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晓寒
“现在的微信朋友圈几乎沦为生意圈了。”近日,不少市民向《中国经贸聚焦》抱怨,“每天被各个国家的代购消息刷屏,也是蛮困扰的。”
近些年来,随着流量成本渐成负担,要想从淘宝店中捞第一桶金已非易事,一种依附于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销售渠道应运而生,被统称为“微商”,日前颇有淘宝当年掀起的开店潮的劲头。
采访中,本刊记者发现,这种基于粉丝经济的微商有的做得风生水起,有的则生意清淡。尤其在中国相关法律尚待完善的前提下,买家、卖家都不得不提防着做交易。
耗时耗力
“80后”小许在美国定居,近日在接受本刊记者视频采访时,聊起了这份传说中“不出一分本钱却轻松入万”的生意经。
“说是不出一分本钱,但是耗费的精力和时间却是巨大的。”小许的初衷很简单,“我是两年前移居美国的,赶上国内移动互联网慢慢发展起来,就想试试在这个平台上做海外代购,挣点外快。”
在小许眼中,移动互联网时代是大势所趋。“而微信是拥有国内最多用户的移动社交工具,那么利用这个平台也是最好的,有信任感、工作时间自由等都是优势。”
说干就干,小许在微信上注册了个新账号,“一开始用私人账号发过几次代购的消息,但是有些朋友说每天被刷屏很反感,所以索性就重新开号,有需要的就加为好友。”
小许回忆这两年的微商之路,说道:“刚开始都是朋友互相介绍,口口相传。后来,自己在发产品信息的时候,配上‘买家秀的图片,吸引更多的顾客,这些买家当然也会有所优惠,算是个互利互惠的方式。一旦顾客多了,口碑做出来了,就会有其他顾客主动来加了。”
“我的顾客大部分是年轻小姑娘,我要从她们的需求和心理考虑,不仅仅是卖的产品要契合,而且在措辞上特别有讲究,经常用些流行语拉近距离。”
在采访中,本刊记者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在移动社交发展渐趋成熟的环境下,跻身微商的队伍。但是,并不是每个微商都能月入过万的。小许认为,这与个人投入的精力有关。“虽然一开始我是抱着试试的想法,现在就是完全投入其中。自己包揽了扫货、拍照发文、打包发货、客服等一条龙服务,非常累。”
小许说:“因为我在美国,而顾客几乎都是在中国,十几个小时的时差导致睡眠不足。我既要在美国抢着扫货,又要跟着北京时间和顾客交流,遇到一些奇葩顾客就更累了。尤其最近,美国和中国的节日都很密集,从双十一到感恩节,紧接着是双十二到圣诞节、元旦,我也趁机发了很多货,算是一年里的忙季。”
“我认为,好的微商要有足够的好友数量,要有好的态度、好的产品。其实,微商多了,定位相似、产品重复的店家很多,要想办法让买家到你这儿来买产品。”
奢侈品最赚
小许发现,客户多是白领阶层,海外代购看重品牌,尤其是中高档的,自用、送人都体面。“这就给我的代购产品确立了方向,挑选中高档产品,大部分是服饰箱包类。有些顾客也会跟我提意见,告诉我他们想要什么品牌,我再去店里买。”
小许说:“很多专柜店跑久了,都和店员熟识了,也积累了很多会员卡,商店有折扣优惠活动或者新品上市的时候,会及时给我消息。”
如今,代购行业的盈利日渐透明,售价较高的商品往往收取代购费,一般是代购商品购入价的10%-15%。小许向记者透露,“我的价格都是明码标价的,会写明代购公式:商品价格*0.9(假设专柜活动9折)*1.089(8.9%消费税)*1.12(12%代购费)*6.25(当期汇率)+国际邮费,到了国内可以选择到付快递。当然,最后会像实体店那样,取个吉利数字,有些经常光顾的朋友还会再打折扣。”
奢侈品包的代购被小许认为是最赚钱的,“卖出一个大牌包跟卖出一个面膜肯定不一样。据说,从法国代购的LV的包,加上代购费都能比国内便宜3000元左右。
要是能碰见一个顾客买售价上万的包,那就赚翻了。”小许兴奋地说。
最怕压货
在微商团中,海外留学生占了很大一部分。“本来觉得过年回家,应该给亲戚朋友带点东西,没想到,越来越多的朋友让我带点儿东西,我就想着何不兼职做代购,全当勤工俭学了。”在日本留学的小高告诉记者:“跟随日剧卖的明星同款非常火爆。”
