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德彪 金 晶 毛祖法
(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杭州 310020)
浙江省茶科技与产业现状及“十三五”思考
陆德彪 金 晶 毛祖法
(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杭州 310020)
基于对“十二五”浙江省茶产业规模、茶树品种改良、生产机械化、公共品牌建设、质量安全保障、生产流通多元化等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方面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浙江省“十三五”茶科技与产业提升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要求,阐述了推进“机器换人”、推行标准化生产、提升茶园保障能力、培育龙井茶品牌、强化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等五方面的主要任务与工作着力点。
浙江省;十三五;茶叶;科技;产业
茶产业是浙江历史经典产业、省十大农业主导产业。茶区党委、政府对茶产业发展一直高度重视,特别2012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提升发展茶产业的若干意见》(浙政办发〔2012〕142号)的出台,推动茶产业进入一个“转型升级、提升发展”新阶段。2015年9月1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第53次常务会议审议和部署了振兴茶产业的相关工作,这必将推动“十三五”浙江茶产业登上一个新台阶。回顾总结“十二五”茶产业、茶科技所取得成绩,剖析问题,思考“十三五”茶科技与产业提升发展的思路、目标和任务,具有较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1.1 茶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现状
1.1.1 茶叶产能基本稳定,产值稳健增长 2014年全省茶园面积293.4万亩,茶叶产量16.5万吨,茶叶初级(农业)产值130.5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7.7万吨,产值119.1亿元(表1)。在全省茶叶总产量中,绿茶约占95%,黑茶、红茶分别约占2.5%和2%,乌龙茶等其他茶约占0.5%。浙江也是我国绿茶出口集散中心,2014年全省绿茶出口14.18万吨,出口额4.83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绿茶出口总量和总额的56.91%和50.71%。
表1 浙江省茶产业情况一览表(2010-2014)
1.1.2 茶树品种改良持续推进,茶叶基地素质得到提升 2014年,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203.33万亩,无性良种化率69.29%,比2010年增加了37.9万亩和7.2个百分点(图1)。“十二五”期间,育成“景白1号”、“景白2号”、“中黄1号”、“中黄2号“等茶树新品种,开展了省茶叶主导产业园区和茶叶精品园、部茶叶标准园建设,每年实施一批省级现代农业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和种子种苗等项目,2014年启动了中央茶产业提升项目,建成了一批基础设施良好的茶叶基地。
图1 浙江省茶树无性系良种发展情况一览表(2010-2014)
1.1.3 生产机械化快速提高,加工水平显著提升 以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抓手,大力推进茶产业“机器换人”。目前全省有3个小类、8个品目、31种茶叶机械列入补贴目录,每年新增补贴茶叶机械装备3万台套以上;全省出口大宗茶类修剪和采摘机械化水平已近90%,名优茶机制率超95%(表2)。同时,有规模茶机企业50多家,茶机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2012年省农业厅启动了“省标准化名茶厂”建设,至2014年已有48家茶厂通过了省标准化名茶厂认定。目前全省已有不同水平的连续化生产线200多条。
表2 浙江省名优茶加工和茶叶采摘机械化情况一览表(2010-2014)
*该栏目数据系全省茶叶技术推广口径的业务数据,个别数据与表1略有出入。
1.1.4 公共品牌建设卓有成效,龙井茶市场占有率居国内绿茶类首位 进入“十五”以来,按照“一县一品”思路,对有影响力的地方传统名茶(品牌)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主要形式进行注册,采用“母子商标”模式,引导和鼓励县域内的茶叶企业使用公共区域品牌,从而在较短时间内使公共区域品牌得到有效扩张。目前,全省已注册茶叶类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超过30件,知名度较大的有:龙井茶、西湖龙井、大佛茶、安吉白茶、径山茶、开化龙顶等。
“十二五”期间,龙井茶品牌建设扎实推进。完成了在马德里体系及印度等国的商标注册,定期开展执法检查、感官质量专项监测、炒制大赛。2014年,龙井茶产量产值分别达到2.4万吨和38.8亿元,贡献了全省30%的茶叶产值。西湖龙井、大佛龙井、越乡龙井分别跻身2015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第二、第六和第十二位。目前,龙井茶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绿茶类第一。
