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整体阅读策略

2015-06-01 08:58:14徐玲
文教资料 2015年4期

徐玲

(上海市嘉定区南翔中学,上海 200000)

试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整体阅读策略

徐玲

(上海市嘉定区南翔中学,上海 200000)

整体阅读,就是将结构完整的阅读材料整体作为阅读对象。整体阅读强调理解全文的中心主旨,宏观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在宏观把握的前提下,对构成课文的不同要素、各个有机部分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它们在整篇文章中的不同作用,综合对各部分的分析,进而对文章有更深入、全面的认识,达到从本质上把握文章。所以,整体阅读的过程为整体感知——局部分析——整体把握。本文从理论层面阐述了整体阅读的依据: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分析与综合的对立统一;符合系统论的观点,重点探讨了整体阅读在不同阅读阶段的操作方法。整体阅读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习得语文知识能力,同时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整体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会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详尽细致的分析,这样的教学往往造成对课文的肢解,将浑然一体的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师生们忙忙碌碌地在句段间游走,结果是学生仅知一些断断续续的只言片语,对文章的理解如盲人摸象,似是而非。但是,如不进行句段的分析,又会导致教学的空洞,使学生的阅读停留在表面,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学流于浮泛。笔者认为,要解决上述问题,应注重对课文进行整体阅读教学。

一、整体阅读及其重要意义

整体阅读,就是将结构完整的阅读材料整体作为阅读对象。整体阅读强调理解全文的中心主旨,宏观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在宏观把握的前提下,对构成课文的不同要素、各个有机部分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它们在整篇文章中的不同作用。在分析了这些部分之后,对文章有更深入、全面的认识,从而达到从本质上把握文章。所以,整体阅读的过程为整体感知——局部分析——整体把握。打个形象的比方,课文如同一棵大树,中心主旨犹如主干,它支撑起整棵大树;作者的观念意识和写作主旨犹如树根,它往往不是显而易见但是又具有潜在的决定意义,重要非凡;段落层次犹如大树的主要分枝,它们互相区别又一脉相承,共同与主干相连,语句犹如细小的枝叶。它们附着于主要分支,相互区别,但又共同为主干服务。所有的树根、主干、大分枝、小枝叶,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体——大树,经过抽象后的主干和大分支就是文章的结构。

在教学中注重整体阅读,有利于做到文章形式和内容的融合,使学生既能理解课文的中心主旨,还能明白由中心主旨决定选择怎样的结构和语言风格的表现形式。对课文的把握既是形象生动的,又是深刻的;既是现象的,又是本质的,有利于学生阅读理解力的提高,语感的培养,促进语文知识的迁移运用。

二、整体阅读的理论依据

(一)整体阅读符合人的认识规律

整体阅读的过程为整体感知——局部分析——整体把握。这一过程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首先形成对事物整体的笼统认识,然后进入到对事物局部或细节的认识,进而发展到对事物结构的认识,最后进入到在更高层次上的认识。客观事物出现在人面前时,人对它的认识是直观的、大概的、笼统的。这种直观的认识,无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不能准确地反映事物,必须用分析的方法,使人的认识由直观性、表面性,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及它的各个部分、要素,找出其中的本质方面,并对分析的结果进行综合,从而获得对事物深刻的认识。

(二)整体阅读在思维上是分析与综合的对立统一

整体阅读开始的整体感知和最后的整体把握都属于综合,中间的是局部分析。所谓分析,是把客观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部分、方面、要素,逐个加以研究的方法。综合,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种因素连接起来,结合成一个统一整体进行考察的思维方法。综合和分析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综合以分析为基础,分析是为了综合,它又以综合的成果为指导,以实现新的综合。分析和综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共同实现对文章认识的深入。没有对课文各要素、各部分、各段落层次的分析,就无法透彻地理解课文,认识清楚它各部分的具体面貌及其在文章中的作用。没有综合,就不能将分析的结果联系起来,正确深入地从本质上把握文章。

(三)整体阅读符合系统论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的,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将失去要素的作用。部分不能离开整体而单独存在,而整体又是各部分有机组合的结果,文章亦是如此。文章作为一个浑然一体的作品,它是各句子、各段落、各要素有机组合的结果。文章的段落和要素在各部分发挥独特的作用,它们相互关联,形成一定的逻辑关系,又共同为文章的中心主旨服务。文章与组合它的部分构成一个系统,它们密不可分。词义要放在句子中看,句子要放在段落中看,段落要放在文章中联系上下文和文章的中心看。文章采用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结构、线索等,都要结合文章的中心来考虑,孤立地来看就可能出现认识上的错误,不能透彻地把握文本。