“不过我也不是完全投入,所以收入效益一般。做生意最怕压货,压货就意味着现金难周转。比如,我做护肤品和药品的代购,遇上打折就一次性买很多,然后放在朋友圈里卖,一旦卖不出去损失就很大。”小高无奈地说道。
“最近日元贬值,去日本的代购商越来越多,自己的生意也有些影响。有一次自己屯了3瓶精华液,一共差不多4万多日币,但一瓶都没有卖出去,只好自己用和送人了,等于是亏了。”小高告诉记者,有了这次教训,她就改变销售策略,有人订货交了订金再去采购。
小高表示,“这也是有风险的,货如果选得不好,客户会觉得被坑了,但这些客户又往往都是熟人、朋友,情况就比较尴尬。”
小高向记者透露,虽然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不多,但是利润可期,自从做了微商之后,自己能够独立解决生活费的问题了。
法律风险
微信低门槛、低成本,吸引越来越多人将朋友圈变成生意圈,那么微信营销这块蛋糕真的好做吗?
记者了解到,在微信上开店很方便,只需注册一个账号即可,好友添加也不是实名制,大部分从事代购的人都没有营业执照,很难确定责任主体,因此也很难监管。店家真实信息不全,收款后是否发货、货品售后服务等不确定因素都增加了消费风险,同时也是对微商信用的一种考验。
由于微信营销机制目前尚不成熟和完善,“微信网店”交易仅依托于买卖双方是否存在道德诚信,商品真伪没有切实的保障,消费者一旦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或遭遇退换货纠纷,很难取证维权。
记者在微信查找公众号中输入“代购”二字,出现的代购商都是微信认证的公众号。在微信签名里,很多代购商都标明了“保证正品”字样,也有一些代购商会说明自己的商品是A货或超高仿。
小许向记者坦言:“我曾经接到一条合作微信,帮其他店家代销,但是他家的产品明明就是高仿货,却偏偏要求我写正品。我对客户的承诺是,价格不一定是最低的,但是产品一定是正品。信誉是一定要有的,所以我拒绝了这次合作,但我不清楚会不会有其他的微商合作欺骗消费者。”
小高表示,高仿货在网店里非常多。虽然很多帖子都在分享辨别假货的方法,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条形码能扫价格,但是现在很多人自己建立网站也能扫条形码,如果从国外直接拿货,条形码却不一定能扫得出来。另外,很多店主通过发布代购商品的小票或在实体店拍摄的照片来进行验证,但是因为图片往往没有水印,极易被盗用。”在小高看来,除了朋友间的信任和卖家的良心,并没有什么能解决的方法。
此前,微信平臺曾封杀那些涉嫌“过度营销破坏用户体验的行为”,以保护微信用户的使用体验和良好氛围,令不少微商慌了神,“一被封号,以前的关系都丢掉了,需要重新积累客源”。
应对“封杀令”,小许自创出了“谍码”以规避风险。掩护之下,代购生意仍旧红火。“我会给客户发一张明码密码对照表,然后用密码交流,客户根据对照表也能明白我的意思。封号的传言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所以还是小心为妙。”
虽然朋友圈中的信任关系让海外代购多了一层保障,但是其中对于卖家和买家都潜藏着一系列法律风险。
2014年8月,海关总署《关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出境货物、物品有关监管事宜的公告》正式实施,将对从事跨境电子商务的企业和个人进行监管,让“海淘”有法可依,流行于微信朋友圈的代购行为,未来如未纳入监管可被视为走私,遭举报后或将受处罚。
广东卓建律师事务所律师任果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于卖方主要存在三个法律风险,一是偷税漏税与被认定为走私的风险,二是违禁物品入关的风险,三是假货侵犯注册商标权。而对于买家而言,最大的风险在于维权难。他提醒消费者,“应保存好与经营者之间的留言记录,从而保障证据的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