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芹
剖宫产后并发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对策
王长芹
目的 对剖宫产后并发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对策及效果进行分析总结, 并为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行剖宫产并发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68例,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4例,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并发症护理, 对比两组护理方式下患者满意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满意度91.18%显著高于对照组67.6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整理半年随方记录, 观察组未有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情况, 亦无血栓再形成情况, 对照组随访显示有9例患者再次出现血栓,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剖宫产后并发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实施有效治疗及进行个性化护理, 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提升患者满意度, 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剖宫产并发肠系膜静脉血栓;护理措施;效果观察及评价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上比较少见。患者临床多表现为腹部不适、便秘或腹泻等, 随着病情发展还可能会导致剧烈疼痛以及持续性呕吐等症状[1,2]。本文主要总结性阐述剖宫产后合并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方法, 为提高整体治疗效率提供依据。资料整理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次观察对象全部取自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妇产科进行剖宫产手术并术后形成肠系膜静脉血栓的患者68例, 年龄23~27岁, 患者全部为首次妊娠,患者检查发现腹部隆起, 未见肠型蠕动波等, 经B超检查发现产后患者子宫及盆腔内出现大量积液, CT检查表明有大量腹水, 其腹小肠肿胀并略有扩张, 经诊断为肠系膜静脉血栓。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4例。观察组平均年龄(26.37±1.1)岁;对照组平均年龄(25.49±1.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对患者给予术后禁食处理, 并给予胃肠减压以及静脉滴注营养液, 同时进行消炎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具体如下。
1.2.1 情绪护理 该疾病起病较为迅猛, 病情大多危重, 同时由于早期症状难以确诊, 容易引起患者恐慌、焦虑等情绪,不利于治疗, 护理人员要把握好患者的心理变化, 尽量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对于情绪激动的患者及其家属, 要避免与其争论, 安抚好患者及家属的情绪, 劝服其积极配合治疗, 护理人员应当以友好、关心的态度鼓励患者, 向其传输正能量,鼓励患者积极面对治疗, 建立战胜病魔的决心。对相关症状及体征的护理, 由于肠系膜静脉血栓确诊较困难, 护理人员要严密监测患者的体征以及腹部症状以便尽早诊断, 同时还可以判断病情变化程度, 有助于开展进一步治疗。
1.2.2 管道护理 患者术后需留置胃管、引流管及导尿管等相关管道, 护理人员要梳理好各管道, 保证其通畅, 同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流量等状况, 对患者情况进行评估, 以便进一步调整治疗方案;治疗后期进行拔管处理后, 需要进行清洁干燥等护理, 并观察是否有渗血及渗液情况[3]。
1.2.3 用药护理 ①在抗凝治疗的护理中, 要注意患者是否有出血迹象, 定期观察患者是否有牙龈出血、切口渗血情况;记录腹腔引流液量, 观察其数量及颜色是否发生变化,对病情做出更近一步判断。护理过程中要注意动作尽量轻柔,防止对患者造成机械性损伤;对患者进行低分子肝素抗凝注射时, 要适量延长按压时间;进行静脉采血时要选择深静脉置管, 以减少出血可能;监测患者每日凝血时间, 准确掌握患者病情。②手术后次日就应该对患者进行胃肠外营养液的输注, 其主要包括提供人体代谢的所需营养素, 如葡萄糖、维生素、矿物质等, 输液前要测量患者体重身高, 掌握患者身体状况进行个性化输注;同时对输注期间患者血糖、血压水平进行监测。
1.2.4 疼痛护理与并发症预防护理 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数字评分标尺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价, 护理人员要不断鼓励患者, 同时可适当转移其注意力, 以减轻疼痛感, 帮助患者选择最舒适的休息体位;患者治疗后护理人员要注意治疗时避免引起下肢静脉血栓。
1.2.5 出院指导护理 为防止患者病情复发, 在患者出院时护理人员同样要做好相关出院指导工作, 常规包括用药指导, 出院后3~6个月患者仍需坚持服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患者要严格遵从医嘱按时定期服药;饮食上患者注意要以清淡食物为主, 多补充高营养、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适量参加锻炼等。
1.3 观察指标 采取问卷调查对本次治疗满意度进行统计,本次治疗评价主要分为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满意度=(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同时根据随访结果对患者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及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满意度调查发现,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1.18%高于对照组的67.65%(P<0.01), 见表1。整理对患者进行的半年随访记录, 观察组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情况, 亦无血栓再形成情况, 对照组随访显示有9例患者再次出现血栓, 两组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满意度比较[n, n (%)]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较为少见, 由于其早期症状不明显, 难以确诊, 因此该疾病具有较高的误诊率及死亡率,为一种肠管缺血性疾病, 其病理特点主要有高凝状态及内皮损伤。血栓形成部位、范围及速度是决定肠管损伤程度的主要因素, 由肠系膜静脉血栓导致的肠坏死与静脉回流阻断有很大关系, 若静脉持续性闭塞, 严重时会导致黏膜缺血引起透壁性肠管坏死。肠系膜静脉血栓是一种危重急腹症, 早期发病时, 由于静脉通道尚未完全阻塞, 患者个性症状不明显,只表现出腹部不适及间歇性腹痛, 对诊断带来一定难度;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 静脉堵塞情况逐渐严重, 肠壁缺血渗出进一步加重, 导致腹腔积液, 患者开始出现呕吐、呕血或便血等症状。临床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及非手术两种方式, 非手术治疗主要对患者进行基础治疗上加用抗凝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包括肠切除术及血栓取出术两种。
本文主要阐述剖宫产合并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相关护理措施, 本次观察组患者经治疗护理后全部治愈出院, 并且根据半年随访结果发现, 无血栓再形成情况发生, 与对照组相比(P<0.05), 此外观察组整体满意度与对照组满意度分别为91.18%与67.65%,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综上所述, 对患者进行情绪护理后可以有效消除其紧张不安情绪, 提高其治疗配合度;对症治疗护理进一步确定患者病情, 有助于治疗方案的调整, 提高治疗效率;疼痛护理有效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其治疗信心, 促进治疗过程的进行;相关用药护理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出院后指导有效帮助患者防止血栓的进一步形成。以上护理措施不仅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患者整体满意度, 促进治疗圆满进行, 帮助患者提高生存质量,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意义重大。
[1] 吴卫利,项敏利,袁莲凤, 等.剖宫产后并发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9):855-856.
[2] 夏旭霞,吴丽仙,曾晓敏, 等.细微护理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围手术期的应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8):17-18.
[3] 徐寅,周峥.易栓症合并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病人的护理.护理研究, 2013, 27(5):451-452.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1.166
2014-12-08]
277101 山东省枣庄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