三、整体感知的操作方法及例子

根据整体阅读过程的三个阶段,分别可以运用不同的操作方法。

(一)整体感知阶段

本阶段的目的是迅速打破课文的外壳,进入文本。由于是开始阶段,学生能有所发现即可。具体有以下一些操作方法。

1.诵读法。诵读可以使学生“整体直觉”地体味。用朱自清的话说,诵读就是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文章的语言是作者情感观念的载体,不同的情思可用相应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读文章语言来还原作者写作时的情感,从而感受其细腻微妙的情思。朱熹也说:诵读的要义,是“得他滋味”。“须是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这里的“沉潜讽咏”就是集中精神,投入情感,抑扬顿挫的朗诵或背诵。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触摸文字的肌理感受文章的内在律动、作者的情感脉搏。投入的诵读能使人迅速进入文本,尤其是表现情感类的文章,诵读法大有用武之地。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投入的诵读甚至可使学生潸然泪下。

2.情境创设法。文章表现的情境往往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距离,因此学生可能会因缺少相关的背景知识而无法理解文章,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相关的情境来铺设阶梯。如:《藏羚羊的跪拜》,就可选取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图片来导入。《明湖居听书》,可以下载一些梨花大鼓的视频观看,让学生直观感受。

3.题目或关键词句嚼读法。题目和关键词句往往体现文章的中心主旨,学生学会咀嚼这些重要词句,可以更便捷地抓住中心,而不纠缠于枝节。从题目的位置和字体可以看出它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理解好了题目,有利于深入阅读的进行。如:《生命的舞蹈》中的关键词“火”、“舞蹈”和“生命”,找到这些词就可以读懂文章是用“火”和“舞蹈”这种形象的词汇来比喻抽象的生命的。有些关键句本身就是中心,有些即使不是,也和中心紧密相关。从《爸爸的花儿落了》的结尾“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不再是小孩子了”可以看出,文章写的是我幼年的成长经历,当爸爸去世的时候,我终于长大了。抓住题目和文章的关键词句,无疑起到一针见血的效果,一下子就拨开冗杂,抓住重点,方便了后面教学的开展。

(二)局部分析阶段

本阶段是在有了初步的笼统印象前提下的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必须有系统的意识。夏华安在《整体阅读的要义与门径》一文中指出:不能孤立地去看待某一个要素或部分,必须具有系统意识,必须从系统的联系上去理解。词义、句义要由语境来确定,过渡句、段要由上下文来判别,人物性格要在情节发展中去认识,中心、脉络、结构要从内容的综合形态中去掌握。孤立地看待部分或要素,就会出现认识上的错误,这就是整体阅读中的系统性特点。对任何一个局部的分析都不能脱离整体,而是应该用联系的、系统的眼光来审视。

1.主问题法。对一篇课文设计一个主问题,即设计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带动整篇文章阅读。主问题往往需要具备以下特征:(1)主问题和中心主旨紧密相关,极具探讨价值,答案可能不是唯一的;(2)主问题往往牵涉一个及多个下位问题,呈现出以少胜多的效果,主问题的解答有赖于下位问题的解答;(3)主问题的解答需要对文章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4)主问题的解答需要学生进行多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如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等思维。例如:在《风筝》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为什么风筝在我看来却是一种悲哀”的问题,由此深入下去,“悲哀”有对自己虐杀弟弟儿童天性的愧悔;有对丧失补过的遗憾;有对被虐杀者毫不反抗甚至忘却的痛心;更有对愚昧落后封建的社会环境的控诉。余映潮老师也曾经提到《祝福》的主问题设计成“祥林嫂——没有春天的女人”。

2.思路梳理法。文章的思路,就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并具有一定逻辑顺序的用以表达完整思想的路径和脉络,这个路径和脉络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有逻辑的思维过程。叶圣陶在《认真学习语文》一书中说道:“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文章的思路又分纵式和横式。按照时间顺或人的认识发展安排材料的多为纵式,围绕中心变换时空取材的多为横式。纵式思路的梳理基本上可以整理成一条曲线,很清晰,横式思路则略微复杂。例如:《老北京的小胡同》即为横式思路,可以整理如下:

①我在胡同里的出生和成长,胡同是我的根。

②忆胡同里的生活和风土人情,胡同是老北京文化的根。

③和上海弄堂,世界古都的”胡同”作比较,胡同是北京历史和文化的见证。

因此,保留胡同即是保护历史和文化。(写作意图)

对文章思路的把握,建立在对段落分析的基础上,将对段落的分析综合起来,就理出了文章的思路,才能在整体上把握理解文章。

3.画树形结构图法。画树形结构图,就是把文章的结构用大树一样直观的图画呈现出来,更形象立体。正如前文所述,课文如同一棵大树,中心主旨犹如主干;作者的观念意识和写作主旨犹如树根;段落层次犹如大树的主要分枝,互相区别又一脉相承,共同与主干相连;语句犹如细小的枝叶。所有各要素有机组合成一棵大树。例如:用画树形结构图来整理《大自然的语言》结构,如下:

4.重点段落分析法。分析课文常以段落为对象,段落是文章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正如一头大象,不同段落如大象身体的不同部位。虽同为表现文章中心服务,但不同段落的职能各不相同,重要程度也各异。重点段落在文章里起关键作用,它可能直接体现中心,又和前后的段落为宾主关系,前后段落往往为它铺垫与它呼应。在分析文章时,必须抓住重点段,以它为突破口深入探讨,一方面引出中心,往往又能体现出文章主要写作特色,同时在比较中明晰了其他段落的作用,让分析切中肯綮,收以少总多之效。例如:《明湖居听书》的重点段落是写白妞王小玉说书的一段。这一段着力表现白妞说书技艺的出神入化,也是全文的中心,统帅全文。在写作手法上,这段用比喻写声音,化无形声为有形物,是主要写作特色。听众的描写为侧面描写,也烘托了白妞说书技艺超群。另外,还在前后文设置了多层铺垫呼应。写弹三弦的男人长相丑陋,但琴技高超,衬托黑妞唱技高;写黑妞歌唱技艺高超,衬托白妞唱技更高;写白妞长相不过中人以上,暗示她演出的轰动效果不因长相而为唱功,衬托其唱技高超,结尾还借他人评论来呼应。

(三)整体把握阶段

本阶段是建立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是将不同作用各部分、各要素相整合后,对文章形成更全面的、更透彻的、更深入本质的认识。它不仅是认识上的深化全面,还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更是对知识的迁移运用。

1.总结归纳法。让学生绘制树形图和结构图、线索图,或用语言对课文的内容、中心、写作特色进行总结,使他们新昵称对课文的整体深入的认识。如:前文绘制如《大自然的语言》类似的树形图。

2.仿写段落法。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写作类似的题材和段落,在仿写中促进知识的迁移运用。例如:在学习《明湖居听书》后,学生模仿课文用比喻表现声音的手法写作《与命运抗争——听〈命运交响曲〉有感》:贝多芬此时的生命平静可怕得犹如暴风雨的前夕,紧接着越来越高昂,如同他与病痛的命运所进行的顽强抗争,犹如一块石头被掷入了生命之湖,溅出点点水珠、泛起阵阵波澜、掀起层层澎湃,如其生平所经历的苦痛与坎坷。紧随其后的是从深不见底的黑暗中突破层层迷障飞向光明。但不幸的是病魔又继续纠缠,他在不断地与困厄抗争、抗争、抗争……

3.演绎法。运用课文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列举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并提出应对方案。例如:学习了《老北京的小胡同》后,学生列举了中国其他的历史民居,并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方案。学生列举了上海的石库门弄堂和老北京的四合院等,提出了应该保留典型的代表性民居,可以进行保护性的开发,比如:开发成旅游观光景点,或有历史特色的商业性的风情街等。

四、结语

整体阅读的过程是整体感知——局部分析——整体把握。它们看似独立,但互相融合,彼此交替进行。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细致分析,在整合各局部的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对文章全面透彻的、深入本质的认识。其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语感,熟练运用语文知识,还着眼于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方法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当然,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和人们认识的发展,其还有待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1]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王荣生.对“整体感知”“整体把握”的感知与把握.语文学习,2002,6.

[3]夏华安.整体阅读的要义与门径.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94,2.

[4]徐茹.谈谈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语文学刊,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