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玲
摘要:翻译批评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下,运用一定的批评方法,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对译作做出的尽可能客观、科学、公正的评价。在非任意性的前提下,翻译批评可以是多角度的。美国兴起女权运动之后,女性主义批评也渐渐从历史的长河中凸显出来,为翻译批评提供了另外一个角度和方法。它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建立在性别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了女性主义翻译观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因此这种翻译批评方法强调性别意识,重新界定了对译者“身份”的理解。
关键词:翻译批评;女性主义;主体性;性别
一、性别理论
1. 文化概念上的性别由来
对于西方而言,最早对于性别的认识在《圣经》中就有所体现,《创世纪》中讲述耶和华先后创造出了一男一女,亚当和夏娃,他们就是人类的始祖,亚当是用地上的尘土造成的,夏娃则是取亚当身上的肋骨造成。其文化中女性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而诞生的。中国自古以来,女性似乎也是因为男性的存在而存在。比如儒学文化中“夫为妻纲”,姓氏文化中的“妇随夫姓”都是对性别文化特征最经典的界定。
由此看来,男女的地位似乎自古就处于不平等状态。人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以来,女性一直处于被压迫的地位,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社会,女性都是社会弱势群体的一部分。长久以来,女性在压制和沉默中不断觉醒,进行反抗,追求应有的男女的平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性别问题逐渐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敏感话题。女权运动之后,女性主义在文学上的发展也将性别概念不断在史册上刷新。
2. 女性与语言
受历史和文化的影响,语言的创造也是为男性服务的,是男性权威的表现。很多研究都发现,语言在形式上是排斥女性的,语法和词汇束缚女性,使她们处于“失声”状态。女性的附属男性的这种地位,使得她们在生活上无法拥有一套自己的语言去建构和表达她们自己的世界。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在西方兴起了女权运动,对之后的学术与文艺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女权主义思想在社会中的普及和蔓延,促进了语言的发展。更多女性语言工作者试图将原文中带有女权色彩的词汇原汁原味地转移到语言和文化环境中。二十世纪70年代兴起了实验性的激进女权主义写作。它之所以是激进的,是因为它试图破坏,破坏,甚至摧毁由学校和大学等机构、出版社和媒体、字典、写作手册,以及著名文学作品等中存在的传统的日常语言。女权主义者认为这种语言是压迫妇女的工具,如果不能被新型女性语言所代替,至少也是需要改革的。因此他们的激进立场只是攻击语言本身,而不仅仅是排斥语言所携带的信息。
其实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它还可以表现一定的社会关系,语言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和文化性。甚至有一种说法认为,语言可以代表权力,尤其父系社会的语言是男性的语言,是性别差异的重要载体,因此语言逐渐成为女性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工具。
二、女性主义翻译观
在“女权主义”时代背景下, 翻译工作和翻译实践受到女权主义思想的极力影响。首先,译者会寻找一些当代女性的文学作品,将它们翻译成自己的文化中去。由于大部分这种工作是实验性的,所以他们不得不面临在翻译中巨大的技术挑战。第二,因為妇女运动将语言定义为一个强大的政治工具,许多在“女权主义”时代工作的女性在翻译过程中也面临诸多干预性或审查性问题:有政治身份的译者该何时怎样修改译本?译者角色的公开政治性程度有多大?第三,对重要的女性作家和思想家家系的兴趣造就了工作者们为丢失的译作创建了文集库;因为这些这些文集库中的作品目前还只是处于被还原阶段,所以译者的工作已远远超出翻译的范畴,还需将注释和批评结合起来。
女性主义翻译观在翻译理论上主张在翻译实践上消除对女性的歧视;译文和原文应处于同等地位,而不只是译文服务于原文的关系;同时,译者也应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不能被动的屈从原作者;翻译不应仅仅是一种语言活动,也应该是一种政治行为,包括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在翻译实践中抵制男性霸权,可以通过适当的变译行为去张扬女性的话语权。
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1、女性主义翻译批评的类型
语言受到女权主义影响之后,文化间性别角色的差异在语言中得以体现和表达,又通过翻译将这些表达植入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这就促进了翻译与女性主义相结合,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女性主义视角,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这个过程中也发展起来,它对之前的批评理论经验有所借鉴,逐渐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
路易斯·冯·弗拉德在《翻译与性别》一书中谈到,针对翻译和翻译研究方法建立的女性主义批评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女权主义旁观者们,他们对学者和文学作品持有“客观”的态度,其二是女权主义内部成员,她们认为性别有着关键性区别。女权主义批评理论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因为它推进了讨研讨进程,提出了新问题,增加研讨内容的多样性,使得翻译工作中的女性主义工作更加复杂。它也使得翻译中分析性和实践性的工作的政治敏感度有所减弱。
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方向
很多处于劣势的女性对一些译者尤其第一世界的译者存在不满,因为他们喊着“女权主义”的口号,实际上却利用这种名号去篡改女性作家的作品,使她们原本的意愿和话语权无法得以张扬。那么,译者到底该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该为谁翻译,怎样翻译才能让全世界听到弱势女性的呼声?这些都是翻译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也决定了女性文学批评工作者的批评方向和实践的立足点。
对于译者而言,为了帮助女性的发展,译者可能对实验性女性写作存有政治倾靠,然后将这些政治态度转到他们的工作中,所以已经政治化的译者可能会对那些令人不快或在政治上不可接受的文本进行攻击。正如彼得·纽马克的观点一样,译者应该以公认的道德事实为基准“改正”原语言文本,女性主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以女权主义事实的名义改译文本。在过去的十年中,许多女性译者认为有权从女权主义的角度质疑源文本,当源文本脱离这个角度时,可对该文本加以干预和改变。
对于女性主义批评工作者来说,要结合以上分析的译者的角色,对译者主体性进行分析,对译文中体现的女性主义实现进行审视。
四、总结
女性主义研究不仅要从语言方向上入手,还要在翻译及翻译批评上加以重视。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无论是译者,还是对译者主体性分析的批评家们,都应思考自己的角色,审视自己的工作是否加重了对女性的压迫,还是在为女性实现自身的价值地位贡献力量。希望本文可以为研究女性的学者们和翻译爱好者们提供一点新的视角,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译者和批评家去关注了解翻译研究的女性视角,促进不同文化和语言的交流。
参考文献:
[1]柏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2]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
[3]罗婷:《女性文学与欧美文学研究》,东方出版社,2002年11月。
[4]罗婷:《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与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5]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
[6]金文野:《女性主义文学论略》,《文艺评论》2000年第5期。
[7]林树明:《论当前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问题》,《湘潭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8]王军:《20世纪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概述》,《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