1.1.5 生产与管理并举,茶叶质量安全有保障 “十二五”期间,省农业主管部门每年推介发布茶树病虫害防治农药推荐目录,组织茶叶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风险评估和“绿剑”专项农业投入品集中执法行动,扎实推进茶叶生产标准化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鼓励产品认证,使茶叶质量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2011-2014年,仅省农业部门年抽检近400批次,合格率处于99.5%-100%的高水平,年有机茶认证企业数和颁证面积分别在290家和17.3万亩以上(表3)。
表3 浙江省茶叶质量监督和有机茶生产情况一览表(2010-2014)
1.1.6 全产业链模式逐步推广,生产和流通日益多元 除了传统的一、二和三产外,不少茶企已开始将触角伸向茶馆业、茶休闲、茶养生、茶旅游,及茶机制造、茶叶包装、茶叶精深加工等领域,松阳等产茶大县开展了省级茶叶全产业链示范县建设。目前,全省有茶叶精深加工企业50家左右,产值超十亿元。经过“十二五”发展,全省已有茶叶产地市场130家,年交易量14.2万吨,产地物流体系初步形成,其中浙南茶叶市场、中国茶市已分别成为中国最大绿茶和龙井茶交易市场。同时,借助“互联网+”发展机遇,发展电子商务,使“互联网+”成为近年来的一大亮点。
1.2 茶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按照浙江茶产业“继续走在前列”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尚存在不少亟待突破的瓶颈。
一是经营主体较弱,终端市场品牌化率较低。茶产业经营主体以中、小、微企业和茶农为主,实力强大的龙头企业较少。与之相对应,虽然浙江省在公共品牌建设上成效不凡,但缺少强势企业品牌。
二是茶园防灾能力弱,茶树品种布局不合理。特别是随着特早生茶树良种的规模推广,春季的晚霜冻害已上升为影响名优茶收益的最大现实威胁。
三是名优茶采摘难日益加剧,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亟需解决。茶园中耕、肥水管理尚处于起步示范阶段,名优茶连续化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四是茶叶精深加工产业化滞后,夏秋茶资源利用率低,产业功能拓展不够。虽然科技成果不少,但实现产业化的大宗深加工产品很少,对产业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此外,就全国视野来看,2014年浙江茶园面积、茶叶产量、茶叶初级产值已分别下降至全国第6、第6和第3位,产业规模优势削弱。此外,茶科技、教育、文化等传统优势领域也面临挑战。
根据科技与产业发展趋势,结合正在制订的浙江省茶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振兴浙江茶历史经典产业方案,对浙江省“十三五”茶科技与产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和举措提出以下建议。
2.1 总体思路
顺应茶产业发展规律和消费需求趋势,以“高效生态、特色精品”为目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以科技、经营创新为动力,以政策引导、品牌推广、文化促进为抓手,主攻茶树良种、优势品牌、龙头企业和精深加工的提升发展,提高茶产业综合产出率和效益,推进茶产业发展方式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
2.2 目标要求
以“做强产业”为指针,着力打造千亿浙江茶产业,其中第一产业200亿元、第二产业300亿元、第三产业500亿元;到2020年,茶园面积基本保持稳定,区域公共品牌进一步整合做强,标准化生产全面推行;基本建成茶树良种化、茶园生态化、加工规模化、生产机械化、经营产业化和优质、生态、高效的现代茶产业体系。
3.1 着力推进“机器换人”,提升集约化生产水平
要按照全程机械化战略和以采摘、加工机械化为当前工作重点的思路,推进“机器换人”。在机械方面,研发、示范和推广茶园中耕、施肥、鲜叶连续摊放、鲜叶在线分级、茶叶色选等,完善机械种类。在采摘方面,应根据茶类特点和技术成熟度,分三个层次推进,即:大宗茶以蒸青茶、珠茶为主要对象,以技术提升与普及为主要工作内容;优质茶以香茶、三杯香等为主要对象,以技术熟化与推广为主要工作内容;名茶以毛峰、卷曲(珠)形茶为主要对象,以技术试验与示范为主要工作内容。在加工方面,一是着力研发和应用现代化、清洁化、连续化茶叶加工生产线,提升茶叶加工层次;二是扩大茶叶生产加工机械(设施)购机补贴范围,重点支持连续化生产线,引导茶叶加工产业提升。
3.2 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保障茶叶质量安全
进一步完善茶园建设、生态保护、培育管理、生产加工、产品质量等标准化体系,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为抓手,全面推行标准化模式图、茶树病虫害统防统治,加强生产投入品监管,建立与完善包括生产档案、产品追溯等制度,确保茶叶产品质量安全。
3.3 提升茶园保障能力,优化茶树品种结构
