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宇媚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基于“做中学”的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陈宇媚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基于能力导向的“做中学”实践教学符合适应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并能有效地弥补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不足。根据能力培养要求将课程体系模块化,更好地体现社会需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式学习,在“做”的同时达到“学”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 做中学 课程模块化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为 “能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国际贸易实务等的高级专门人才”。尽管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涵盖了实际业务的基本过程,并加入了综合实践教学环节以适应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但总体看,教学过程仍基本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知识理解向应用能力转化效果不明显(胡振京,2011)。本文基于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不足,通过课程模块化强调“做中学”以实现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大多通过案例分析、模拟实训及企业实习等渠道实施,在构建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上发挥着重要功效。但是由于贸易实践内容繁多、体系庞杂,这些传统方法还不能完全适应该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案例材料的不足。一方面,课堂上的教学案例一般基于各个章节的知识重难点,从新闻报道中进行提炼或由教师进行编写形成,只能起到强化学生理解个别知识点的作用,缺乏综合性案例,难以锻炼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案例的讲解上,由于教学案例大多以背景介绍、问题发生的结构呈现,教师主要按“介绍背景、分析要点、点评”的步骤进行讲解,使学生要么缺乏代入感,无从下手,要么直接基于分析要点提出解决方案,难以从案例中发散思考。
二是实训安排的不当。目前许多院校的模拟实训课程设置是作为一次系统的操作培训,开设该门课程之前,要求学生学习相关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使得综合模拟实训教学不得不延后安排在毕业前夕集中时间内进行,导致在参加综合实训时与理论学习的时间相隔较长,短时间内理解、消化、巩固实际操作技能的效果不佳,而在学习相关理论课的过程中忽略了国际贸易重点业务的单项实训和阶段性实训,使得学生理论知识向应用能力的转化相脱节,也未能形成有效的实践操作考核评价体系,综合实训的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三是实习环境的限制。作为对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让学生进入真实工作环境,在操作中学习是最适应实践教学目标的途径之一。然而,从现实看,学生实践锻炼需求的实际岗位远大于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尤其我国大多外贸企业是中小企业,难以承担众多学生的实践培训任务,且许多企业育人意识不够,出于保护商业秘密的考虑也不愿接受在校学生短期的到岗实习。即使提供了实习机会,一些企业也只能在不影响日常运营的前提下安排学生进行短期的实地考察培训,走马观花地参观业务所涉部门,了解贸易流程,仅能让学生对实际业务有初步印象,难以对专业实践技能进行锻炼并提供指导,教学效果十分有限。
囿于现有实践教学模式的效果,要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当遵循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及社会需求,加强在理论教学中融入实践,其中,基于“做中学”的思路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十分必要。“做中学”的出发点是“能力培养”,即以项目或任务为主线推动基于行动的学习,倡导学生在自主性探索中形成适应环境和从事实际工作的综合能力(黄彬,陈想平,2013)。这意味着教学过程中在讲授专业最基本、核心的内容后,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在“做”的过程中达到“学”的目的,因此,课程体系的设计安排也要相应地改革与调整(乔兴旺,2012)。
(一)课程模块化
目前,许多高校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普遍以国际贸易原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商务函电、国际金融、国际商法等课程为核心,除了国际贸易原理主要从理论上解释贸易的产生,其他课程分别根据国际贸易各环节侧重的内容进行知识构建,每门课程自成系统,内容结构完整,但实际上这些课程之间存在较高的知识重复率,在分别讲授时不仅造成教学任务量大,而且难以做到知识的交叉融合(陈新民,2011),也缺乏阶段性和综合性的实践教学融入。因此,结合该专业的知识基础和前沿内容,采用切块、重组的方法,对这些知识点和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求进行重新分类(刘建中,2011),将课程结构模块化进而在模块中实现“做中学”是改善实践教学效果的有效渠道。
