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资源办学后边远贫困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分析及思考

2015-05-30 04:59谭娟
东方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边远贫困山区教学点

谭娟

我国政府在2001年提出:“农村办学应该集中人力与资金,办好中心学校,因而全国将拆掉半数或半数以上的农村区、乡学校,实行集中办学的策略”。“集中资源办学”政策实施的出发点之一在于提高教学质量,由于每一地区的中心学校相对而言有更好的教学设施和更强的师资力量,因此,撤并校点有助于农村的学龄儿童享受到质量更高的教育服务。“农村集中人力、资金办好中心小学”的政策实施后,存在着很多因地因时的差别,尤其是对像贵州这类边远贫困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例如,许多儿童尤其是女童因此政策而失学、原有教学资源遭到流失或浪费,等等。

一、集中资源办学给边远贫困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原因

1.在实施“集中人力、资金办学”政策以后,农村基础教育面临许多突出问题

(1)引发了村民纠纷

校点撤并后,新校點的选址成为村民们争夺的焦点,很多村民都希望新学校

建在自己村寨以方便本村的孩子上学。在调查中,由于校址问题协调不成而引发村民矛盾甚至大打出手的现象时有发生,其严重违反了集中资源办学的宗旨与目的,也与新农村建设所提倡的新风尚格格不入。

(2)失学率增加

失学率增加,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严重的迟到早退现象。按照农村“集中人力、资金办中心小学”的政策,校点的服务半径为3公里。然而由于道路曲折、上山下坡,校点服务半径实际上远远大于3公里,导致学生经常性迟到、早退,甚至旷课。二是推迟了上学年龄。山区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导致安全性问题比较突出,集中资源办学使更多的孩子要到更远的地方上学,路途遥远,下雨时容易发生山洪或泥石流,有些孩子需要涉水过河才能到校,再加上夏天毒蛇比较多,孩子的安全问题让学生家长忧心忡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大多数家长只能推迟孩子的入学年龄。“ 三是上课效率低。由于学校离学生的家太远,到校时大部分学生已经筋疲力尽,上课精力不集中、打瞌睡是较普遍的现象,学习效率极低,严重影响了学生成绩。

(3)增加了学生家长的负担。

有的家长为了方便孩子读书将孩子寄住在邻村亲戚家,但很多学生家长在邻村是没有亲戚的,为了让孩子上学,他们只有分出一人在学校附近租房以照顾年幼的孩子,不但增加了村民的家庭经济负担,还损失了家里的一个劳动力。

(4)教师队伍的重新整合困难重重

集中资源办学后,教师的需求量减少了,但对教学能力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如果辞掉所有的民办教师显然是不公平的。因为有些民办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较好,他们为山区的教育贡献了一辈子,辞掉他们于情于理都不太合适。如果辞掉教学能力差的公办教师又不符合相关人事制度的规定,整合高质量教师队伍的计划只好暂时搁浅。

(5)多头管理导致矛盾增加,有利时互相争夺,有责时互相推委

为考虑服务半径,有的地方两个村互不相让,结果将校点设在两村边界的边远处,交通的不便给孩子上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在学校的管理上,由于校舍偏远,哪个村也不愿意守护,每到假期,教学设施被盗和被破坏现象严重。

2. 集中资源办学本是一件好事,但对边远贫困山区却产生如此严重的负面影响,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

(1)边远贫困山区农村基础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农村基础教育的资源严重不足,乡中心校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但其条件大多不能完全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 ① 校舍不足。如贵州省某乡全乡学龄儿童1636人,实际入学1400多人。乡中心校要负责全乡村寨五、六年级学生就读。学生中住家最远的有5个小时的路程。由于教室严重不足,四、五年级两个班共有145名学生,一至六年级至少应该有14个班,但每年仅招收10个班。已经进校的学生每个班6O名,在4O平方米左右的教室上课。学校有1间实验室,已被占用作了教室。住校生有1O0人,每一张高低床要睡4人,一问教室就住50多名男生,其他的一些学生不得不投亲靠友。按标准,五、六年级学生住在5公里以外就该住校,但因无条件,只有住在10公里外的学生才有资格住校。② 学校基础设施缺乏,导致部分学生不断在村小四年级留级,甚至辍学。还有约10%的学生因路远无法上学。在各村寨,村小条件很差,校舍破烂不堪,学校教室几乎没有窗户,逢雨天就漏雨。③ 师资不足。由于在边远山区教学生活条件太差,很多公办老师纷纷想方设法调到中心小学去,而部分愿意在那里从事教学工作的民办教师在教育改革后又纷纷被辞退,从而造成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2)边远贫困山区的特殊性

边远贫困山区农村基础教育与经济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相比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① 人口及居住方式的特殊性。多年来一直是按照“集中人力、资源办好中心小学”的政策进行校点布局,但是,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发达地区人口密度大,乡镇的居住人口较多,居住也相对集中,② 学校管理体制的特殊性。边远贫困县,群众和村、乡财政都较穷,由于乡镇基本没有额外的财政收入,很多经济发达地区对学校实行的县、乡、村三级管理体制在这里却无法实行,而仍然采用县财政一包到底的管理体制。然而,全年的县财政收入还不够给全县老师发工资。

