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视角下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研究

2015-06-01 05:38郭光亮
重庆行政 2015年2期
关键词:院校职业高职

□郭光亮

☆文化建设☆

三维视角下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研究

□郭光亮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未来。职业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014年6月23日,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批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李克强总理发表讲话,强调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同时,伴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相继出台,职业教育迎来发展的重大契机。

一、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意义——基于“新常态”的理论分析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呈现结构调整转型、经济增速换挡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之交错重叠之势,经济新常态初现端倪,核心特征:一是增长速度的新常态,即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二是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即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再到新的平衡。三是宏观政策的新常态,即保持政策定力,消化前期刺激政策,从总量宽松、粗放刺激转向总量稳定、结构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1月举办的APEC会议上对新常态下的新机遇做了进一步的阐释: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经济新常态需要高职教育做出与之相适应的变化。

(一)增长速度新常态的客观要求

经济增长速度将由年均10%高速发展阶段转向年均7%左右的中高速发展阶段。一是刘易斯拐点到来,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比较优势丧失。释放改革红利,实现人才红利才能解决当前人口红利消失的困境。为此,高职教育要推动内涵升级和创新发展,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和技术技能型劳动者;二是以出口替代和投资拉动为主的投资驱动型经济逐渐衰退,全球红利逐渐消失,需要转向以内需拉动型和创新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此,高职教育要推动内涵升级和创新发展,培育与经济增长新动力相匹配的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成果。

(二)结构调整新常态的转型要求

在当前传统行业产能过剩、金融杠杆无限放大、资产泡沫日益膨胀的形势下,调整经济结构是改革的重要任务。一是产业结构的新常态,由工业大国向服务业强国转型。国家将会推动养老、教育、医疗、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和商贸物流、互联网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发展。为此,高职教育要推动内涵升级和创新发展,培养大量从事服务行业的高素质服务人才。二是质量结构的新常态,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长。国家将会对投资、消费与出口进行挤水分,压缩传统行业、低端制造业、出口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市场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行业倾斜。为此,高职教育要推动内涵升级和创新发展,培育能够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三是区域结构的新常态,区域联动,协同发展。“一弓双箭”(两路一带)战略的提出,将会推动欧亚经济联动和内陆经济互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推动市场要素的一体化。为此,高职教育要推动内涵升级和创新发展,打破“地方垄断,偏居一隅”的狭隘思维,实现高职教育资源的区域开放互动和对外开放互融。四是金融结构新常态:打破金融垄断,让利实体经济。银行垄断局面将会破局,民间金融将焕发生机,金融服务将更加多元,实体经济融资难与融资贵难题将有所缓解,金融资源将向三农、中小微企业倾斜,民营经济由此受益,迎来新一轮发展。为此,高职教育要推动内涵升级和创新发展,为新一轮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中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

(三)宏观政策新常态的时代要求

宏观政策将摆脱过去“凯恩斯经济”模式,不再通过“宽货币、大投资”来弥补产出缺口。一是财政政策的新常态:从挖坑放水到开渠引水,从建设型财政到服务型财政。转变政府职能关键在于转变财政职能,将把财政资源更多投向民生领域,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上升,高职教育经费也会大幅增加。为此,高职教育要推动内涵升级、创新发展,合理配置经费资源,将教育经费配置到能促进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素质提升、技术提升的项目上。同时,政府将大力推动PPP,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教育产业也将迎来混合所有制发展,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股份化改革提供了广阔空间。二是货币政策的新常态:从宽松货币到稳健货币,从总量宽松到结构优化。货币政策总量稳定、定向宽松,货币配置将更加优化合理,将使得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对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盈利水平高的实体经济更加青睐。为此,高职教育要推动内涵升级、创新发展,适应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投资要求,获取更多资本支持;三是供给管理的新常态:从浅水区改革到深水区改革。国家将大力推动包括国资国企、事业单位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开发开放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法治改革等在内的诸多异常棘手的深水区改革,教育改革作为改革的重要方面,将会不断深化,根据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法则,经营管理不善的民营学校倒闭与公立学校破产也会成为常态。为此,高职教育要推动内涵升级、创新发展,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才能避免传统教育的虚假繁荣,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实现内涵升级、创新发展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经济变革的要求,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人民满意的要求,是政策效力的要求。只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把握市场经济基本规律,与发展方式转变同步转型,与经济增速调整同步改革,与保障改善民生同步协调,与人才需求结构同步更新,与资源配置方式同步优化,与法治社会建设同步规范,才能办好高职教育,才能推动高职教育内涵升级、创新发展。