培养应用型人才意味着教学要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陈啸,刘杨,2012),那么课程模块化的基准应是基于行业的社会需要明确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和综合能力(付八军,冯晓玲,2007),即必须在具有扎实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国际贸易经营的操作技能。这些要求可以归纳为宏观层面的学习思考能力、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两个方面,进而细分出专业基础和专业应用模块的课程内容。具体的能力要求、目标设定及相应的微观层面模块化的课程组织如表1所示。职业技能学习作为专业应用模块的重点,也是基础模块的最后落脚点,课程的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可以参照企业 “设立目标、设计方案——过程实施与管理”的运营程序分步进行。
这样的模块划分,打破了传统的授课方式,能够结合培养目标和学生、社会的实际需要,将拟讲授的知识内容按国际贸易发生的因果、前后关系串联起来,围绕各个主题将最需要讲授的精华内容梳理出来形成系统知识讲授,强调知识的逻辑性和交融性,尤其在应用创新能力层面注重单项和阶段性的实践教学,加大实践训练的比重,让学生在独立的实际操作中深化知识理解并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表1 专业培养能力要求与课程模块设置
(二)实践教学的设计实施
基于模块化的课程设置除了课程结构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改变传统教学由主讲教师一人负责的局面,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激励与知识理解应用能力的检验。其中,在职业技能模块中,培养学生对贸易业务的系统理解与独立动手能力尤为必要。通过设置相应的业务背景,让学生在特定环境中进行营销、财务、金融、定约、储运、税务、海关、保险等各环节的模拟操作是一种有效手段。情景模拟方法的运用,须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实现“做中学”。
1.保证模拟情景的系统性
目前,许多院校运用情景模拟方法进行实践教学,大多基于简化的企业设定,现实企业经营中如资金往来、财务核算、外贸谈判、海关申报等重要的环节得不到模拟训练,对学生理解贸易经营活动有很大局限性。因此在采用该方法进行实践教学时,必须对应学生的能力培养模块,完善规范模拟情景的系统设定和运行规则,使学生能以更广阔的视野在更全面的平台上进行系统性实践。
如在市场开拓环节,要求学生分别扮演出口商和进口商,在对国内外经济、贸易政策环境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对产品进行成本核算和利润预期,进而形成营销方案;在贸易磋商阶段,模拟贸易双方进行商务信函或面对面的交流、针对合同条款的商务谈判;在履约环节,按照需要办理进出口手续完成相应业务,并可设置一定的障碍以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最后要完成业务的费用和利润核算,形成业务总结报告。系统性的实践成果也可作为评价学习效果的综合依据。
2.加强模拟情景与现实的关联性
通过情景模拟进行职业技能培养当然不能忽略业务技能在现实中的适应性。由于模拟情景往往设定的是具有代表性的贸易企业和贸易流程,而现实中的贸易企业种类、贸易方式繁多,要避免学生在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上面对不同问题时生搬硬套,因此,模拟情景应具有较好的现实关联性,能与时俱进地反映贸易环境、政策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对现实的思考。例如,模拟企业的建立可考虑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在贸易中的地位和实力对比,根据运行模式的区别采取不同营销管理手段。在完成贸易流程时,可设立有关政府部门对企业进行监管,并考虑贸易相关政策的变动对企业贸易行为的影响。
3.注重模拟实践的过程管理
为保证模拟实践的效果,除了要让学生基于全流程形成关于开展贸易的全局性和逻辑性观点,还要注重对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及时跟踪评价。因此,在鼓励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学生间的互动、教师的引导规范和加强技能掌握。如在合同履行环节,单证的缮制和审核的仿真操作是学习重点,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不同合同条款准确地制作进出口业务的全套单证,另一方面要锻炼学生对已填单证的鉴别审核能力,可提供相关单证案例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分辨单证存在的问题及可能造成的风险并能提出修改意见,以利于教师从多维角度评价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进而控制教学进程。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的实际技能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课本、局限于课本知识框架,而是要充分发挥“做中学”的积极作用,基于能力要求将课程体系模块化,尤其通过注重系统逻辑性、现实关联性的专业应用模块设计实现理论理解与实践应用穿插交融。这样才能让学生不仅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学习兴趣、充实技能,并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应变能力。
[1]陈啸,刘杨.国际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法研究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2(4):92-95.
[2]陈新民.应用型本科的课程改革: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11(7):27-30.
[3]付八军,冯晓玲.高校课程群建设:热潮还是趋势[J].江苏高教,2007(4):63-65.
[4]胡振京.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1(15):5-56.
[5]黄彬,陈想平.地方高校特色发展的理性路径——人才培养模式的视角[J].高等教育管理,2013(5):41-45.
[6]刘建中.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模块化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47-50.
[7]乔兴旺.国外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6):188-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