二、边远贫困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新模式构想

在边远山区发展私塾教育或者私人举办的,小规模学校(主要是低年级学生的教育工作)在边远山区,政府和各村务机构要动员离退休教师和有志愿的人士以及原来比较负责任而后来被辞退的民办教师,在村寨开办私人学堂,负责低年级学生的教育工作,待其年龄稍大后再到较远的公办学校读书。这样可以解决年幼小孩上学难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一构想的可行性。

(1)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习以为常的共产式平均主义逐步得到废除,竞争与效益受到日益普遍的重视,私有制具有了合法性,社会整体和个人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有了更多的选择和自由。近几年来,民办学校的兴起和发展就比较突出地反映了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影响,使中国边远贫困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看到了新的希望。

(2)从历史的角度看。民问办学或称私人办学有相当悠久的历史,目前虽不能将当时的私学与现代教育中的私立学校相提并论,但中国古代的私学以及后来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盛行的私塾,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私立学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占整个学校教育系统的比重很大。

(3)从目前我国边远山区的基础教育现状来看。近几年来,国家对教育的年平均投资为500亿元,学生人均仅40元。因教育经费严重短缺,许多边远山区农村地区没有足够数量的学校或校舍接收更多的學生,使每年约有一半以上的农村学生没有机会继续初中和高阶段的教育,更没有机会享受高等教育,严重影响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

此外,在边远山区发展私塾教育或者私人举办的小规模学校还有很多成熟的条件。如在校舍方面可以起用各村原有的校舍,教室里的桌椅黑板也可以用原来的,这就为边远山区发展私塾教育或者私人举办的小规模学校提供了必须的物质条件,降低了办学的成本。在师资方面,首先可以起用已经离退休的热爱教育事业的有经验的老教师;其次可以充分利用国家现行正在实行的大学生西部青年志愿者计划和大学生特岗教师计

划,大量吸收优秀的大学生到边远山区从事教育事业;再次还可以起用在改革中被辞退而工作认真负责的民办教师。从筹集教学经费方面来看是个棘手的问题.因为是边远山区,不可能让老百姓交高额的学费,但从整体费用来看也不是一个大数目,建议由省级政府补贴、市级政府补贴,加上与村委会集资相结合,这样在边远山区发展私塾教育或者私人举办的小规模学校就有了可行性和可靠的保障。

(1)强化中心学校校长责任意识,真正把教学点当成学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对于校长来说,首先必须要保证本部与教学点在管理、待遇上都一视同仁,而且要对教学点倾斜投资,不能把年老体弱的全放在教学点,要选派有责任心、上进心的人到教学点担当点长职务;其次,本部与教学点要资源共享,不能全部优化到本部,不能只到教学点收钱,不为教学点办事。只有做到本部人员与教学点人员在权利和义务上的平等,教学点教师在人格上得到尊重,他们才会安心教学。

(2)教学点在师资上全方位挂靠中心小学,提高教学点教师的素质

首先是提高教学点教师的思想素质,使其从事业的高度去认识教师职业。其次是提高其业务素质。教学点的老师往往因为地处闭塞之所,缺乏沟通,缺少学习,因而对先进的教学理念知之甚少。在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实行教学点教师和中心校本部教师定期换岗,每位教师每隔一定的时间(如3年)必须到教学点教学一年。此外,在评优和评职称方面要优先考虑教学点的教师。

(3)教学点在经费上全方位挂靠中心小学,以维持教学点的良好运转

既然教学点作为中心小学的一部分,那么加大对教学点的经费投入(或倾斜)就应成为学校必须完成并做好的任务,坚决杜绝只到教学点收费,而对教学点的经费投入为零的现象发生。

(4)教学点在监管力度上全方位挂靠中心小学,加强对教学点的监管力度

教学点的监管关键在学校.学校的校长、领导班子成员应把对教学点的监督检查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排上议事日程,也可以与教学点的点长、老师们之间开展互查,加强互相的监督,促进交流。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对教学点的监督检查作为考核学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做到每查必到,把教学点的管理纳入到学校工作的评估体系之中,绝不能把教学点沦落为上级检查中“被遗忘的角落。”教学点全方位挂靠中心小学,教学点的工作搞好了,才真正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体现;把教学点的工作搞好了也必将推进教育布局调整的步伐,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全面提高边远山区教育教学质量,推动边远山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边远贫困山区教学点
聪明药
滇西贫困山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满意度现状
论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做好边远落后山村的综合治理工作
规范农村教学点办园行为的实践与探索
我国边远山区农民脱贫路径探究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浅谈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北方贫困山区的应用与推广
边远乡村教师的生存困境及其突破
边远农村教师队伍新陈代谢机制的建构
关于办好农村小学教学点问题的几点思考