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锦辉
德育的形式分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最高的形式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形式和内容并进。
一、德育的前提在身教
孔子有句名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个基本的育人原理:身教重于言传。那么,如何使“身教”成为育人的核心法宝呢?关键在于必须把“身教”渗透于日常教育教学甚至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在我们的校园中,在学生的视野下,时常会看到这样一些以教师为主角的情景:
情景一:星期一升国旗时教育学生要注意纪律,要立正站好行注目礼,听领导国旗下讲话;自己却一边肩上挎着包或手里拿着书,或胳膊夹着东西,一边还和同事窃窃私语。
情景二:要求学生务必遵守校纪班规,自己在开教研组会、备课组等无行政约束力的会时,却经常迟到,甚至旷会。
情景三:课余时间叼着一支烟边走边抽,在操场附近,将烟头顺水泥栅盖的缝隙丢进下水道,或者干脆将烟头扔到教学楼前的绿化带里,午餐后,迫不及待地燃起香烟若无其事地吞云吐雾,从熙熙攘攘的学生中穿过。
……
校园中,老师就是孩子们眼中最亮丽的风景。你本身在学识修养、言行举止方面就存在不足,想让孩子们品德高尚、行为文明、习惯良好,无异于痴人说梦!教师要从自身做起,走下“神坛”,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勤于检视,时时反省。
二、德育的真谛在真实
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品德的培养应当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学科的逻辑。脱离生活的道德必将导致道德的抽象化、客体化。脱离了生活去培养人的道德也必将使这种培养因为失去了生活的依托和生活的确证而流于虚空、形式和无效。因此构建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的、生活化的德育格局,生活本身就是德育的源泉。
1. 引领学习生活
教师应寓德育于学生的学习之中,设法把积极、主动、科学地学习的理念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时的快乐和美好的精神享受,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从而达到转“智”为“德”的目的。
认知心理学家洛曼说:“真奇怪,我们期望学生学习,然而确很少教他们如何学习。我们希望学生解决问题,却很少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学校应该教什么?在我们看来,最重要的应该是两个科目: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我们怎样学习比我们学习什么重要得多。”
因此,学校德育要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如可通过组织学法指导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真正做到为学生授之以渔,促使学生从“苦学”变为“乐学”。
学生各抒己见:
(1)甲同学:“我有一股特别的学习冲劲和方法,***对我学习帮助很大,他多次强调自己不是死读书的学生,反而是听听歌、看看电影等兴趣爱好帮助了他调节心态。我们二人经常会交流学习方法和经验,并会提供很好的学习思路。”
(2)乙同学:自己来到中学时,看到身边尖子生这么多,还是挺有压力的。当事情发展与自己的期望有差距时,也会表现出沮丧,但我会找老师倾诉,宣泄完后,我很快就能整理好心情重新出发。很快地就忘掉了负面情绪,重新努力“追梦”。
(3)丙同学:自己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学习方法,只是对各科都很有兴趣,因为兴趣而喜爱,因为喜爱而专注。初中时候喜欢上网聊QQ、偷菜,上了九年级后,为了专心学习,没有买智能手机,只是配了一部“老人机”(仅有打电话发短信功能的手机),专心备战中专。
……
总结:(1)学习信心最重要。“不要把学习当作压力和负担,而是享受学习的乐趣。自己生活作息要有规律,学习有计划性。中考前一个月,要把每一天的学习计划安排得井井有条,还要有很强的自制力。各科目轮流复习:“数学注重归纳方法,一道题体现出的几种典型的结题方法,历史注重大知识的体系,政治注重时政热点的记忆,地理消化上课时的笔记。”
(2)强调“做题太多,有惯性思维,会被限制住”。教他们读活书,不读死书;计划要比做题重要。可以五六个同学一起,每人分配一些单元专题后各自练习后,再共享好题,可节省大量时间。
2. 指导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具有感情色彩。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学习,而且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