传统社会人们都有自古传承的重义轻利的价值导向,而正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多元化,社会心理、道德标准不一,致使传统的价值导向逐渐失去其约束力。因此,加强道德规范,重新确立道德体系是控制社会失范的重要环节。在现实生活中,全社会都要加强道德教育,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并发扬我国优良传统,学习并吸收在新时期新环境下所产生的新物质,同时还要汲取西方的优秀文化,以建立新时期为广大社会公众所产生共鸣的社会责任感。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协同努力,还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公民才能做到“人人知责任,处处尽责任,事事负责任”,[7]才能更好地避免老人摔倒无人扶的这一社会问题的发生。
(四)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在这个多元化社会中迷失的人们指明了方向,为全国人民带来了精神的食粮,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心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每一位公民必须树立的核心价值观,遵守的道德规范。只有每一位公民都做到热爱祖国,爱岗敬业,诚实友善,切实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扶起他人”、“扶起人心”、“扶起社会”。
(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扶不扶”的问题可能会更频繁的发生,要尽快建立搀扶老人风险基金、法律援助基金等社会保障制度。“彭宇案”和“许云鹤案”发生后,人们逐渐形成了“扶老”风险意识,很多人因为害怕承担风险而袖手旁观。目前,上海建立了“关爱好心人”专项基金,武汉等部分地区也建立了法律援助基金。“关爱好心人”基金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予以帮助他人的好心人一定的奖励,以体现组织上的褒奖;在一些节庆日时,当地领导上门慰问好心人,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好人的关爱。在好人身陷困难时给予资金上的帮扶,帮助其度过难关。同时,对于那些因为帮助他人而陷入纠纷的好心人,“关爱好心人”基金以及法律援助基金会将会为这些好心人提供经济上的支持以及法律上的援助,这就使好心人们不用再担心因做好事而陷入不必要的麻烦了。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各地可效仿这样的做法,建立相关援助制度,不仅可以弥补社会道德不足,还可以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更好地走出“扶不扶”的困境。
(六)完善司法制度
“彭宇案”后发生不少好心搀扶反被诬的事件,尤其是“许云鹤案”的判决助长了社会“假摔倒真碰瓷”的不良风气,降低了司法机关的公信度,这说明我国的司法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美国,有一部叫做《好撒玛利亚人法》的法律,它是关于在发生一些意外或是紧急状况时,施救者因无常的救助行为,而给救助者造成某种伤害时免除责任的法律条文。这是美国为了能更好地保护那些帮助了别人的好心人所制定的法律,有效地避免其因为帮助别人而惹祸上身,进一步保护了乐于助人的美德。法国参照美国法律出台了《自愿急救者保护法》维护自愿对他人施救的好心人。[3]正是由于我国缺少这样一部好人免责的法律,才使好心人在帮助了他人后得不到保护,反而要陷入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中,甚至还要承担责任,人们在权衡利弊后,也只能见死不救了。德意日等国家的法律也有明文规定,对于见死不救者要予以一定的刑罚。因此,我国可以借鉴这些国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公正司法,更好地保护好心人以鼓励见义勇为,并惩戒见死不救者。
“扶不扶”的困境只是社会转型期的暂时性的社会失范,随着我国的法律体系的逐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社会诚信体系的逐步重建,社会道德新风尚的逐步形成,尤其是要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走出“扶老”困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孔子,孟子.论语·孟子[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03(4):174-290.
[2]网易新闻.男子称扶摔倒老太反被告被判赔4万[EB/OL](2007-09-06)[2014-08-10].http://news.163.com/07/0906/05/3NMDBNR600011229.html.
[3]王磊.李晶.浅析“扶老困局”的消解途径[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2,12(1):53-56.
[4]天津许云鹤案一审判决,有错吗?错在哪里?[EB/OL].(2008-08-25)[2014-08-10].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30/30/86/9_1.html.
[5]中国文明网理论频道.“美丽中国”呼唤美丽公民(十八大报告摘选)第二期[EB/OL](2012-12-05)[2014-08-10].http://www.wenming.cn/specials/zxdj/xuexshibad/tuijian/201212/t20121210_974984.s.html.
[6]化世太.赵珊.道德失范视角下“扶老困局”的理性诉求[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2):60-71.
[7]武国友.关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责任感问题的理性思考[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文科版),1997(2):32.
[8]新华网.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2013-12-13)[2014-08-1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3/c_118674689.html.
(编辑:武云侠)
On"Help or Not"Dilemma in Today's Society
MA Jun,FANG Zhang-dong
(School of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An Hui Ar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061,China)
There is a phenomenon"help or not when the old man fell down",which indicates the serious social problem in the current transformation in China.Since the impact of"Peng Yu case"of the early years,social credit system gradually collapses,social morality deteriorated,the public's mainstream values missing,etc.Therefore,China must rebuild the social credit system,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promot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n order to deal with"help or not"the dilemma to build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Help or not";Moral;Values
G417
:A
:1671-816X(2015)03-0311-05
2014-10-29
马俊(1990-),女(汉),安徽安庆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