二、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路径任务——基于“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分析

笔者在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高校领导干部进修班期间,到北京、天津和江苏等地近1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进行了参观访问与调研学习。通过调研发现,这些学校办得好,既各有特色、独具风格、自成一体,体现了错位发展的差异性,也具有一些普遍适用、大同小异、互相贯通的共性。这些学校,具有治理管理现代规范,师资力量较为雄厚,骨干专业实力靠前,实训水准较高,教育质量较好,校企合作得力,区域产业吻合度高,市场供求基本匹配的特征。

根据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实务规律,笔者认为,推动高职教育内涵升级、创新发展的实质是推动高职院校建立符合经济社会诉求、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符合学生成长追求、符合职业能力要求的专业技术技能教育培养体系。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升级、创新发展的目标是培养一批具有职业精神、职业能力、职业操守、职业规划、职业特色和创新本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推动高职教育内涵升级、创新发展的核心在于实现“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可成长性,满足技术的可发展性,满足学校的可持续性,满足企业的可适用性,满足产业的可操作性,满足区域的可匹配性,满足经济的可推动性。

(一)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

1.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公立高职院校,通过引入政府单位、合作企业、所在社区成立理事会,一方面争取政府、社会、市场的支持,共同决定学校的发展方向,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明晰学校的办学思路,拓宽学校的办学视野,推动学校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满足政府、社区、企业的需求,体现政府公共产品的公益性,体现社区教育的终生性,体现企业需求的及时性。民营高职院校,通过建立“三会一层”相互制衡、相互监督、各司其职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既要保障和体现股东利益,也要保障董事会的决策权,还要保障监事会的监督权,也还要保障校长负责制下经营管理层的职业经理人权利。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推动公立高职院校引入社会资本,建立混合所有制的股权结构,社会资本不局限于民间资本,也可以是规模以上的国有企业。根据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的要求,推动高职院校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管理体制和管理能力现代化。高职院校,应建立教学与管理相对独立的组织架构,成立由教授、高级技师等为主组成的“学术技术委员会”,负责学校学术技术事务重大决策;成立招生就业、后勤保障、外联合作等管理部门,配合校长做好具体管理工作。在教学、管理相对独立的组织架构下,采取放权管理,设置相应的教学系部。采取市场化、公开化的方式选聘高职院校校长,校长应该是现代管理专家,不必是专业领域行家;采取市场化、公开化的方式选聘高职院校系部主任,系部主任应该是专业技术领域的技术带头人和专家学者,具有较高专业技术造诣,能够敏锐洞察专业技术发展动向。后勤管理社会化,采取服务外包的方式,通过公开招标、竞标的方式向社会开放。管理机构向服务机构转型,管理人员向服务人员转变,弱化硬编制,提倡聘用制,应需设岗,应岗设人,而非应编进人。

(二)实现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特色化

1.打造特色骨干专业,提升学校品牌价值。专业立本。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专业技能优势明显。没有特色优势专业,很难吸引生源,很难适应市场,很难持续发展。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历史沿革和资源禀赋,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特色和产业升级需要,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为依据,利用学校的社会资源,依据专业要求和专业标准,注重专业精细化、精致化和精准化,瞄准专业前沿技术特点,打造出在本区域优势突出,享有全国声誉的骨干专业。同时围绕产业链体系的需要,发挥骨干专业的引领示范作用,打造骨干专业相关的专业集群。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实现错位发展和差异发展,才会亮点更加突出,市场更为认可,品牌更加鲜明。