推进标准化茶园建设,全面增强防灾抗灾能力。一是完善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茶园操作道、蓄水池、沟渠、防护林(隔离带)等基础设施,配置滴(喷)灌、肥水同灌、防冻防旱、生物物理防治等生产设施和茶园耕作、修剪、采摘等机械。二是茶园生态恢复与保持,加强生态茶园建设。三是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推进绿色有机、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四是建立生产档案和质量追溯制度,推行产品质量标识管理。
加快推进茶树良种选育与推广,以低产低效茶园改造为主要途径实现年新增良种茶园5万亩目标,使“十三五”期末茶树无性系良种比率达到80%左右。“十三五”期间,茶树品种改良工作的重心是“优化茶树品种结构”。一是从“以早取胜”向“以质取胜”转变,茶树育种和推广要及时转到优质、特色上来。二是从单个品种布局向早、中、晚合理搭配转变,拉长采摘期,减轻采工压力,降低“倒春寒”风险。三是适度开发珍稀特色品种,合理保留特色群体品种。
3.4 着力培育龙井茶品牌,做强企业品牌
实施品牌化经营战略,加大区域(公共)品牌的培育扶持力度,重点支持“龙井茶”、“安吉白茶”、“丽水香茶”等强势品牌的做强做大。积极引导茶园流转,推进茶叶专业化分工和组织化协作,促进产业要素向龙头企业(知名品牌)整合集聚,提升龙头企业对产业的带动力。
3.5 建设一批茶特色小镇,推进茶全产业链融合
要强化规划设计,充分发挥各种资源要素,在茶叶集中产区或特色名茶区域,把茶叶产业、生态观光、休闲养生、美丽乡村建设等资源整合集聚,建设一批兼具茶叶生产、体验、观光、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茶特色小镇。目前,杭州“龙坞茶镇”已列入首批省特色小镇规划,松阳“茶香小镇”正在积极推进中。“十三五”期间,各地要结合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依托已经建成的“省级茶叶精品园“、“省级茶叶主导产业示范区”, 努力打造茶特色小镇,使之成为省“农业二区”建设的升级版,进一步拓展产业功能,推进茶产业、茶经济和茶文化等协调推进[4]。
3.6 加强农技队伍建设,强化科技创新与服务
依托现有责任农技制度,健全基层技术推广体系,依托“三农六方”和省、市、县茶产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在名优茶机采、连续化加工、茶资源利用、茶树良种选育等方面开展攻关和示范推广。深入推进职业茶农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1 毛祖法,陆德彪.名优绿茶产业现状、贡献与展望:以浙江省为例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 陆德彪.论茶叶精深加工产业发展与路径茶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新进展:2012国际(杭州)茶资源综合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3 毛祖法,陆德彪.论名优茶的机械化采摘,中国茶叶,2006(3).
4 罗列万,屠幼英,胡民强,王校常,潘建义.浙江省磐安县茶业考察报告. 茶叶,2006,32:99-101.
The present status of tea technology in Zhejiang Province and its prospection for the 13thfive-year plan
LU Debiao, JIN Jing, MAO Zufa
(Agricultural Department of Zhejiang Province,Hangzhou 310020,China)
Based on and the problems in Zhejiang tea industryin the "12thFive Year Plan" including the production scale, the extension of improved tea cultivars, the production mechanization, the public brand building, the quality security, the diversification of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the overall objectives and work ideas for the 13th five-year plan were prospected, including the replacement of human labor force by machines, standardized production, enhancing the ability to resist natural disasters in tea gardens, cultivation of Longjing tea brand, strengthening the ability of technical innovation and service.
Zhejiang Province; 13th five-year plan; tea science; industry
2015-10-21
陆德彪(1966年-),男,推广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茶叶技术推广与行业指导、龙井茶品牌管理工作。
S571.1
A
0577-8921(2015)04-18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