2.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教学培养质量。名师出高徒,优秀的专业师资队伍,是骨干特色专业的支撑。通过引进吸收、自主培养、公开选聘、内部推荐、职业中介等多种方式,采用市场化的薪酬绩效考核办法,用领先行业水平的待遇吸引师资人才,进而充实专职教师队伍,用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感召师资人才,吸引吸纳一批民间能工巧匠、行业技术能手、工程师以及具有较高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才充实专、兼职教师队伍,增强教师力量,打造一支专业技术能力强、业务理论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教学督导、教学资格、教学职称评价评估体系,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适用性、实用性、规范性和引导性,切实提高教学培养质量。

3.增强专业持续动力,改善硬件软件设施。技术更新换代逐渐加快,产品生命周期逐渐缩短,高职院校若不能根据专业技术的变化进行调整,特色优势转瞬即逝,正资产很可能变成负资产。在特色骨干专业打造中,需要保证专业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提供强大的可持续发展动力。既要注重硬实力的提升,也要注重软实力的提高。在硬件方面,美化校园建设,打造示范培训基地、示范实训基地和专业技术实验室,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软件系统,紧跟技术产品更新步伐,甚至超前研发。在国家级示范高职学校,专利技术发明数量都不低,说明在技术创新和技术引领等方面优势明显,可持续发展动力显著。支持学生创新行为,为学生创新提供实验的环境、条件、材料与设备等。在软件方面,打造校园文化,培育学生职业精神与“工匠”精神,培养正确的职业信仰和职业价值观,提高职业素质与职业归属感。根据特色骨干专业优势,在专业技术课程设计、技术操作实务、项目设计开发等方面制定学校技术规范体系,将学校标准提升到国家标准,确立专业领先地位。

4.加快信息技术运用,改进现代教育手段。改进现代教学手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推动数字校园建设,开发数字图书馆,开辟专业技术论坛,构建全覆盖的校园网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提高教师、管理人员信息技术教学、管理与应用能力,推动校园数字教学与数字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开发替代性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发仿真教学软件,推动远程教育与现场视频网络教学,模拟真实环境,设置技术条件,调整系统参数,达到熟练把握技术实操目的,进一步明白技术原理和实现技术创新。

(三)高职院校培养模式科学化

高职院校就是培养能够直接适应职业要求的中高等技术技能型人才,那么培养的目标就是能够实现就业,就业率与对口率是考评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直接指标。高职院校的生命线就在于推动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发展。只有打通高职院校进口与出口双通道,实现进口旺,出口畅,高职院校才有生命力。

1.推动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培养模式,是达到以就业为导向的主要实现路径。创新工学结合方式,通过引企入校、办校入企、生产教学一体化、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工学交替、“2+1”、项目驱动等多种模式,防止将学生完全当工人,要科学设计工学结合的课程设计、时间安排和考核标准,实现“干中学、做中学”,将工学结合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在工学结合过程中,推动以现代工匠为主题的培养模式,发挥工匠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实现中国制造升级。

2.推动以创新创业为要义的培养模式,是达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级实现路径。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学生的能动精神,提供实验创新环境,推动技术研发创新,将学生从“干中学、做中学”提升到“实践中创新,实践中发展”层面。鼓励支持有创新能力、创新成果的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支持自主创业、合作创业,支持创新成果折价入股,实现生产转化。

(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同步化

推动产教融合是适应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是要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设计培育产业对口的技术专业;二是要适应产业升级和产业规划的需要,提高专业的实用性和一定的前瞻性;三是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培育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相适应和符合区域经济特点的技术专业;四是要大力促进校企合作,调动资源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校企技术引进与输出合作,推动校企联合创新发展,推动校企无缝衔接,推动校企合作共赢等。产业要求与专业要求同步跟进,产业升级与专业升级同步推动,产业转型与专业转型同步调整,企业壮大与学校壮大同步发展。

综上所述,推动高职教育内涵升级、创新发展的路径主要是实现高职院校治理管理现代化、专业发展特色化、培养模式科学化、产教融合同步化。重要任务在于推动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管理体制和管理能力现代化;打造特色骨干专业,提高学校品牌价值,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教学培养质量,增强专业持续动力,改善硬件软件环境,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改进现代教育手段;推动以工学结合、创新创业、现代工匠为主的培养模式发展,实现就业导向;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服务地方、服务经济、服务产业、服务企业、服务社会宗旨。

三、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政策建议——基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分析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需要调动高职院校发展的主动性、能动性,发挥高职院校的个体优势和群体智慧,才有可能推动高职院校科学发展与健康发展。不过,高职教育作为国家行动,作为公共产品,作为民生工程,也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需要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撑,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需要通过制度设计保障高职院校系统和高职教育体系全面发展。

(一)高职教育财政支撑常态化

高职教育当前的症结之一在于经费有限,软硬件设施水平陈旧。建立中央、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支撑高职教育的常态化机制,拨付高职教育经费,给予与高职院校培养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要求相适应和同增长的生源经费保障。投入专项财政资金,支持中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建立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立高职院校技术项目研究专项基金,支持高职院校教学技改课题研究和专业项目的升级改造。地方政府支持地方高职院校校园改造、信息技术改造、实训基地建设、实验设备配置、教学设备更新等专项项目建设,给予财政专项支持和土地政策支持。地方职能部门开办的高职院校,实现教育部门与行业部门的双轨管理,在教育经费、教育投入上给予同等重视。

(二)高职教育资源共享一体化

高职教育当前的症结之一在于资源有限,优质教育资源不能共享。一是东中西部高职教育水平存在差距,应推动东部地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地区输送;二是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省级示范高职院校与一般高职院校的资源条件有差距,应推动优秀的高职院校资源向一般高职院校输送;三是高等院校与高职院校的资源水平存在更大差距,应推动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向高职院校输送;五是高职院校与企业集团的资源各有保留,应推动企业资源与高职院校资源的共享;五是高职院校与社区资源未能实现有效衔接,应推动高职教育资源与社区资源的互通互享。搭建高职教育联盟、高等教育联盟、校企合作联盟、区域教育联盟、社区教育联盟,通过网络资源平台共享、交流合作共享推动高职教育资源共享一体化。

(三)高职教育专业发展立体化

高职教育当前的症结之一在于不上不下,技术连续性和专业接续性不强,学生成长空间有限。打通中职、高职、应用本科、应用硕士与应用博士的全学位链,搭建职业教育立交桥,是破解当前高职教育困境的重要途径。一是打通高职院校与中职院校的晋升通道,通过推荐招生、考试招生、自主招生等方式实现中职与高职的有效衔接;二是打通高职院校与应用本科的晋升通道,改组一批民办高校为应用本科院校,推动重点高校二级独立学院改设为应用本科院校,支持有实力的高职院校建设骨干专业的应用本科,推动试点一批专业实力强、师资力量强、实验条件好的高职院校建立专业学技术研究生学位,包括应用硕士与应用博士;三是支持有实力、有基础、有条件、有意向的高等教育院校开设应用本科、应用硕士与应用博士学位点。

(四)高职教育社会认可普遍化

高职教育当前的症结之一在于社会认可不高,受传统大学观念与知识分子认识的影响,高职教育一直被认为是不入流、不入眼的。所以要营造全社会尊重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氛围,提高全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程度,提倡实业报国、技术报国、工匠精神,改善技术技能人才的待遇条件和发展环境,合理规划设计技术技能人才资格职称晋升路径,给予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进行“高职教育于国有利,于民有利,于人有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不可获取、作用突出的主力”的舆论宣传,改变民众的偏见,实现高职教育的普遍社会认可,推动形成社会各界(政府、社会、社区、家庭、企业)广泛关注、积极支持高职教育发展的良好局面。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管清友.习近平常态: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大趋势.[T]. http://finance.sina.com.cn/zl/china/blog/20140527/075119234801/ 1226106902/4914e8160101cr0w.shtml,2014.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R].国发〔2014〕19号.2014.

[5]教育部等六部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D].2014.

作者: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重庆市团校副校长

责任编辑:宋英俊

猜你喜欢
院校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